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娜 劉佳
內容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物流產業鏈的優勢逐漸顯現,其在經濟結構優化、物流產業整體水平提高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所以從物流產業鏈整合升級方面來分析該產業的發展勢在必行。本文首先闡述物流產業鏈的內涵,接著分析我國物流業的現狀,通過調查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對物流產業鏈的整合升級建言獻策。
關鍵詞:物流產業發展 物流產業鏈 整合升級
物流產業鏈的界定
本文依據相關標準中對物流產業定義做出的具體描述,認為物流產業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基礎產業。考慮到產業鏈的劃分標準,本文將物流產業鏈定義如下:物流產業鏈即商品從供應商到消費者的這一流通過程中,同運輸、儲存、裝卸等環節息息相關的網絡體系。物流產業鏈模型如圖1所示,物流產業鏈的發起點是供應商,經過生產物流和購銷物流環節后,原材料在制造企業的生產制造和增值加工中,在制造商和經銷商交易活動完成之后,產品需要借助其他的物流企業,進入經銷商手中,最終經銷商借助一定的運輸形式將產品運送到消費者手中。
如圖2所示,物流產業鏈可以分為縱向供應鏈和橫向協作鏈兩大方面。前者表示商品的流動方向為A向B、C、D、E、F;后者的含義即在物流產業鏈中,不同因素對應的產業的市場范圍。以縱向供應鏈最長的C環節為例,其橫向協作鏈最窄,縱向供應鏈最長代表的是其也擁有很長的產業增值周期,會直接影響物流產業鏈的效率。
我國物流產業的發展現狀
2014年以來,我國物流產業一直處于穩步發展狀態,如表1所示。
在政策領域,我國一直從宏觀層面引導物流業朝著綠色、高效的方向發展。在“十三五”規劃里將降低碳排放量詳細地寫入了官方文件,使物流業的發展受到一些限制。但是因為物流產業對于能源的需求極大,同時也會很大程度造成環境破壞,所以物流業的發展趨向是實現運輸、倉儲、配送功能的結合,以技術創新為手段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改善物流體系,實現傳統物流業向現代物流企業的轉變。
就宏觀角度而言,我國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有較大投入,但是目前的建設過程還較為混亂。一是企業需要支付高額的通行費用和油價,加大了企業成本;二是物流企業數量較多,但都還沒有形成一定規模,整個行業各自為政,猶如一盤散沙;三是物流標準、物流技術和人才也成為行業整體發展的瓶頸因素。
我國物流產業發展的實證分析
(一)物流產業與物流產業鏈的關系
物流企業要想達到產業鏈的整合升級目標,必須實現以下目標:第一,與物流產業鏈的所有環節必須存在經濟聯系;第二,該環節的規模效應達到一定標準,自身產業結構的改善可以在物流產業鏈的整合升級過程中發揮作用。
本節將通過實證分析影響物流業的各種因素,對如何促進物流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出建議。
(二)物流企業樣本的選取
按照GB/T19680-2013《物流企業分類與評估指標》的內容,以及將不同的物流業實際情況考慮在內,本文從2016年物流業企業實力排名前50名當中選擇了34家為研究樣本,其中有8家是五級物流企業,三級和四級的物流企業分別為9家,一級和二級分別為4家。
(三)物流產業衡量指標的選取
結合有關標準,本文共選擇31個變量指標對物流企業進行統計分析。通過瀏覽官方網站等方法,掌握了34家樣本物流企業發展的詳細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將獲得的信息進行規范整理后,制作了34份一一對應的基本情況調查表。
(四)物流產業影響因素的處理
要想進一步分析現階段影響物流企業的因素,則少不了處理變量影響因素,可以把獲取的數據信息經過標準化處理,消除量綱影響。因為31個指標各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一分析,最終選取作用最大的指標。變量的聚類分析法是處理相關指標的方法之一,使用SPSS軟件,處理之后通過組間聯接法得到近似矩陣表,最后對得到的結果進行分析。
第一,數值變量的處理。綜合分析如表2和圖3所示,將七個變量分成兩組。第一組為運輸車輛和注冊資金,第二組為員工數量、資產總額、營業額、日均運輸載量和倉儲面積。然后使用皮爾遜檢驗,從第二組當中選取一個代表變量。
皮爾遜相關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檢驗結果都在0.05以下,代表相關性分析成立。所以,兼顧相關系數總和的最高標準,第二組中的代表變量最終選取營業額。之所以選擇它,是因為其相關系數總和位列第二組五個變量之首,為2.693,在五個變量中居于最高。
綜合分析營業額與資產總額的相關關系后可以發現,資本投入直接影響著現階段物流企業的發展,具體表現為資產總額和營業額之間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而分析營業額與倉儲面積的相關關系可知,倉儲面積與營業額的關系在四者中最大,倉庫面積和營業額越呈正相關,前者越大,后者越高,從中可以看出物流效率的作用也許沒能得到較好發揮;分析營業額與日均運輸載量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在四者中排第二,日均運輸載量的提高會一定程度拉動營業額的增長;營業額與員工數量的關系在四者中排第三,在現階段員工數量和營業額呈正相關關系,因為營業額的提高往往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員工作為支持,這種情況也說明現階段物流企業對于人力資源還有較大依賴,機械自動化的運營發展任重道遠。
第二,虛擬變量的處理。通過對名義變量進行標準化聚類分析之后,對得到的結果進行組間聯接法分析,然后就可以得到近似矩陣和樹狀圖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名義變量的集中度是所有變量中最高的。本文將24個名義變量進行相應的分類,在此基礎上尋找和歸納它們的共同特點。
