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昊曦
【摘 要】本文從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創作及題材來源方面簡述了中國鋼琴音樂的多元化現象,以及教學、演奏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鋼琴音樂;多元化;曲式結構;改編鋼琴曲;中國風格
中圖分類號:J6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8-0079-01
一、中國鋼琴音樂的現狀
中國鋼琴音樂是將中國民族音樂和歐洲鋼琴音樂相結合之后發展,在中國音樂史中占據者相當重要的位置,體現了人民群眾對音樂藝術的強烈愿望。隨著中國鋼琴音樂發展,中國鋼琴音樂有著越來越突出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熱愛,尤其是鋼琴作品創作以及鋼琴作品演奏方面,民眾熱情越來越高。
二、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創作中傳統音樂特征體現
(一)“意”“境”“韻”
中國傳統音樂講究“意”“境”“韻”。中國作曲家們在創作時加入大量傳統音樂元素,使中國鋼琴音樂富有“意”“境”“韻”,也使其區別與西方鋼琴音樂。其在趙曦的雙鋼琴曲《童年的正午》、羅林卡的《晨雪》中都得到非常完美體現。
(二)曲式結構多元化運用
中國鋼琴音樂的曲式結構運用非常的多元化,其借鑒了大量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散、慢、中、快、散”式的漸變曲式結構,使其更符合和接近中國傳統的審美,更貼近中國傳統音樂。
中國鋼琴音樂,常常不具有明顯塊狀結構,更多是一氣呵成連貫性,與中國傳統音樂曲式結構的模糊性類似,例如羅林卡的《晨雪》中,雖然每個段落都有標題,但是各個段落之間連接都是自然過渡,整體一氣呵成,沒有明顯、強烈的段落感。全曲既沒有拍號,也沒有明確的小節線,整體讓人感覺到非常連貫、自然。
(三)題材的多元化
中國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題材非常多元化。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1.鋼琴改編曲
鋼琴改編曲是指將人們熟悉的、現有的中國民族曲調通過西方作曲技法創作,亦或是運用西方作曲技法結合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創造的鋼琴曲。作曲家這類創作,使鋼琴演奏的音樂范疇更為多樣,使鋼琴曲演奏出的音響效果也更加豐富多彩。鋼琴改編曲的創作特點主要是在原作品藝術審美的基礎上,采用新作曲手法和作曲技術對原音樂作品進行一定加工整理和創作改編,既保留了原音樂作品的審美藝術,又使其更為飽滿、多變,發掘其更多可能性。傳統民歌和民族樂器音樂是大多數鋼琴改編曲的主要題材來源。例如汪立三創作《蘭花花》就是其在陜北采風時,根據當地民歌所改編創作。儲望華根據著名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改編創作的同名鋼琴曲,也是改編鋼琴曲中又一佳作。作品既保留了原作品的音樂精神,又使其情感表達更為豐富、強烈。
2.“中國風”
具有中國傳統民族風格的新創作鋼琴曲出現時間比較晚,最早始于八十年代。《他山集》是汪立三所創作的經典作品,同時它也是具有中國傳統民族風格的鋼琴曲的典范之一。作品采用了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來進行創作,將中國傳統的五聲調式融合進西方的復調曲式中,同時又結合了中國民間“意”“境”“韻”,將具有中國傳統民族風格的鋼琴曲表達淋漓盡致。孫以強創作的《春舞》也是具有鮮明中國傳統新疆民族韻味的鋼琴曲。這類作品都體現出了極為鮮明的“中國風”特色。
四、在教學中對中國鋼琴音樂風格延續
音樂風格是音樂中的重要元素,要演奏好一首鋼琴音樂作品,對其風格把握應要相當準確。在日常教學、練習中,教師對學生言傳身教是音樂風格不斷延續、強化的重中之重,也是風格傳承重要方式。但在實際教學及學生練習過程中,常常會忽視了對鋼琴音樂作品風格體系把握,而是更多關注于演奏技巧、技術訓練。這樣就會造成演奏音樂只有音符而沒有音樂。因此,應該要在教育、傳授過程中,更多注重體會音樂作品風格內涵,在不同的時代、民族、環境前提下,演繹同一鋼琴音樂作品時給予其不同意義,使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在不同環境、時期中擁有長久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尹新春.中國鋼琴音樂多元化的發展與需求[J].韶關學院學報.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