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榆 劉歡 趙寒
內容摘要:發展信息消費是重要國策,研究發達國家信息消費現狀和政策,為我國提供對標和借鑒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首先,本文基于信息社會指數體系分析信息消費的社會基礎,對G20國家進行聚類分析,得到差異顯著的三個梯隊,該結果有別于已有的信息社會發展階段分類;其次,以G20國家中信息消費社會基礎較好且各具特色的日、美、韓、英四國為典型案例,對其信息消費特征和政策歷程進行對比分析,發現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最后,從完善信息消費社會基礎、提高信息消費發展水平兩個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G20國家 信息消費 政策 聚類分析 案例研究
引言
信息消費是直接或間接以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為消費對象的消費活動。信息消費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備受關注。2017年8月24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分赋?,信息消費對拉動內需、促進就業和引領產業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需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然而,我國信息消費整體發展水平不容樂觀,而升級信息消費面臨參與主體多、內容覆蓋廣、發展環境復雜等諸多問題,實現《意見》提出的政策目標尚需努力攻堅。為貫徹落實《意見》,探尋當前問題的解決思路,亟需對信息消費發達國家的現狀和經驗進行歸納總結。G20國家的涵蓋面廣、代表性強,因此,本文以G20國家為研究對象,對其信息消費的社會基礎、消費特征和政策歷程進行分析比較,希望通過國際對標為我國發展信息消費提供政策借鑒。
相關研究可歸納為四個方面:信息消費社會基礎,包括信息消費基礎設施、信息安全、監管環境等議題。信息消費發展水平,包括國內信息消費市場規模、地區差異、熱點領域等議題。信息消費政策建議,包括信息消費效益、轉型升級、城鄉發展和帶動經濟增長等議題。信息消費國內外對比研究,包括國內外信息消費發展規模和研究成果的對比。
現有研究的不足包括:研究對象單一,多聚焦于我國,缺少對發達國家的研究;分析視角單一,多關注信息消費的某一發展指標,缺乏對社會基礎、消費特征和政策歷程進行系統分析的研究;缺乏國際比較,多關注國內不同地區間的對比,僅個別文獻涉及國內外某一指標的對比,缺乏對多個發達國家的多指標對比研究;政策建議單一,多提供某一方面的政策建議,缺乏多角度、系統化的政策建議。
區別于已有研究,本文以G20國家為研究對象,進行多案例、多指標的對比研究。首先,基于信息社會指數體系分析信息消費的社會基礎,對G20國家進行聚類分析和組間對比;其次,以信息消費社會基礎較好且各具特色的日、美、韓、英四國為典型案例,對其信息消費特征和政策歷程進行對比分析;最后,基于《意見》條款和對標案例國家提出政策建議。
G20國家信息消費社會基礎
(一)信息社會指數
信息消費需要一定的社會基礎,即只有當整個社會的信息化達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引發大量的信息消費。本文運用信息社會發展水平來衡量信息消費的社會基礎。國務院下屬的國家信息中心發布了《全球信息社會發展報告2016》(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用“信息社會指數”(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 以下簡稱 ISI)來度量一國的信息社會發展水平,其計算公式為:ISI=信息經濟指數×30%+網絡社會指數×30%+在線政府指數×10%+數字生活指數×30%。ISI的取值范圍在0與1之間,ISI的值越高,表明信息社會發展水平越高。2016 年G20國家ISI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G20國家中,ISI最高的是日本,說明日本信息社會整體發展處于世界領先水平。G20國家的ISI差距較大,說明這些國家的信息社會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按照《報告》的劃分,G20國家分別處于信息社會發展的起步期、轉型期、初級階段和中級階段,尚無國家進入高級階段。中國的ISI排名第十八位,處于轉型期,顯示我國的信息社會發展水平整體較低,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
(二)聚類分析
《報告》基于ISI數值劃分信息社會發展階段,這種分類從整體上衡量了信息社會發展的絕對水平。為了進一步分析G20各國信息社會發展水平的相對差異,本文基于ISI四個分指數對G20國家進行聚類分析。
