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華
摘要: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學習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不需要自身意志努力和他人監督的自動化的行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合力下,通過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以及自身的努力,在后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培養中形成的。因此,在小學階段就應該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中終身受益。
關鍵詞: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
一、樹立榜樣營造良好氛圍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一定的威信,教師的行為習慣經常成為學生的模仿對象。家長經常會從小學生的口里聽到一句話:我們的老師是這樣說的。在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師在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同時,自己也要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如果要求學生做作業時畫直線要用直尺,教師在講課時在黑板上也要用直尺畫直線。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以身作則,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只有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得以更好地實現。在學生當多樹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如在班上多表揚一些上課認真聽講,作業工整,遵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學生自覺模仿,形成習慣。對學生的每一點良好行為,教師不僅要及時給予表揚,而且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議論氛圍。同時家長和教師,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學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傳染到孩子的身上。
二、課堂上專心聽講,勤于思考,積極發言的習慣
專心聽講,是孩子接受來自課堂各方面的信息。扎實學好知識,是提高能力的基本保證。但小學生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差,為了使學生的注意力相對穩定,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教材的特點想辦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了直觀教具,生動形象的圖片,實物演示,講故事、做小游戲等。除此之外,我在教學中非常注意自己的情感,面帶微笑,語言抑揚頓挫、生動、風趣,同時要配上自己豐富多彩的肢體語言等。
還有一年級的同學喜歡自己回答問題,而對于其他學生的回答往往不聽,于是,我在回答學生問題后,提了這么一個問題“誰能照他的話再說一遍?”對于傾聽學生及時鼓勵,當選“聽講小明星”。還有當別的同學讀拼音、拼讀、讀兒歌時,要求其他學生在心里默讀。久而久之,他們不需要獎勵就能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發言。
三、培養學生認真寫作業的習慣
一年級學生尚未養成認真寫作業的習慣,作為教師應注意對學生認真做作業習慣的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認真寫字的習慣,教師應充分發揮范寫的作用。例如:老師在教寫拼音字母時,先請學生觀察字母所占四線三格的位置,有幾筆,緊接著老師在黑板上工整的書寫,那么教師工整的書寫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就是把寫得工整的同學的作業展示給寫的較差的同學看,這樣就會得到雙重的功效,寫得好的同學就會在以后寫得更好,差的同學就會努力書寫,時間一長,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會形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當然,對于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良好習慣的培養不只是以上談到的,還有很多。不過通過這一段時間的鍛煉,課堂氛圍有了很大的改觀,尤其是上課的紀律比較好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習慣的養成不是在短時間內就會一蹴而就的,而是點滴習慣的進步,再培養。因此作為教師,要做到反復抓,抓反復,一定有恒心、愛心來引導孩子漸漸步入正軌,使良好的各種習慣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發芽,讓孩子們覺得學習生活,像一首婉轉優美的歌,感到時時快樂。總之,要想獲得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想有效地利用時間,我們一定要重視從小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逐步放手,自主自立
學生要做到不在教師的督促下也能主動學習,一學習就要求自己立刻進入狀態,力求高效地利用每一分鐘。同時,也要有意識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用于學習,并能持之以恒。
1.借助榜樣,教師逐步放手
教師不可能一直監督學生的習慣養成,要學會逐步放手,才能讓學生自主自立,真正地將習慣養成并內化。教師可以從樹立榜樣開始。如,班級里某位學生能夠把每個規定的學習時間分成若干時間段,根據學習內容為每個時間段規定具體的學習任務,并要求自己必須在時間段內完成一個具體的學習任務。教師可以在全班學生面前將他的這一良好學習習慣進行宣傳、表揚。這樣,可以引導其他學生減少或避免學習時走神或注意力渙散的情況,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2.體驗成功,學生享受習慣
教師要讓學生在完成每個學習任務后,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使自己愉快地投入到下一段時間的學習中去。為了完成理解和背誦口訣的教學任務,我讓學生先獨自背誦或互相監督背誦,完成一次背誦,就可畫1顆五角星。累計8顆五角星就可換一面小紅旗。學生很感興趣,在一次次體驗到自覺完成學習任務的喜悅后,就慢慢地養成了及時完成學習任務的習慣,同時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五、科學引導,促進養成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努力方向。正確的學習目標能催人奮進,并使其產生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斗的力量。
這幾年我一直任教數學。每學期一開學,我就將學生上學期的成績作為最起碼的目標,鼓勵中等生和優等生要保持或者超越自己。每天的學習就是為實現一個目標(目標由自己確定),這樣就容易使其養成為實現目標而努力的習慣。
確定了學習目標之后,我就指導學生合理安排一天中的四段時間:早上起床到上學、上午上學到下午放學、下午放學到吃晚飯前、晚飯后到睡覺。通過科學安排,合理使用時間來達到目標,符合“全面、合理、高效”的要求。全面:在安排時間時,既要考慮學生的學習,還要考慮休息和娛樂等;既要考慮學習,還要考慮不同學科的搭配。合理:要找出每天學習的最佳時間,爭取最佳的效果。高效:即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來安排時間。一般來說,把重要的或困難的學習任務放在前面來完成,因為這時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此外,較小的學習任務可以安排在其他的時間去完成,主次分明,安排周密,從而提高效率。
總之,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只能在學習中形成和發展,因此教師要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選取最能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持之以恒,使學生不但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做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