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云
摘 要: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積淀,對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養和道德水準起著關鍵的促進作用,因此加強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但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傳統文化教育受到部分學校的冷落,并且在把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在內容、方法上存在著理解上的偏差。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小學教育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她凝聚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守護著華夏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要“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 。要結合中小學、幼兒教學特點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六中全會為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然而,傳統文化在承載著民族未來和希望的小學生身上傳播的現實狀況是嚴峻的。在物質條件日益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在全社會都在鼓勵消費的大環境下,如何讓2000年后出生的小學生理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諦,從而在他們身上傳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在網絡全面普及,網絡文化良莠不齊類似“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等網絡惡搞語沖擊小學校園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讓小學生浸潤中華民族優秀詩詞文化的底蘊?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時刻嬌寵著的書包不用自己背,被子不用自己疊的“小皇帝”,這些溫室里的花朵仿佛離華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漸行漸遠……少年兒童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懂禮貌、自私自利等等劣習在現實生活屢見不鮮,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薪火相傳遇到了挑戰,危機四伏。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作為傳統文化傳播陣地的現實意義就顯得更加重要,這個陣地的任務也將更加的艱巨和緊迫。正如一位教育界學者指出,要想在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文化的建設、傳統優秀思想文化的弘揚等方面有所建樹,就必須重視和強化小學語文教育的文化傳承。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所發揮的作用
(一)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期,往往高年級的學生會出現叛逆的現象,也會受到虛擬網絡世界的影響,極容易使小學生在此階段形成不良習慣,對人生觀的理解也會存在偏差,針對此種情況教師除了日常對學生耳提面命外,也可以在語文教材中充分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受到影響。
(二)使我國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
歷史學科固然是向學生介紹我國發展歷史的重要學科,但其將過多精力集中在向學生傳播發展歷程,使學生對我國從古自今的發展有一定了解,卻無法很好的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也就難以使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學科養成良好品質。而在語文教學中則能夠很好的彌補這一缺憾,語文教學中往往會蘊含許多大道理,并且在教師的引導下很容易使學生感受的傳統文化的內涵。
二、開展多種活動,使學生在生活中感受傳統文化
文化不是純理論性的,不是僅停留在書本中,而是存在于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在人們的一言一行,日常生活中。要更好的體味文化內蘊,就必須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們可以以某個傳統節日為契機,結合生活實際帶領學生體味傳統文化內涵。在端午節來臨之際,可以引導學生查詢和端午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端午節有哪些別名,端午節的來歷與哪些人物相關,是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跡,是否讀過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愛國情懷,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報、講故事、演講等形式交流,還可以呤詩詞、吃粽子,讓學生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對文化傳承的意義是深遠的。
開展豐富多彩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樂趣,在快樂中,無意識中學習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如通過“對對子”、“燈謎”、“詩詞朗誦”等形式讓學生領略漢語的結構之美、韻律之美、節奏之美。每周開設一節表演課,將傳統文化的經典演繹出來,讓學生在享受的表演的快樂中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地博大精深。
三、學習課外的傳統文化
中國文化內容豐富,僅有課內閱讀是不夠的,教師必須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學習工作,選好書,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讀古典文詩歌、古典名著、中外故事等,魯迅先生說過“讀書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課外文獻,是學習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補充途徑,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還加強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從內心處洗滌,從最開始渲染,從最遠處收獲,從身邊出發,這是學生應有的學習能力和態度,也是傳播傳統文化形式。語文是最直接與傳統文化打交道的學科,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學分量,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并以此為基礎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讓他們從早在心底書寫出一個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自覺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道德和民族精神。這無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義。
小學階段正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最好時機,既是我們人生啟蒙教育的初始,又是長遠教育的開端,從某種意義上講,品德的培養,習慣的養成,對學生的影響是終生的。因此,利用語文課堂教育,在小學階段就增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力度,在學生幼小的心里埋下學習傳統文化的種子,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承,民族寶貴財富的繼續流傳并發揚光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我們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杜婭.淺論小學語文教育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新課程學習,2009,(12).
[2]葛文豪.傳揚傳統文化 培養時代新人――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 小學生作文輔導,2011,(1).
[3]田秀云.在孩子的心里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J].新課標學習,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