本文的分析分為三步。首先,運用層級聚類法確定應劃分的類別數;其次,運用K均值聚類法,將G20國家歸入相應的類別,并確定聚類中心;最后,運用方差分析對各類別進行組間對比。使用的統計分析軟件為SPSS 23.0。分析結果如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知, Agglomeration系數表顯示:從兩類到一類(0.4428-0.1596=0.2832)、從三類到兩類(0.1596-0.0747=0.0850)這兩種情況下,Agglomeration系數的變化幅度較大(見系數變化比例);從四類到三類及其他情況,Agglomeration系數的變化幅度相對較小。因此,分三類最合適。
由表3知,K均值聚類結果顯示,根據ISI四個分指數,G20國家可分為三個梯隊。各梯隊之間,ISI分指數的差異顯著。
由表1知,本文聚類分析得出的三個梯隊與《報告》劃分的信息社會發展階段之間存在差異:首先,初級階段的法國、加拿大和韓國與中級階段各國同處第一梯隊;轉型期的巴西與其他初級階段國家同處第二梯隊;起步期的印度與其他轉型期國家同處第三梯隊。
上述差異顯示了G20國家信息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法國、加拿大和韓國雖處于初級階段,但其信息社會某些方面的發展水平很高,已經接近甚至超越中級階段各國(例如韓國的在線政府指數居于G20國家首位)。巴西雖處于轉型期,但其信息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已經接近初級階段國家,超越了其他轉型期國家。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剛剛進入轉型期,其信息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水平與處于起步期的印度較為接近。
G20國家信息消費發展狀況
(一)案例國家的選取
G20國家的信息消費發展程度不一,各國情況差異較大。為使分析更加深入和細致,需要聚焦研究對象。本文選取日本、美國、韓國和英國作為典型案例。選擇這四個國家作為案例的原因:信息消費的社會基礎整體較好,均處于聚類分析結果的第一梯隊;在信息社會發展的某一方面具有特色,各有一個ISI分指數居于G20國家首位(日本的信息經濟指數最高,美國的網絡社會指數最高,韓國的在線政府指數最高,英國的數字生活指數最高)。這四個國家在G20國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案例國家信息消費發展概況
本文將上述四個典型國家的信息消費特征和相關政策歷程歸納為表4。以下簡要闡述日本、美國、韓國和英國的信息消費特征,數據均來自于“199IT-互聯網數據中心”(http://www.199it.com)。
日本的信息消費在線上購物、大數據、公共云服務、物聯網、家庭服務機器人等方面表現突出。2016年日本網民中有82%的人經常使用線上購物。日本消費者傾向于境內購物,境外購物人數僅占線上購物總人數的4%。日本大數據、公共云服務、物聯網市場規模持續增長,體現在大數據基礎設施市場、公共云服務市場、物聯網市場的復合年增長率高。預計到2019年,日本大數據基礎設施市場規模將達到515.15億日元;到2020年,公共云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6370億日元;到2021年,日本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到6670億日元。日本處于產業用機器人向家庭服務型機器人轉型階段。為適應日本的老齡化社會需求,以Sony為首的日本大企業重點發展服務機器人,正在打造先進的家用機器人產業體系。
美國的信息消費在手機APP下載和使用、信息內容付費、人工智能、智能可穿戴設備、數字廣告等方面表現突出。美國用戶在2016年日均花費5小時使用各類APP,這一數據較2015年第四季度上漲20%。電子商務類APP下載增幅最為明顯,以二手交易APP“Offer Up APP”為例,其2017年3月的月下載量增長率高達1213%。美國用戶下載APP需要付費,且Android用戶和IOS用戶付費標準不同。美國用戶在信息內容使用方面也需付費,以下載超過兩千萬的閱讀APP“Hooked”為例,在七天免費使用后,用戶若想繼續獲取閱讀和查看圖片,需每周支付2.99美元。美國人工智能產業增長迅速,體現在:人工智能公司數量不斷增加、人工智能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和智能可穿戴設備使用增幅大。此外,美國的Google公司是全球數字廣告營收占比最高的服務商,其2016年廣告收入達790億,是百度的7.5倍。
韓國的信息消費在手機APP使用、智能手機、跨境電子商務、網速、物聯網設備普及等方面表現突出。韓國用戶在2017年1-5月日均花費超過5個小時使用手機APP,Android購物APP的使用時間月均超過90分鐘。韓國智能手機普及率高,市場調研機構eMarketer預計,2017年韓國智能手機用戶將占總人口的72.2%。韓國三星公司智能手機在2017年第二季度生產總量約8000萬支,市場占有率為24.6%,穩居全球第一。韓國化妝品、時裝和配飾深受外國消費者喜愛,2016年第四季度外國消費者在韓國網購商品消費了7219億韓元(6.22億美元),這一數據較2015年同期上漲62.2%。韓國是全球網速最快的國家,網速為27Mbps,較全球平均網速6.1Mbps高出20.9Mbps。韓國的物聯網普及率最高,達37.9%。
