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穎
摘 要:隨著啦啦操運動的普及,其在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對學生精神生活的促進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筆者對學生的現實情況進行教學設計,并對教學目的、啦啦操的種類,教血分類與方法等因素進行研究,以期為高校啦啦操運動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高校;啦啦操;教學;改革
啦啦操是一種在音樂襯托下,通過完美的身體動作來展示青春活力的健康運動,它表現出了了一種健康向上的團隊精神。現如今,啦啦操的健身價值得到不斷發掘,其影響力也日益提高。
一、啦啦操的教學目的
(一)堅定意志的培養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學生從小就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而在啦啦操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需要一個長期的復雜過程,并且要付出大量的體力或腦力勞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產生諸多生理或心理上的負面情緒,鑒于此,啦啦操教學就應該以培養學生堅定意志為主要目的,克服學生的心理障礙。
(二)素質教育的促進
啦啦操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學生在歡快的音樂伴奏下進行啦啦操運動,再強身健體的同時,也能陶冶情操,使疲勞感得以消除,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啦啦操在促進素質教育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啦啦操的種類
(一)技巧型
技巧型啦啦操是一種以組合舞蹈、口號等形式為內容的團隊競賽,一般由三類隊員組成,即底層隊員、上層隊員以及保護隊員。
(二)舞蹈型
舞蹈型啦啦操是一種以舞蹈為核心,以展示各種舞蹈技巧為基本內容的團隊競賽。現如今,國際流行的舞蹈啦啦操以爵士與街舞為主要表現形式。
三、啦啦操的教學分類
(一)基礎型
啦啦操基礎型教學極為重要,是該項目的入門練習。它的特點是通過反復練習掌握準確的動作方位,因而顯得略微枯燥,這就需要改良教學方法,使其更具多樣性與靈活性,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基礎性教學在于提高學生的啦啦操認識,從技術、心理、鍛煉等方面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相關教學,為學生的啦啦操創編奠定良好基礎。基礎型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學生反復強化練習,教師不斷糾錯的形式進行教學。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可采用游戲方式來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創造型
啦啦操創造型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掌握技術后,能夠靈活運用技術,創造性地獨立創編舞蹈套路、組合,從而提高綜合能力。創造型教學在基礎型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與實際應用能力。譬如,可安排學生根據基礎動作、運動規律,編排一套簡單的啦啦操,配上音樂,并把動作用圖文形式記錄下來,當做實踐課作業交給老師,可將其當做一項考核內容。方今,已經實行了啦啦操達級制度,這為喜愛啦啦操的同學提供了更大的發展平臺。他們將所學進行編排,通過達級比賽獲取等級。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也增強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在啦啦操教學中,學生不再試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創造性地學習,使自身的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四、啦啦操的教學改革
(一)完善教學模式,強化終身體育思想
根據體育健康教學目標,練習高校的教學特點與學生的現實情況,構建以“健康為先”“學生為本”為指導思想的啦啦操教學模式。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啦啦操教學觀,讓學生在啦啦操學習中自由發展,增強創造能力。除此之外,還要以多樣化的練習方式來美化學生的形體,提升審美能力。教師要根據學生愛美的天性,引導學生自覺鍛煉,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實現體態、體質、品質的完美統一,并且把參與啦啦操的行為轉變成一種終身體育思想,進而為啦啦操的現代化提供教育保證。
(二)優化教學內容,添加思考與討論環節
在現代社會,啦啦操對女性而言有著極強的吸引力。在高校,啦啦操不僅僅只是一項體育運動,在編排啦啦操時如果要想使其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就需要將現代舞、爵士舞、健美操、民族舞等動作融入其中,再通過競賽形式,讓學生自由編排,勤加思考。通過多種形式誘導學生參與創編,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官并用,從而真正地在討論學習中不斷完善自我。在啦啦操教學中,學生之間的討論可使他們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增進交流。除此之外,經常讓學生練習與提問均可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三)豐富教學手段,增強學生創新精神
啦啦操形式多樣化,可在教學中將秧歌、民族舞、現代舞與啦啦操相結合,把時尚特點與民族特點等優勢融入進啦啦操中。各種教學手段經過研究開發,妙趣橫生,具有鮮明的特色,活力十足。但是,該過程是由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實現的,并且在運動能力發展的不同階段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通過豐富教學手段完成啦啦操動作的各種編排,學生的興趣會得到提高,從而為他們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提供更廣大的空間。
五、結語
綜上所述,啦啦操教學在不斷改革之中,以期能夠找到更加貼近生活、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法。在啦啦操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應始終秉持創新思想,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利用多種教學模式來提升整體教學效果,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從而更好地組織開展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 任曉鳳,李格,劉永松. 啦啦操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 山西體育科技,2008(4).
[2] 黃楚姬. 啦啦操的概述與編排[J]. 體育科技,2003(02).
[3] 李世成. 全國體育專業統編教材《運動營養學》(2006)教材分析[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8(4).
[4] 徐金. 淺談運動技能與運動能力[J]. 內蒙古體育科技,2006(4).
[5] 蘇荔榕. 啦啦操與高校校園體育文化[J]. 宜春學院學報,2007(04).
[6] 彭麗霞.簡單多面體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J]. 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02).
[7] 羅英梅,李國新. 動作示范在啦啦操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J]. 科技信息,2007(22).
[8] 于素梅,毛振明. “前自動化階段”存在的必然性分析――從體育教學看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9(1).
[9] 吳維寧. 過程性評價的理念與方法[J]. 課程.教材.教法,2006(06).
[10] 鄭明達. 過程性評價的組織策略與方法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