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艷 詹躍明 郭松梅 景琴琴 斯蕓蕓 葉雯靜
摘要:本文通過基于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創新平臺建設的背景分析、建設內容、平臺使用取得成效三個方面,闡述了該平臺在高技能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所進行的人才培養模式,實訓平臺建設方面的創新和改革及取得的成效。該實訓平臺的建設首先有基于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創新平臺建設工作小組,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在行業企業調研的基礎上修訂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創建因侖“3+1”工程創新實踐中心,學生在工程師的帶領下,完成電子產品的設計,并在電子產品生產實訓基地在企業師傅的帶領下完成電子產品的生產、加工和測試。最終實現產品的批量生產,銷往市場。該過程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并實現了學徒學習與職業生涯的高度融合。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alysis,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effect of the platform,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raftsman's Spirit" platform i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 skill and innovation talents, innovation and refor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raining platform and its achievem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platform first had a work group based on the "Craftsman's Spirit" innovation platform under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nd formulated a detailed work plan. On the basis of industry and company research, we will revis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based on modern apprenticeships. By creating the Inlun "3+1" engineering innovation practice center,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engineers, the students completed the design of electronic products and completed the production, processing and testing of electronic produc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mpany's masters at the electronic product production and training base. The mass production of the products is finally achieved and sold to the market. This process cultivates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ie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achieved a high degree of fusion between apprenticeship and career.
關鍵詞:基于現代學徒制;工匠精神;創新平臺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Craftsman's Spirit;innovation platform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25-0167-03
1 基于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創新平臺的建設背景分析
2014年9月《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中指出“建立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主動服務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推動職業教育體系和勞動就業體系互動發展,打通和拓寬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成長通道,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戰略選擇;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徑;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已經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目前正處于內涵提升式發展階段。為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要深化校企合作,不斷創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現代學徒制是目前高職教育應用最多的典型人才培養模式。
工匠精神自古有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鼓勵企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現代學徒制的精髓,其核心是要有:①要有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②盡善盡美的客戶意識;③精益求精的過程制造;④持續不斷的創新精神。由此可見基于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創新平臺的建設是“現代學徒制+工匠精神”發揮二者的制度與文化的協同效應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 基于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創新平臺的建設內容
2.1 設立基于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創新平臺建設工作小組,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
在原有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基礎上,聯合職教專家、企業專家、專業教師組成工作小組,主要負責電子工藝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專業課程建設、教學實施、學生評價等。同時,該小組負責選派企業優秀技術人員擔任學生的師傅,1個師傅帶5個學生。編制《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培養協議》,與企業簽訂《學生實習就業基地協議》。由此實現學校和企業的4個無縫對接。①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的對接;②學校專業與企業產業對接;③學校實訓基地與企業車間對接;④學生專業教學與企業崗位對接。
2.2 制定電子工藝與管理專業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最明顯的特征是體現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引導。即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對專業設置的行業背景,專業崗位人才需求進行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
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根據對重慶地區電子產品制造業發展趨勢及跨國企業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在對幾十家中外企業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專業指導委員會及行業、企業專家論證,確定電子工藝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能夠勝任企業電子產品生產、設備維護、生產管理、營銷服務等一線工作崗位,具有電子產品裝配、電子產品生產管理、電子工藝工程管理和設計、PCB設計制作及研發,微控制器應用等能力和良好職業道德、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確定了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進而制定電子工藝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后經過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不斷反饋修訂后確認實施。