英國的信息消費在線上購物、跨境電子商務、移動網速、互聯網內容管理等方面表現突出。英國消費者在2016年總共進行了18億次線上購物,平均每月1.5億次,這一數據較2014年上漲38%。英國消費者更喜歡線上交易,線上交易金額為85英鎊/次,是線下交易金額38英鎊/次的兩倍多。英國跨境電子商務消費者數量2016年約1290萬人,消費金額約102.4億美元。英國擁有歐洲最大的電商市場,其線上總銷售額排行世界第三,僅次于中國和美國。英國移動網速最快,達26Mbps。英國在互聯網內容管理方面經驗豐富,建立了政府主導、政企合作監管和行業自律機制并存的監管體系,成立多個監管機構,出臺多項互聯網安全措施報告,旨在將英國打造成開展在線商業活動最安全的國家。
(三)案例國家間的比較
案例國家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的信息消費特征,但也有一些區別。為更好地顯示這些差異,本文對其特征進行比較。
首先,美國和韓國在手機APP使用方面均較為突出,但兩國又存在差異,如表5所示。兩國用戶的APP日均使用時間均較長;相比之下,美國用戶更多使用打車類APP,而韓國用戶更多使用金融類APP;美國用戶有Android端(Google Play)、IOS端(APP Store)等多樣化的下載途徑,韓國用戶主要使用Android端單一化的下載途徑。美韓兩國在手機App使用方面表現突出,可能與他們擁有本國智能手機品牌有關。在智能手機品牌市場占有率方面,韓國三星排名第一,美國iPhone排名第二。強大的本國智能手機品牌,推動了智能手機終端的普及,增加了手機APP的使用。
其次,美國和日本在電子商務使用方面均較為突出,但兩國又存在差異,如表6所示。兩國參與網購的用戶比例均較高;用戶網購的主要動力都與便利因素有關,美國用戶更明確地看重免費送貨服務;相比之下,美國用戶更多通過PC/筆記本進行網購,日本用戶更多通過智能手機進行網購;兩國有各自的網上支付服務品牌,美國為PayPal,日本為LINE Pay;相比之下,美國用戶更多使用跨境網購,例如,購買了更多韓國產品。
再次,美國和日本在人工智能發展方面均較為突出,但兩國又存在差異,如表7所示。兩國都有知名大企業支持人工智能發展,美國為Google,日本為Sony。美國的特色產品是智能機器人(如AlphaGo),日本的特色產品是家庭服務型機器人(因為日本社會老齡化嚴重);未來,美國將側重于智能可穿戴設備研發,日本將側重于服務機器人研發。
最后,美國和英國在網絡安全管理方面均較為突出,但兩國又存在差異,如表8所示。兩國都采取了政企合作的方式,如美國的政企信息共享、英國的政企共同監管;相比之下,美國側重于保護公眾隱私,英國側重于未成年人在線保護;兩國政府都出臺了網絡安全相關政策,美國的政策旨在提高數字空間安全,英國的政策旨在凈化網絡環境。
結論與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在信息消費的社會基礎方面,本文基于信息社會指數(ISI)體系進行了聚類分析,發現G20國家可劃分為三個梯隊,在各梯隊之間,發展水平有顯著差異。中國位于第三梯隊,與發達國家相差兩個梯級,差距非常明顯,因此,中國迫切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從ISI分指數排名來看,中國的信息經濟指數排名第十八位,網絡社會指數、在線政府指數和數字生活指數均排名第十七位,顯示中國信息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水平都較低,有必要借鑒領先國家的發展經驗。在信息消費發展狀況方面,本文選取G20國家中信息消費社會基礎較好且各有特色的日、美、韓、英四國為典型案例,分析比較這些國家的信息消費特征和政策歷程,發現這些國家的信息消費發展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根據前文的分析結果,提出政策建議,如表9所示。
表9從完善信息消費社會基礎、提高信息消費發展水平兩個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議。這些政策建議針對《意見》的某一條款,從G20國家典型案例中確定國際對標,為貫徹落實《意見》提供了思路,為設計具體的政策實施方案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蔣序懷.略論我國居民信息消費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消費經濟,2000(5)
2.劉雪艷,齊捷,王在宇.新興信息消費內涵界定及特征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6,39(11)
3.吳燕雨,鄔賀銓.信息消費是新增力量[J].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4(1)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EB/OL].[2017-08-24].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8/24/content_5220091.htm
