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著生活性、滲透性的特征,深入到文化、經濟以及社會等生活領域,加入到實際生活實踐里。在經濟生活背景下,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必然的要求。本文將從歷史維度、現實維度以及理論維度三個層面來實現經濟生活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三維分析。
關鍵詞:經濟生活形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三維分析
引言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現了有效整合,以及在經濟生活領域里開展了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而使得人們的思想觀念與政治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對此,開展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需要站在歷史、現實以及理論三個維度來深入認識經濟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從而達到教育的實際要求與目的。
一、歷史維度方面
在經濟生活中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處于古代社會,因為生產力落后,經濟生活較為簡單,進而其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代表性。文章將圍繞中國共產黨在歷史進步過程中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體現,來加強深入的認識。
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一直再強調:“全部空話都是沒有用的,需要給人們創造一些能夠看見的物質福利。”這進一步指出,作為革命黨人需要重視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環節中需要與人民群眾的利益與生活問題進行密切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能夠讓群眾全面認識自身的利益,形成團結意識,以及爭取獲得更大的利益而奮斗。毛澤東同志曾講過:“蘇維埃作為群眾生活的組織者,唯獨蘇維埃用盡所有的心血應對群眾的問題,才能夠切實改善人們的生活,并贏得群眾的信仰,這時能夠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加紅軍,協助戰爭,給粉碎敵人的‘圍剿而進行斗爭。”毫無疑問,為了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加入到革命戰爭中,需要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毛澤東同志說過:“假如我們僅僅動員人們開展戰爭,沒有做其他的工作,這樣可以實現打敗敵人的目標嗎?當然不行。”通過毛澤東同志非常簡潔、精辟的講述,可以看出我們黨既要重視進行像延安整風相似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應該與應對群眾生產與生活問題進行有效整合,運用積極合理的思想政治指導,這樣才能夠促進我國革命的長遠發展。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依然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在物質生活實踐中的滲透,落實物質利益準則。鄧小平同志曾講過:“政治工作應該在經濟層面進行落實,政治問題要站在經濟層面來有效應對。”在1978年,鄧小平同志提到,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的改革沒有順利的,她包含很多的領域,關系著很多人的切身利益,肯定會有不同復雜狀況與問題的出現,肯定會有遭到阻礙的情況。比如國家機關的改革,很多工作人員會轉派到其他工作崗位中,這時很多人會有意見,有反對的聲音。這時就需積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黨員與群眾的教育。面對群眾問題,需要將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到人們的物質生活、經濟等層面,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系,進而應對群眾物質利益問題。
處于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江澤民同志很關注思想政治教育與經濟的整合,并聯系群眾具體物質利益問題來進行。江澤民講到:“應將群眾思想工作和協助群眾具體問題進行密切聯系,不僅要講道理,而且要做實際的事情,用理說服他人,用情感去打動他人,在做實際事情的環節里深入思想教育,經過現實問題的應對來給予群眾一些引導,來提高對黨與政府的信任,提升精神境界。不同級的黨委與政府需全面做好工作,給應對困難群眾具體問題。”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密切相關,需要以實際問題為基礎,進而有助于解決思想問題。
二、現實維度方面
經濟生活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在物質生產實踐環節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擁有唯一性,指的是物質生產活動,而站在實質與內容層面,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擁有兩重性,既作為思想政治實踐活動,又作為經濟活動,需要促進經濟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結合,是具有統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像血肉一般,而經濟工作如同骨骼,進而匯聚成完整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經濟生活形態背景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應該讓利益物質把思想政治教育所代替。在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環節里應該遵循物質利益的準則,全面注意人們在生活中物質利益追求的要求,而不是只有一方面關注物質利益。這說明,在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環節中需保障物質利益的關注,而沒有代表讓物質利益所代替。每個人有著自身的物質利益,同時也與集體、國家利益有著密切的關聯,不同利益關系需進行合理的處理。
三、理論維度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的重要目標在于有效應對政治觀念、思想觀念等問題,而經濟生活圍繞的是人民群眾在物質需求與利益間的問題應對,這兩種存在獨立以及互相差別的聯系。由于物質利益問題作為經濟生活最中心的內容,對此,關于經濟生活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物質利益之間的聯系。
在人類進步的環節中包含利益問題,人類發展與出現的推動力和前提指的是關于利益的滿足與要求以及追求。在馬克思主義出現前期出現了機械唯物論、唯心主義兩種對立的觀點。機械唯物論是對把集體利益和物質、個人利益的聯系展開了分割,無限夸大自身利益,過于重視自身利益,過于教條化,并將忽視甚至反對了道德與精神出現的影響。而唯心主義則是對精神影響的過于夸大,并將集體利益和自身利益以及精神和物質進行了對立,堅信精神萬能論。
馬克思主義家對利益在社會與個體生活里的現實效果與歷史位置進行了足夠的認可,認為自身行為的最基礎的推動力即利益,自身在社會生活里能夠積極爭取的是始終與切身利益相關。思想政治教育與物質利益有著密切的聯系,并以經濟基礎為前提,并包含觀念、思想等精神問題。
結語
馬克思主義的最根本的觀點即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所決定,又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體現出能動性的特點。思想政治教育擁有一定的能動性,然而并不是萬能的,需要在經濟生活中進行恰當融入,發揮其能動效果,促進經濟生活有序發展與進行。
參考文獻
[1]王濱,張雪鳳.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教育探索,2010(11):123-125.
[2]徐國飛.試析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及特征[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0):73-74.
[3]李志鵬.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態論的認識定位探索[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5):266+265.
作者簡介:
于帥,女.1985年6月20日出生,遼寧北票人,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