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進 徐勝 應旎子
摘要:在“互聯網+”思維引領下的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數據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據是新的石油,是本世紀最為珍貴的財產,是工業社會的“自由”資源,大數據正在改變各國綜合國力,重塑未來國際戰略格局,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要加快建設數據強國。檢察機關積極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趨勢,全面推進國家檢察大數據時代。
關鍵詞:互聯網+;大數據;檢察機關
一、檢察機關的大數據價值
所謂大數據,是指種類多、流量大、容量大、價值高、處理和分析速度快的真實數據匯聚的產物。
(一)大數據應用是電子檢務工程的必然要求
隨著電子檢務工程的落地實施,檢察人員運用大數據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加強,大數據應用已經初見端倪。科技手段在強化司法辦案,深化檢務公開、提升司法公信力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特別是統一業務應用系統,電子卷宗系統等司法辦案類應用陸續上線運行后,實現了對全國四級檢察機關辦理的各類案件數據的全面采集,成了檢察機關的核心數據資源。
(二)大數據應用是檢察業務需求發展的必然趨勢
檢察機關目前存在的普遍難題包括領導賴以決策的依據缺乏全面化、法律監督標準缺乏數值化以及案件風險防控缺乏體系化等。此類難題,需要通過數據庫挖掘司法辦案的規律,將案件事實及法律以數據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大數據應用對數據量化分析,從而提升檢察執法辦案、法律監督水平和社會公信力。
(三)大數據應用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必解之題
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體制改革對檢察機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檢察機關必須轉變觀念,培養大數據意識,建立數據基礎平臺,開發業務應用,實現管理模式的精細化發展。隨著全國檢察機關統一應用系統的運行以及全國檢察信息公開網的開通,新媒體平臺的發展,每天全國檢察機關通過執法辦案形成的數以億計的強大數據給檢察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將這些海量信息資源背后潛藏著的檢察機關執法辦案規律乃至司法工作的發展規律進行深層次剖析,顯得尤為重要。
二、大數據在檢察工作中的應用
(一)在流程監控中的應用
目前,檢察機關的案件從受理、辦理、審核到審結的全過程依托檢察業務統一應用軟件平臺,全都置于案管中心的監督管理之下。借助檢察業務統一應用軟件中的流程監控功能,對案件辦理流程實時監督,及時提醒,有效防止案件超期、程序違法等情況的發生。這種數據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監督模式,將流程監督員從繁復的手工統計中解放出來,改變以往機械、系統的事后監督方式,實現對個案的實時、特殊化監督。
(二)在司法辦案中的應用
政法辦案一體化實現后,辦案工作中的紙質卷宗將全部轉化成電子卷宗,實現公檢法數據共享,根據辦案需求的關鍵字,實現實時對比展示;接訪、提審、庭審等均可通過遠程數字方式實現,按照需求分配資源,提高效率,節約成本。司法輔助系統、案件智能研判系統等智慧檢務軟件的開發為公訴等業務部門提供證據化審查指引,對案件辦理實現了數字化監控和管理。
(三)數據分析服務領導決策
這是大數據應用中最至關重要的一環,以開放的龐大的數據為基礎,通過對數據的整合、分析、研判,直觀反映案件類型、受案數量、主體特征、犯罪發展的趨勢、易發、多發、重點領域及犯罪手段、方式的變化,為領導提供依據,使得大數據產生決策力。
(四)大數據在員額制考核中的應用
運用大數據對員額進行考核,就是要運用大數據技術來實現檢察官績效考評的內容、標準從模糊向精準轉變,考評辦法從復雜向簡單轉變,考評結果運用從虛向實轉變,考評程序從縱向垂直向多項互動轉變,考評保障制度從軟向硬轉變。根據員額檢察官的權力清單在年初制定考核目標,在考評中抓取大數據系統里的案件數量確定“量”的標準;通過案件質量評查確定案件辦理質量,實現“質”和“效”的統一。
