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君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骨科手術后的預防性護理重點是傷口感染和深靜脈血栓形成。其中深靜脈血栓形成主要是指深靜脈血液不能正常循環,發生異常凝血現象,導致血栓形成,靜脈回流受阻,導致病人的肢體發生功能障礙。在嚴重的情況下,它可能會導致截癱。深靜脈血栓形成在骨科手術后非常常見且頻繁發生,是骨科術后非常嚴重的并發癥。因此,骨科手術后必須采取必要的護理措施進行預防,減少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2]。本研究分析了骨科手術患者實施預防性護理干預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6年3月-2018年4月90例骨科手術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實驗組男30例,女15例;年齡25-76歲,年齡平均(40.13±3.12)歲。股骨頸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12例、脛骨骨折10例,盆骨骨折7例,其他有3例。手術時間36~142 min,平均(60.82±3.81)min;對照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26-76歲,年齡平均(40.26±3.11)歲。股骨頸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12例、脛骨骨折11例,盆骨骨折6例,其他有3例。手術時間35~142 min,平均(60.12±3.86)min。兩組一般資料相似。
1.2 方法 對照組施行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應用預防性護理干預。①建立預防性護理團隊。由護士長,責任護士和護士組成預防小組,通過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搜索相關文件,尋找相關證據,結合數據和病人情況,制定合理科學的護理措施。(2)風險評估。根據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評估標準,評估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程度,并將其分為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并根據患者的風險水平采取相應措施[3]。(3)系統健康教育。可以通過分發健康知識手冊,播放相關視頻和組織講座來對患者和家屬解釋下肢深靜脈形成的原因,發展方向和預后。這些因素包括長期臥床休息,手術中出血和術后臥床等。對患者家屬強調早期標準化康復鍛煉的重要性,促使患者積極鍛煉,以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4)物理預防。使用間歇充氣壓力泵,腳底靜脈泵,彈力襪等進行物理預防。間歇充氣壓力泵依次向下腿施加壓力以加速血液流速。這種方法可以在術后第二天進行。(5)體位引導。手術后,指導患者調整體位。首先,將下肢抬高30°,以鼓勵患者進行主動和被動鍛煉,例如膝關節和腳踝關節的早期屈曲和伸展,肱三頭肌,腓腸肌,股四頭肌和肌肉的按摩。并給予肌肉鍛煉,逐漸增加關節運動和肌肉力量鍛煉,達到促進靜脈回流到心臟的效果。同時,建議患者避免影響愈合的運動,如內收,外旋等。(6)藥物治療。手術12小時后,患者應及時使用抗凝藥物。應該在使用藥物之前向患者解釋藥物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告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反應,以免患者在發生不良反應時發生恐慌,出現不良反應必須及時向醫生報告。(7)聯合預防。根據患者的風險等級,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低風險的患者使用梯度彈性長襪。中等風險可以在低風險的基礎上增加藥物預防;高危風險,可以增加間歇充氣壓力泵。(8)質量控制。護理團隊成員每日對患者健康教育和功能鍛煉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和調整。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骨科手術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術后平均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抗生素用藥時間;護理前后患者焦慮心理評分(20-80分,得分越高則焦慮心理越明顯)、抑郁心理評分(20-80分,得分越高則抑郁心理越明顯)、疼痛評分(0-10分,得分越高則疼痛度越高)、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液流速;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等骨科手術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SPSS21.0統計,計量資料對應t檢驗,計數資料對應檢驗,P<0.05顯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兩組骨科手術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相比較
實驗組骨科手術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
2.2 護理前后焦慮心理評分、抑郁心理評分、疼痛評分、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液流速相比較 護理前兩組焦慮心理評分、抑郁心理評分、疼痛評分、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液流速相近,P>0.05;護理后實驗組焦慮心理評分、抑郁心理評分、疼痛評分、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液流速優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術后平均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抗生素用藥時間相比較
實驗組術后平均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抗生素用藥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
2.4 兩組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等骨科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相比較
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等骨科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骨科手術可導致靜脈血流停滯和高凝狀態,使患者容易發生血栓形成。未采取有效措施將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發病率。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最常見和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形成下肢血栓的危害性大,嚴重者會導致心臟,大腦和肺等重要器官的栓塞,而這些器官很容易與死亡相關[3]。近年來,隨著關節置換的逐年增加,深靜脈血栓形成造成的死亡率增加。為了降低死亡率,除了圍手術期的適當治療外,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護理措施也起著關鍵作用。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來有效治療骨科手術后的患者,在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5]。深靜脈血栓還會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并影響康復過程。近端深靜脈血栓形成也會引起下肢長期腫脹甚至潰瘍。然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和治療特別困難。目前的觀點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血液高凝狀態,靜脈壁損傷和血液回流減慢的組合。因此,常規使用深靜脈血栓有必要采取安全有效的預防措施。具有誘發因素的高危患者應特別注意加強預防和積極護理。因此,要加強對形成機理的了解,通過采取針對性措施,如穿彈力襪,使用具有抗凝血功能藥物、早期活動等方式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以大大降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此外,下肢關節置換手術,老年人,既往有血栓史的病人,以及長期臥床休息都是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因此,在臨床護理過程中,需要密切觀察深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盡可能采取多種方法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6-8]。本研究中,對照組施行常規護理干預,實驗組應用預防性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實驗組骨科手術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術后平均住院時間、術后下床活動的時間、術后抗生素用藥時間優于對照組,P<0.05;護理前兩組焦慮心理評分、抑郁心理評分、疼痛評分、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液流速相近,P>0.05;護理后實驗組焦慮心理評分、抑郁心理評分、疼痛評分、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血液流速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等骨科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預防性護理干預在骨科手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減輕疼痛,改善下肢血流速度和凝血功能,降低并發癥風險,縮短術后康復時間,減少抗生素使用,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高。
參考文獻
干巧娥.骨科手術患者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護理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40):47-48.
姜明林,秦曉潔,梁敏.骨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的預防護理[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08):56.
韋遠華,李水蓮.手術室護理干預有效預防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應用[J].中國醫學工程,2016,24(01):17-19.
杜金容,歐陽雪蓮,王斐.骨科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5(11):37-39.
倪偉.骨科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研究及護理[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19):127-128.
胡蓉.骨科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體會[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5(08):151-152.
艾民.淺談骨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的預防護理[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05):288-289.
楊曉娟.骨科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的預防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34):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