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忠 徐艷
摘要:信息化教學設計的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效果。本文對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出現的一些偏離目標的做法進行了歸納和剖析,指出了信息化教學設計在具體應用中的誤區,可為一線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效果
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穩步推進,信息化教學在各高職院校已運用得比較成熟了,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則是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最核心組成部分,并已逐漸成為信息化環境下教師的核心職業能力。
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提出是上海師范大學的黎加厚教授,其主旨是:運用系統方法,以學為中心,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及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和要素,以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的。運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環境,獲得、運用信息資源,支持學生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達到優化教學效果之目的。
從以上定義可知:信息化教學設計之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優化教學效果。然而,筆者以這幾年觀摩、學習、備賽、實踐的經歷和思考,對信息化教學設計中出現的一些偏離目標的做法和導向頗感擔憂,感覺有責任、有必要對其進行歸納并予以剖析,從而及早發現信息化教學設計在具體應用中的問題,為一線教師提供借鑒。
一、上信息化手段過于急功近利。
信息化教學的基本原則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信息化技術是輔助,三者互動結合,形成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原來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探求知識,現代信息技術只能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教學中起輔助作用,它不能完全代替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調節其學習注意力,引導學生順利完成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這些都是教師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另外,教師講授時的肢體語言、情感色彩對學生的感染力亦是信息化手段無法替代與完成的,所以,我們上信息化手段不能過度,更不能顧此失彼削弱教師的人格示范作用。
筆者在交流聽課中發現部分教師純粹地依賴信息化手段,分發任務書后,將課堂的全部時間都交由學生支配,整堂課不講授、不指點、不引導,任由學生自學、操作,很多學生無從下手,教師卻頑固地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不加任何指導和演示,只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交出成果,結果自然是事與愿違,無法達到優化教學效果之目的。
二、盲目求新而濫用信息技術。
一些教師的觀點很偏頗:既然是信息化教學設計,那么信息技術的運用應該越多越好,還要越新奇越好、越先進越好、越復雜越好,為追求這樣的“高科技”“有技術含量”,卻不分場合、想方設法甚至費盡心思地“套用”三維動畫、虛擬現實等“先進”信息技術,結果演變為“為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局面。其實,信息化教學設計之核心理念是以學為中心,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應用首先是恰當、合理、互補、配合。為此,設計者須明晰信息技術-授者-受者之間的關系,熟悉各種媒體資源如何揚長避短與優勢互補,這樣才能優化教學的各環節與要素,實現教學過程的整體優化。
三、舍本逐末而忽略問題設計。
筆者始終堅定的認為:問題設計乃教學設計之靈魂。因為能夠真正推動學生深入學習的不是形式,而是內容。想要推動學生深入學習,必須推動學生深入思考,想要推動學生深入思考,必先提供優質問題,問題先導,才能觸發后續的一系列認知活動,有了這個認知過程,才能談及習得之概念。因此,優質問題才是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習深度的根本。問題設計具體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淺層次驗證性問題,這類問題的特質是:細碎、淺顯,指向意圖明確,答案偏于封閉集中,其目的為增強課堂互動,活躍課堂氛圍,但不能觸動學生的深層次思考。
二是深層次思考性問題,這一類問題的設計要給學生提供足夠思考的內涵,需多種認知動作參與思考過程,問題的指向是思維能力的訓練,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絕大部分都來自于學生的自主探究,不是教師單向的傳授。
問題設計中的最高層次是: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精心設計一些“陷阱”,引誘學生“上當”,由學生被動性發現問題后,再引導其解決問題,在學生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活躍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這種樂趣的感染力會極大地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主動性,他們會嘗試著主動去“找問題”,積極地“處理掉問題”,教師運用這樣的“心機”很容易就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解決問題是一種教學活動,發現問題亦是一種教學活動。當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提升時,他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就基本具備了。
信息化課堂教學的過程好比是一場電影,其精彩程度并不取決于這部電影的音效、特技與拍攝風格的華麗多姿,能打動人心的關鍵還是故事情節,而問題設計恰恰就是整個教學活動中最為重要的靈魂支柱,它是串起整個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線索,而且是最有效的線索。
基金課題:
省級課題編號2017GB192“基于項目化課程的網絡學習平臺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