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維軍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子宮肌瘤在婦科臨床比較常見,多見于育齡期女性,屬于生殖系統良性腫瘤,據醫學文獻報道,子宮肌瘤發病率逐年增加[1]。當患者明確子宮肌瘤診斷后,需盡快在短時間內擇期手術,以避免延誤病情,目前多建議通過手術治療,手術方案諸多,比如子宮肌瘤剔除術等。需要注意的是,若子宮肌瘤較大,且無妊娠需求,則多建議且切除子宮,但保留卵巢分泌功能,臨床效果多較好。本次研究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子宮肌瘤患者82例,分析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分析組間治療效果及其他指標差異,獲得一定研究成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后病理確診的子宮肌瘤患者82例,按照隨機原則結合患者意愿將其分成兩組,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41例,年齡25-63歲,年齡平均(44.52 10.11)歲,單發者32例,多發9例。對照組41例,年齡25-64歲,年齡平均(45.25 11.23)歲,單發者33例,多發8例。對比兩組受檢者一般資料,數據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包括:(1)臨床資料完整,明確診斷為子宮肌瘤;(2)入組前6個月內未使用過任何激素類藥物;(3)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同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包括:(1)藥物過敏者;(2)意識障礙,精神系統疾病;(3)血液系統疾病,傳染性疾病,重癥感染;(4)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疾病;(5)子宮肌瘤直徑超過7cm患者,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合并子宮腺肌瘤者;(6)哺乳期女性;(7)其他不適宜參加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而對照組則利用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兩組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血尿常規、超聲等檢查措施,明確子宮肌瘤具體位置,術前一晚禁食不禁水,灌腸清潔腸道。觀察組全身麻醉,頭低臀高位,術前向子宮體內推注適當縮宮素,促進宮縮,在(反)麥氏點及臍部皮膚做手術切口,送入腹腔鏡,建立氣腹,剔除子宮肌瘤,反復查看腹腔,確認無誤后關閉腹腔;對照組經皮切開,鈍性分離,切開子宮剔除肌瘤,反復查看確認無殘留逐層關閉腹腔。兩組術后給予適當抗生素,預防感染。跟蹤隨訪12個月,統計妊娠情況。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選擇SPSS22.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以()及百分比(%)分別表示計量資料及計數資料,使用 及 檢驗,當<0.05,數字差異明顯,具有獲得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胎盤早剝率及前置胎盤率與對照組差異不大(P>0.05);觀察組術后妊娠率與對照組差異不大(P>0.05),詳見表1;觀察組術后不同程度盆腔組織粘連率與對照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觀察組復發率與殘留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及術后排氣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一種臨床發病率較高的良性腫瘤,少見陰道不規則流血、腹部異物感,隨年齡的增長,子宮肌瘤直徑也隨之增長,且存在一定的惡變風險,故需引起足夠的重視。子宮肌瘤目前多經剔除術治療,按照手術方式不同而分為開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2-3]。傳統開腹手術具有操作便捷、視野開闊等優勢,但存在機體損傷大、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高、康復時間長等局限性;而腹腔鏡手術存在機體損傷小、術中出血少、康復時間短等優勢。本次研究中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時間及術后排氣時間均小于對照組(P<0.05),但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0.05)。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及對照組均在術后12個月內妊娠,但術后妊娠率組間差異較大(P<0.05);提示腹腔鏡手術對妊娠影響可能較少。但本次研究同樣證實,開腹手術術后子宮肌瘤復發率較低、殘留情況少于腹腔鏡手術,但腹腔鏡手術粘連情況較輕,妊娠情況顯著高于對照組。
總之,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相對于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而言,其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更合適,但腹腔鏡手術殘留率及復發率均高于經腹手術組,而且影響妊娠因素主要包括盆腔組織粘連情況、術后復發及殘留情況等。
參考文獻
朱科峰.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妊娠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2015(24):20-21.
蔡興苑,盧丹,代蔭梅,等.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影響患者妊娠結局的多因素分析[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5,15(9):769-772.
朱翠婷,汪友嬌.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對妊娠影響的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