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重點強調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對學生實踐技能和專業素養進行構建。2017級電子工藝與管理專業學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為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的銜接,以滿足學生提高處理和解決各種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需要。實踐課時已占總學時的50%以上。同時對實踐教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綜合性實驗。修訂實踐教學大綱和實踐教學考核辦法,加強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在實踐課程實施中,充分利用了企業的人才和設備資源,將一些實踐性、專業性強的課程放在企業來實施。
2.3 創建因侖“3+1”工程創新實踐中心
因侖“3+1”工程創新實踐中心是由學院和上海因侖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創辦,充分利用因侖公司專注于物聯網、智能機器人、嵌入式、電子創新產品開發等技術資源,通過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和成長的平臺。該平臺在全院范圍內選拔人才,成立因侖班,進入因侖班的學員是通過了“因侖‘3+1工程創新實踐中心”的筆試和面試,自愿參加“因侖班”的各項活動,遵守“因侖‘3+1工程創新實踐中心”的各項規定,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具有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的同學。因侖班學員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技術人才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輔,自主組織課外學習,繼而實現“傳、幫、帶”循環學習模式。面向產品、過程、系統生命周期的工程教育,與國內外一流高等院校辦學理念接軌,從單純傳授知識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創新與創業的能力轉變,與國內外先進教學方法接軌,提倡參與式教學、體驗式、自主式學習,將因侖電子創新實訓中心轉變為培養學生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基地;與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相結合,搭建一個信息和資源共享的平臺,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發揮自己想象力、創造力和展現才華的空間。
2.4 創建電子產品生產實訓基地
為適應基于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職業能力培養、項目課程實施為依據,在原有的校內實訓條件的基礎上,擴建和完善電子技術實訓室和電子產品生產(實訓)車間,配套完成校內實訓基地內涵建設,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
2.4.1 生產(實訓)基地內涵建設
對校內實訓基地的體制、運行與管理機制進行專題研究,探索了一條有利于學生能力培養,有利于提高實訓基地利用率的運行、管理機制。編制實訓室各項規章制度,與企業管理者、工程人員以及開發研究人員合作編寫實訓指導書。完善企業和實習基地互利雙贏的管理運行機制,確保學生實訓、畢業實習、就業及校企合作技術開發、教師下廠鍛煉等功能的實現。
成立了由骨干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參與的校內生產(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組,開展實訓基地運行機制與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生產性實訓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去企業(工廠)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的探索與實踐,專業綜合技能訓練模式研究。
健全了校內生產(實訓)基地管理辦法;健全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編寫實訓指導手冊,制定實訓考核辦法及成績評定標準;校企合作編制電子產品的生產操作規程。
完善了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長效機制,建立校企雙重管理制度。企業按照員工管理制度考核學生,學院委派專職教師管理學生,對學生的工作態度、工作業績、業務學習等方面實行初步合理考核。初步探索創建“校企同管,全程監控”的工學結合企業實踐管理模式,保證企業實踐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廣性,并保證實習的質量與效果。
2.4.2 基于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
根據職業崗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基于基于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的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學生為本”,突出“生產型實訓、就業、發展”為內涵的工學結合育人思想,實施“理論鋪路、工學交替、實訓為基、能力遞進”的教學模式,在實訓、生產實踐中注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同時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教育,綜合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
在因侖“3+1”工程創新實踐中心的基礎上,建立專兼職教師的管理制度和學生管理辦法。對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安排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素質教師授課,保證教學質量;對校內階段性實訓、生產性實習,安排專門的實訓指導教師及企業兼職教師進行教學指導,完成實訓項目;“生產(實訓)工廠”按照企業生產形式組織學生參加實踐,借鑒企業管理規范進行組織和管理;形成校企共同管理、評價機制。
2.4.3 學生在企業師傅的帶領下,完成中小批量電子產品設計、生產和加工
依托生產(實訓)基地完成主要產品小批量加工生產,可以根據客戶提供的技術要求,設計電路板圖、確定工藝參數和器件清單。在通過SMT和波峰焊接生產流程,對生產的半成品進行測試,為客戶提供一整套的加工生產工藝服務。幫助客戶最快速、高效的完成產品從研發走向量產。在具體項目實施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對職業的全面認識和零距離上崗。形成以行業、企業為依托的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實現企業生產過程、工作流程供教學使用的人才培養模式。
3 基于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創新平臺取得成效
基于現代學徒制下“工匠精神”創新平臺使用以來,不僅是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也是將學生協作、創新、任勞、進取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素養貫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實現了學徒學習與職業生涯的高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Z].教職成[2014]9號.
[2]陳若蕾.具有廣東特色的“234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以廣東科貿職業技術學院秘書專業為例[J].職教論壇,2014(11):59-62.
[3]趙鵬飛,陳秀.“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2):38-44.
[4]孔寶根.高職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實踐途徑[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5):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