馬麗玲
摘要:語文課程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一個多元的目標體系,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觀念上的轉變,更需要探索與語文課程相適應的評價方法。因為評價的目的在于促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能夠幫助師生發現問題,促使師生查找原因,激發師生反思總結,進而達到促進教學的目的。要使評價真正發揮其功能,至關重要的是如何運用評價工具。
關鍵詞:測評工具 小學語文教學
測評工具是指教師根據自己學生學情和教學內容設計的評價工具,也包括一些針對性的評價過程與評價方法。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及時掌握他們在學習興趣、需要、情感、態度、知識、能力、學習方法,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發展情況,以便及時對教與學的行為做出調節,提高學習的有效性。根據測評方式可分為過程性(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結果性)評價工具。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導向
在學習期間正好擔任三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就以三年級為例談談關于運用過程性評價即形成性評價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三年級是一個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一個階段,也是一個在小學階段較為關鍵的年級。閱讀逐步成為學習的重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局限,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入、不夠全面,閱讀學習的“度”很難把握;新教材中在二年級只是安排寫句練習,但到了三年級開始練習習作,要求不拘形式的寫出自己見聞、感受和想象。這個跨越太大,學生一下子對作文感到非常頭疼,老師的指導有時顯得蒼白無力……在這種情形下如何做到高效,我有以下幾方面的思考:
一、鉆研教材、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進行教學
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的依據,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讓學生喜歡教材、喜歡學習,是首先值得考慮的問題。在對教材、教參深入研究后我發現新教材更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一些語文知識點要求不夠清晰、明確。注意培養學生預習習慣、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各種方法理解詞語的能力,注重學生對課文獨特的感受。但對一些知識點在練習中雖有所反映,要求卻不夠明確,如標點符號的使用、比喻句、疑問句、反問句、設問句的了解、句式的訓練等。有了對教材較為正確、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就能揚長避短、課內外互相補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2篇閱讀課文,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學習要求如何與學生的學習實際相一致,不至于挖的深、學的難,讓學生覺得無話可說、無感可發。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知道什么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什么是他們感興趣的、怎樣設計通過他們的思考、合作會真的提高。只要這樣,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才會有一個正確的教學預測,使教案更貼近學生、更合理。
二、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三年級剛剛從低年級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在教學中讓學生精讀感悟的同時結合自身實際,讓學生進入角色,也就進入課文的情境,讓學生感知:要成功信心是不竭的動力,堅持不懈至關重要,但還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多讀、多看、多思考
語文學習是讀說聽寫等能力綜合運用的過程。所以,除了注重考查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運用外,還要重視對學生的聽說能力的過程性考查與測評,給學生創造一個在實踐中檢驗自己聽、說、讀、寫等能力的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規范自己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書面語言的運用能力。并在過程性測評和學習中幫助學生自覺、主動、有意識地養成自己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提高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如對學生語文課外知識積累的考查,課外閱讀數量的考察等過程性學習都要重視。倡導學生多看課外書、多觀察、多思考,可很好地檢測學生過程性學習語文知識的情況,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更好的學習空間,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涉獵面。
總之,測評工具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在日常教學中加強關于評價的研究,甚至當作頭等大事來做,真正發揮評價的巨大功能,促進師生的教學,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丁鐵園.語文教育的轉變與發展.語文練習,2009.
[2]王志霖.淺析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提問.參考書,2011.
[3]胡卞欒.語文的幾個問題解析.論教,2004.
[4]陳元元.淺析提升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
[5]魏志紅.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導語設計的技巧探析.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