(五)大數據在預測網絡輿情中的應用
大數據通過對互聯網數據的挖掘,通過網絡輿情分析能夠預測熱點事件發展趨勢,為相關案件辦理可能誘發的信訪風險等處置提供決策參考,對關注相關案件的網民的行為及情緒進行量化分析,占據輿情引導位置,盡量減少因網絡輿情給司法辦案帶來的負面影響。窗口部門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預測,直觀了解群眾的司法需求,能夠更好地服務群眾。
三、大數據在檢察工作中的應用難點
隨著數據挖掘、數據倉庫、分布式計算等技術的高速發展,大數據分析、趨勢研判的能力快速增強。大數據應用進程的不斷深入,相關問題也隨之產生。
(一)數據安全
大數據應用所依托的網絡平臺,不可避免所面臨的風險是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問題。將數據集中存儲在同一平臺,便利數據分析和處理,但在安全使用、存儲和日常維護環節存在病毒侵襲、數據損壞和丟失的風險。一旦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數據將被損壞或直接毀滅,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二)大數據需求定位不夠清晰
雖然大數據應用在檢察業務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由于部分檢察人員的固有思維導致大數據目前只在案件管理部門應用較多,由案管部門單方面進行,未與其他部門形成完整、積極的雙向互動關系。業務部門基本扮演的是數據生產者的角色,較難提出對大數據的清晰需求,而業務部門往往接觸的是一線的案件數據資源。再加上大數據的部分技術性特征,司法人員與技術人員之間的“隔行”,導致很多司法需求無法被轉化成技術方案,大數據應用建設受限,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自身數據資源的積累和挖掘。
(三)大數據應用滯后,創新不足
隨著大數據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應用的深度問題也隨之而來。如大數據在決策分析的應用中,傳統的數據分析共計和分析方法仍占主導地位。數據比對方式、分析模式較為單一,數據分析較模式化,導致對數據背后的信息挖掘不足,不能完全起到輔助作用。
四、思考與建議
要想實現大數據與司法的深度融合,促進檢察機關的信息化轉型升級,必須抓住大數據的時代脈搏,突破瓶頸,尋找新路徑。
(一)規范建設標準,加強安全防護
在完善大數據系統時,可利用分級保護技術、安全防護等手段來建立安全良好的運行機制,提高大數據網絡的安全防護能力,技術人員不能松懈加強后臺維護,將日常維護和應對突發狀況的維護相結合。
(二)培養大數據意識,準確定位業務部門的大數據需求
培養大數據意識,即培養檢察人員樹立重視數據、尊重數據、讓數據發聲的意識。檢察人員應積極順應大數據帶來的思維模式、意識理念的革新變化,在專攻法律的同時,盡快轉變傳統辦案思維。從認識“大數據”出發,到“從大數據中找到價值”,再到“有效使用大數據產生的價值”。既要做數據的生產者,也要做數據的操縱者,學會用大數據方式辦案,準確定位大數據需求,在大數據中發現問題、判斷趨勢、解決問題。
(三)強化數據挖掘整合,拓展數據應用空間
大數據應用的基礎是海量數據的存儲,大數據之“大”強調的是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還有重要的一點是數據的便利性。大數據應用的本質,就是“將經驗數字化,再將數字知識化”,這一認知不斷積累,經驗相繼傳導的過程。即將數據挖掘整合,再進行應用。這一過程需要打破法律與技術之間的壁壘來實現。智能軟件開發通過對檢察業務、法律規則進行數據化抽取和數據化表達,將前者轉換成可供機器分析的“數據語言”,即數據挖掘整合。通過對數據多方位的挖掘整合,擴大數據的應用空間。數據的開發應轉變傳統的“管理意識”為“服務意識”,從服務司法辦案角度出發,利用大數據應用系統的便捷性和穩定性,將費時費力的人工收集等數據操作交給大數據應用系統的人工智能操作完成,如構建量刑數據模型、證據指引、智能生成文書、類案推送等應用,能大大解放人力,提升司法效率的同時也能保證司法辦案的公正性。
參考文獻
[1]麻玉然.檢察機關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前景與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6.35.
[2]高檢院·檢察大數據行動指南[R].2017-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