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學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種重要的方式,數學教學的目的是為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合理地把數學知識進行生活化處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以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本文分析了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希望能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存在問題;有效策略
引言: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分析、解決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培養他們主動捕捉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意識,同時讓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知識能夠獨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進而更好的理解和體驗數學的價值。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把數學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合理運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并主動學習數學知識。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中,有許多教師存在著理解上的偏差,認為在數學教學中不聯系生活實際就不能成功引導學生學習數學,因此在教學中為了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生搬硬套的舉一些例子,這對學生的學習和理解非常不利。小學數學教學需要生活化并非要求所有的數學教學都必須生活化。如在學習“2、3、5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只需要引導學生分別100以內2的倍數、3的倍數和5的倍數,然后再引導學生找出這些數字的共同點,最后再進行歸納總結就可以了,而無需要把其與生活實際相聯系。有的教師雖然也能夠把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但經常流于表面,看上去聯系實際的案例對小學生的學習有利,但實際上并不深刻,沒有找到能夠引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點,學生在學習時只能夠感受到與題目相關的實際知識,但是卻缺乏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價值的體會和理解。如在“面積單位的認識”的學習時,教師只是利用教材中提到過的面積的模型,而沒有給學生列舉更多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因此導致學生只是對教材中的知識有印象,沒有更多的拓展學生的思維,也沒有舉一反三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1、創新生活素材作為教學情境
小學數學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時不斷積累生活化的事例,在教學時合理選擇運用,把教學的內容與真實生活聯系起來,把學習的內容融入到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更牢靠。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巧用生活素材,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減少對數學的陌生感,使他們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激起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進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效率。如在進行乘法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創設買菜的場景,把學生分組,讓他們扮演顧客和商人,學生把菜的數量與單價用乘法運算進行分類統計,最后再進行總的運算,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由此可見,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的教學效率。
2、合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數學教學時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真正體現學以致用的數學的基本理念。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進行教學時,在保證教學科學性的前提下,要合理挖掘和組合教材中的資源,體現出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如在進行減法的一些簡便算法時,教師可以整改教材中的例題,結合實際給學生設計出生活中的問題情境,而不是直接把例題呈現出來。如:小明和媽媽去購物,買了一個32元的玩具和68元的衣服,媽媽一共帶了340元,問媽媽會怎樣付錢,付錢后還剩多少錢。通過改組,使教學內容更富有生活氣息,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3、把抽象的數學問題生活化
數學比較抽象,不便于學生理解,如果能把抽象的知識與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會數學知識,會讓學生感到數學問題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這樣會讓他們產生解決數學問題的熱情,真正了解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愛生活愛數學。如在學習植樹問題時,教師可以先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馬路邊的植樹、小朋友排隊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讓學生體會間隔的含義,通過生活中的現象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體會到平時要用數學的眼光發現生活中平常事件中的數學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給校園設計植樹的方案,進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系。
4、在生活問題中提高數學能力
學習數學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多給學生提供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機會,讓他們在數學實踐中提高自身的數學能力。教師在進行完課堂內容的教學后,可以給學生準備一些與所學內容相關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提高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周長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測量一下熟悉的東西的周長,學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后,讓學生計算一下自己的文具盒的表面積等,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中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結語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積極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給學生創設出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學習,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師也要鼓勵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深切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參考文獻:
[1]周曉輝.對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的研究[J].學周刊,2016,(14):138-139.
[2]謝寶松.小學數學生活化實施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8,(32):107.
[3]路平.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15):36.
[4]曹玉梅.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9):60-61.
[5]孫晴.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J].考試周刊,2018,(3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