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翔
【摘 要】戲曲的衰落是社會變革的必然結果,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須革故鼎新,勇于擔當。筆者在觀看湘劇《月亮粑粑》時對這一點深有感觸。除了劇作本身的精彩編排之外,更為精妙的是與傳統湖湘文化的完美契合。作為一部以“鄉村教師”為題材的現代改編劇,這樣的主題似乎并不能吸人眼球。但是,就是這樣的一部題材劇,以湘劇的形式展現出來后,幾乎看不到以往題材劇的沉疴弊病。
【關鍵詞】湘劇;《月亮粑粑》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031-01
《月亮粑粑》以悲痛的基調開場:1985年,在黃荊樹這樣一個偏遠的農村,全村人沉浸在無盡的悲痛之中——老秦老師的病逝令全村人悲痛的同時,也讓這座“鳥不拉屎的山坳坳”失去了唯一的教育支柱。校牌的摘下無疑意味著學校的停辦。戲劇沖突至此也必然要有一位主角登場以扭轉舞臺現場的悲痛基調——她的名字叫秦雅云,老秦的女兒。秦雅云登場最令人矚目的是圍著一條大紅圍巾,雖然是極普通的一條圍巾,因樸實的衣著顯得格外耀眼。她青春昂揚、步伐堅定,臉上的笑容是那么自信。秦老師來到黃荊樹第一個交談的學生是牯伢子,他拖著一捆極重的黃荊樹枝上學,在孩子的認知中,這捆樹枝的價值遠比知識更為值錢。黃荊樹小學沒有課本,秦老師主動提出用自己的工資幫學生購買教材,她對教育的熱情,張揚的正是鄉村教師這一特殊群體的共同理想信念。
教室的一次坍塌事故令她贏得了全村鄉民的肯定與尊敬,雖然她受了極重的腰傷,但也讓她無法轉為公辦教師?!袄咸觳粭夵S荊樹”這是鄉親們由衷的感概。就這樣,秦老師在黃荊樹安定下來,接了父親的班,成為村里唯一的教育支柱。
1997年的黃荊樹村,一雙花球鞋成為導火索,也讓這位苦苦支撐多時的老師第一次在舞臺上展現出在生活壓力下的憤怒與退縮。在家訪中,秀兒因為家庭的變故不得不面臨輟學的境地,面對連鞋子都快穿不上的秀兒,秦老師拿出了原本送給女兒的花球鞋。對于花球鞋的得而復失,女兒近乎瘋狂地說出“你不是我的媽媽”,這徹底擊碎了秦雅云那顆已經要碎裂的心,多年來的苦苦支撐換回的是一片模糊的未來和女兒的責難,怎是一個苦字了得。
秦老師終于決定離開這里,離開這個既讓她傷心又令她不舍的“山坳坳”。劇情至此達到了戲劇高潮,無法轉為公辦教師的事實、女兒的責難、多年來的委屈與痛苦,各種矛盾沖突的爆發,緊緊扣住了觀眾的心弦……
不知什么時候,黃荊樹村有了第一臺電視機,人們通過電視觀看香港回歸的盛況,看似寧靜的鄉村不知不覺地與高速發展的時代接軌了,令村民難以置信的是,他們看到了牯伢子,從黃荊樹走出去的估伢子站在隊列的最前方,長劍指向天際,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淚水濕潤了秦老師的眼眶,這是她十幾年執教生涯最大的回報。當年那個背著黃荊樹條的孩子,此刻已經成為祖國的驕子,從女承父志到身心俱疲,從傷痕累累到如今的柳暗花明,秦老師明白了父親當年的執著,也明白了教書育人的真諦,成不成為公辦老師,已不再是她心中的執念,把每一位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教會他們做人,傳授他們知識,才是自己需要做的。牯伢子的成長與變化,展現的正是秦老師這類鄉村教師的堅守,他的成功不是黃荊樹小學特殊教育的結果。因為在這個“鳥不拉屎的山坳坳”,每一個學生都是秦老師的孩子。這不是俗套的現代題材戲劇,它擺脫了傳統“職業戲”的弊病,值得贊賞。
第三幕,秦老師的頭發已經花白,三十年的教學生涯,秦老師不知送走了多少孩子,她把黃荊樹小學當成了家。還是黃荊樹村平常的一天,只是這一天對于秦老師而言是非同尋常的一天,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們紛紛回到黃荊樹,慶祝秦老師執教30周年慶典!縣長、艦長、工人、空姐、護士、廚師……這是收獲的日子,是秦老師三十年執教生涯所獲得的最大回報,令人欣喜,更令人震撼!秦老師要退休了,縣里決定撤銷黃荊樹小學,還是三十年前的原因——沒人愿意來到這里。突然,不遠處傳來秀兒的聲音:“我愿意!”清脆的聲音響徹全場,這是一種對信念的呼喊、對理想的接力。
秀兒同樣圍著一條紅圍巾走向前臺,依稀記得三十年前,也有一個圍著紅圍巾的身影堅定走來,雖然圍圍巾的人變了,但那一抹紅色同樣耀眼。從老秦老師到秦雅云再到秀兒,三代鄉村教師的鏈條完整地呈現在舞臺上,與《月亮粑粑》這首流傳在湘江大地上的民謠相隨的是湖南人民永恒的人情事物,而三代鄉村教師所延續的也是他們這一特殊職業的偉大堅守。
從屈原到曾國藩,從譚嗣同、黃興到毛澤東、劉少奇,源遠流長的湖湘文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堅忍不拔、敢于革故鼎新的杰出人才。湘劇,正是在這種博采眾家的開放精神與敢為天下先的奮斗拼搏精神中孕育而出的?!霸铝留昔胃易?,我跟月亮提笆斗,笆斗裝了三升米,一送送到大屋里。大屋的姑娘圓團團,養個伢子考狀元……”這首貫穿全劇的童謠體現了湖南人剛正質樸、勇于任事的本土精神。
筆者感慨,這不是一部帶有“廣而告之”的現代戲劇,而是在藝術的世界里,將鄉村教師的故事題材在舞臺上的精彩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