5.吳君格,何宗輝.中外信息消費比較分析[J].經濟師,2014(6)
6.鄒蘊涵.信息消費:概念、特征以及問題[J].財經界(學術版),2017(12)
7.萬曉榆,王在宇,劉雪艷,袁野.信息消費環境的演變及時代特征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3)
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二十國集團(G20)[EB/OL].[2017-10-2].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hdqzz_681964/ershiguojituan_682134/jbqk_682136/
9.張肅.中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的空間相關性與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動態空間杜賓面板模型的實證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7,1(5)
10.陸浩東.基于知識本體的用戶信息消費問題和對策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5(9)
11.陸浩東.信息化視角下的用戶信息消費機制及效益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4(16)
12.曾劍秋.信息消費的安全隱患[J].中國經濟和信息化,2014(1)
13.萬曉榆,齊捷,袁野.新興信息消費環境的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基于供需視角[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6(6)
14.李嬋娟,王子敏,馬萬里.農村居民信息消費省際差異的影響因素與貢獻測度—基于Shapley值過程的實證分析[J].情報科學,2017,35(8)
15.張肅.我國農村居民信息消費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研究,2017(7)
16.張紅歷,梁銀鶴.中國省域城鎮居民信息消費差異分析[J].情報科學,2016,34(2)
17.劉賀.國內信息消費熱點主題探析[J].圖書情報導刊,2017(8)
18.劉元洪.國內信息消費研究的熱點主題探析—基于文獻計量與社會網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5(3)
19.馬哲明,陳立軍.信息消費效益分析及提高信息消費效益策略研究[J].情報科學,2015,33(8)
20.鄧少軍,芮明杰,趙付春.多層次信息消費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模式—供給側與需求側對接的視角[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9(3)
21.鐘玲玲,徐春燕,王戰平. 2002-2015年我國信息消費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實證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11)
22.岳琴,葛繼平,張鳳海.“一帶一路”樞紐省市信息消費水平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3(3)
23.鄭麗,唐守廉.居民信息消費的區域差異及與經濟增長關系[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17(1)
24.楊春立.加強信息消費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的對策研究[J].經濟縱橫,2015(2)
25.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信息化形勢分析課題組.信息消費助推經濟提質增效[J].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2014(Z4)
26.王恒玉,劉單玉.國內外信息消費研究綜述[J].商業時代,2014(6)
27.國家信息中心.全球信息社會發展報告2016[EB/OL].[2017-5-15]. http://www.sic.gov.cn/News/250/6354.htm
28.Choi B,Poon S K,Davis J G. Effec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A complementarity theory-based approach[J].Omega,2008,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