由樹狀圖發現:首先,把有無配送中心和自動分揀系統的應用劃分為一類,此類直接影響到經銷商。其次,把物流網絡覆蓋范圍、客戶查詢系統等不同環節劃分為相同類別,這個類別對于經銷商會產生直接影響,同時可以一定程度反映物流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再次,成本管理、戰略管理等實施都會直接影響到企業日后的綜合管理水平。最后,運送準時性等因素是衡量企業服務水平的重要標準。
(五)實證結果分析
在分析數值變量和名義變量后發現,在物流企業整體過程中發生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五類,具體是:基本條件、資源條件、管理能力、服務質量、風險應對能力,其中對物流業影響最明顯的是基本條件和服務質量兩大因素。基本條件主要包括企業規模和經營情況;服務質量好壞的評判標準主要集中在人員溝通質量、運送準時性等方面;基礎設備和人力資源都屬于資源條件的主要內容;管理能力往往通過分析戰略管理實施等領域的實際情況,作為其直接評判標準;風險應對能力以企業如何適應市場環境和顧客多樣化需求為評判標準。因此,要發揮物流業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帶動物流產業鏈整合升級方面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對物流產業現有的專業設備做好統計工作,以便于更好利用這些設備,同時防止設備重復購買現象的發生。
第二,大力倡導建設物流園區,為物流企業集聚化的實現創造有利條件。一方面要注意將交易等各環節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盡量避免資源浪費現象的發生,從各個環節為物流產業的優化升級創造便利條件;另一方面要兼顧信息管理的科學性,建立健全科學的物流平臺,專門提高信息披露的整體質量。
第三,將物流產業稅務成本控制在合理范疇,從政策方面對物流產業的發展適當傾斜,最大限度利用物流園區集聚效應所帶來的積極影響,爭取創建過硬的品牌。一方面引導物流企業的發展側重點逐步由傳統的資本等方面向研發、設計、營銷等領域過渡,盡量提高企業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需要注重消費者需求體系的優化和建設,循序漸進地實現構建高水平物流產業鏈的目標。
我國物流產業鏈整合升級的對策
第一,從整體行業入手,建立健全行業標準體系。尤其對于違法犯罪行為應該嚴懲不貸,以此在供應商面前形成威懾力,督促他們對原材料的供應引起重視,杜絕出現原材料質量不過關等問題。現階段出現很多供應商提供的原材料質量不過關的問題,主要還是因為逆向選擇因素和信息不完全所帶來的影響,因此要督促供應商形成科學的物流產業鏈觀念,消除信息不完全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二,從制造商角度,鼓勵制造業形成規模經濟。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時,務必要對制造業的發展有所傾斜。例如為其發展提供有利的金融環境,減少借貸利率;從政策層面支持制造業的研發技術和創新;倡導制造業領域的企業強化品牌意識,政府要積極倡導扶持大品牌的建設;注重制造業領域的規模經濟效應,從供應商、經銷商等直接相關主體入手,進一步優化物流產業供給結構體系,提高企業產品的附加值,逐漸走出低附加值的發展模式。
第三,從經銷商層面,形成法律保護和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因為經銷商在制造商面前沒有太多發言權,因此在和制造商的經濟活動交往中處于弱勢地位,應該從法律層面對其提供必要的保護。除此之外,經銷商粗放式的流程管理方式存在的弊端日益顯現,因此必須逐步探索新的管理方式,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減少管理過程中資源浪費現象的發生,為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便利條件。
第四,從物流產業鏈的調整方面,最大限度發揮物流產業鏈整合升級的積極作用。一方面要實現物流業服務模式的調整,擺脫過去的傳統模式,探索新的服務模式,提高企業整體水平;另一方面物流業本身也要立足于實際,充分分析現階段行業內部資本主導型產業本身所具備的優勢,充分利用規模經濟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一條和自身實際情況比較吻合的途徑,促進業務運營模式的優化升級。
第五,從政府立場出發,助力物流產業鏈的整合升級。政府部門要發揮自身作用,通過相關的政策文件,為物流產業鏈的發展掃清障礙;相關政府管理部門要重視物流業的發展,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現階段物流管理體制,培養出過硬的企業品牌;督促企業挖掘自身發展潛能,大力倡導資本投入和技術創新,促進物流產業鏈的升級優化;從燃油價格、公路收費、工商稅費等相關方面創造有利于物流產業的發展環境,重點是降低物流產業的物流運輸費用以減少企業開支;從不同行業入手,共同助力物流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物流企業的綜合實力,促使其在國際物流產業鏈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陸國紅.跨境電商與物流產業鏈的融合發展[J].商業經濟研究,2016(3)
2.高偉.新常態下我國物流產業整合與規劃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6(1)
3.戴湖北,殷功利,余來文.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國際比較、存在問題及應對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5(2)
4.朱瑞博.核心技術鏈、核心產業鏈及其區域產業躍遷式升級路徑[J].經濟管理,2011(4)
5.張其仔.比較優勢的演化與中國產業升級路徑的選擇[J].中國工業經濟,2008(9)
6.石奇,呂家春.產業鏈定位、企業規模、集聚與企業競爭力—基于長三角上市制造業企業的實證研究[J].南京財經大學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