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爽
摘要:中學時期,雖然只占人生長河的少部分時間,但卻是人一生中身心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也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關鍵時期。伴隨著顯而易見的生理上的重要變化,心理上的激烈變化往往被忽視。我們要防患于未然,積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時疏導學生生理引起心理等非平衡狀態和各種沖突。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那么中學生的心理主要存在哪些問題了?
(一)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
1.學生學習無目標。有部分學生來學校上學純屬無奈,他們人在學校,心卻在校外:待在學校里無所事事,每天除了吃,就是玩,學校對于他們來說就是長身體的地方。這些學生可謂是身堅志堅殘,每天玩著玩著就玩無聊了,想要惹是生非,久而久之心理也就出現了問題。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現在的社會多元化發展,學習未必是唯一出路,有的學生家長說:“我們沒讀多少書,現在打工不也過得挺好的嗎?”這樣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能愛學習嗎?
3.有的學生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基礎科目像漁網一樣漏洞太多,最后補不起來。成績不理想時,不找自身原因,怨天尤人,咒罵老師沒教好。埋怨老師太溫柔,管不住紀律:埋怨老師太嚴格,沒把他較好。有的班級把全校的英語老師換了個遍,卻沒有一個老師適合他們的,究竟是誰的問題?
(二)人際關系問題
1.與教師、同學間的關系問題。師生關系本身就營造了一種課堂氣氛,而課堂氣氛本身是影響學習的。師生關系不良,課堂氣氛容易緊張、死板。而師生關系良好,課堂氣氛溫馨和諧,學生如沐春風,輕松愉快,思維活躍。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任。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想恢復與同學的關系,而又不知該怎樣去做。
2.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父母不和會給兒童在心理問題上造成一定的傷害,因為他們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際關系的惡劣性,這也導致他們成年后不能與自己的配偶保持親密關系,他們只是在復制父母輩的婚姻模式罷了。這樣的學生憎恨父母家庭,因為原生家庭是不幸的根源所在。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脆弱敏感心理。脆弱敏感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青春期少男少女渴望別人注意,又想要要封閉自己。自尊與自卑,張揚與低調,獨立與依賴并存。初中的學生已經學會了隱藏自己的心事,所說與所做有時并不一致。一個微笑可以使情緒飛揚;一個眼神也可使他們內心崩潰。他們有話有秘密想與別人傾吐,可無論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便會出現壓抑心理。
2.早戀。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一方面如果早戀,上課不能專心聽講,長此下去影響了與同學、家人的關系。另一方面,由于中學生情感不穩定,一時感情沖動便草率地喜歡上了異性。然而,伴隨著心理上的變化才覺得“并非自己的所愛”,進而冷卻或是中斷彼此間的感情。這種情況,會引起青少年失望的情緒,使之消沉、甚至形成心理障礙,從而影響青少年的精神生活的健康發展。
(四)挫折適應問題
中學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學習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興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觀因素及個人主觀因素。中學生花一樣的年齡,為了把這些希望、幻想和追求變成現實,青少年必須付出種種努力和刻意追求,使他們形成奮發向上,催人奮進的良好的自我意象,而受用于整個人生及至于人生的各種轉折點。
為什么中學生在心理上會產生不健康的因素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青少年在成長中都會產生逆反心理。在他們成長過程中,自認為是大人了,有極強的自我意識,喜歡自己的獨到見解,不愿接受別人的引領和指導。有些青少年自我意識過強,惟我獨尊,對于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幫助接受不了,一丁點不對馬上炸了。這種心理如果不正確的引導,就會養成偏激的不良心態。
2.家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現在許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圍,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導致孩子放任自流;有的家長品行不端,行為放縱,對孩子起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3.社會環境“污染”。在學校,老師的教育初見成效,放假一出校門,言行又被社會上不良風氣同化了。由于現在社會公德意識并不怎么高,多元化的社會,人們的思想越來越開放。人們對許多有違道德的行為已經是習以為常,并因此導致教育的誤導,使青少年對行為正確性的認識模糊,引起品行障礙的發生。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對策:
1.學校開辟多種渠道,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首先,建立班級與家長之間的微信平臺,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其次,學校應積極開展心理課程,幫助一部分已然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走出困境,同時避免其他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最后,學校要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進來,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養成健康的心理狀態。
2. 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養。學校要與家庭緊密配合,教師與學生家長要加強溝通,對家長給予適當的指導,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際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養等都需要發揮家庭教育功能。家長應鼓勵孩子多交友,在擇友上加以指導,培養社交技巧。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孩子,加強交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
3.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培養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個人格健全的“我”。只有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生活空間,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使每個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