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連福
摘要:國家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中學生物學教學技術的飛躍,研究本地生物資源的利用,對于提升生物教學的整體效果具有極為關鍵的意義。本文首先概述了相關內容,分析了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生物學教學中本地生物資源的利用策略,望對相關工作的開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本地生物資源;生物學;教學;效果
1 前言
隨著中學生物學教學條件的不斷變化,對本地生物資源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其相關課題展開深入研究與探討,以期用以指導相關工作的開展與實踐。基于此,本文從概述相關內容著手本課題的研究。
2 概述
新疆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既有和田大棗、薄皮核桃、天山烏梅、巴旦木、無花果、枸杞、開心果等干果,也有四季飄香的哈密瓜、伽師瓜、吐魯番無核葡萄、庫爾勒香梨、阿克蘇蘋果等瓜果,還有伊犁薰衣草、天山雪菊、新疆阿魏菇、巴楚菇、番茄紅素、鹿茸等特產,還有昆侖雪菊、玫瑰花茶、羅布麻茶、胡羅卜飲料、黑枸杞飲料、番茄汁飲料等茶飲,這里生活著河貍、四爪陸龜、天鵝等珍稀動物;生長著沙漠胡楊、額河楊、塔里木沙拐棗等稀有的植物。可以說,學生們生活在生物所包圍的生活中,而學生對生物知識難于理解,沒有興趣,如果教師能夠將身邊發生的蘊含著生物學知識的生物現象與生物知識相聯系,不僅可以克服生物教學中知識抽象、難以理解的不足,還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訓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將本地生物資源引入課堂的方法與感悟。
3生物教學存在的問題
3.1 課程理念認識模糊
中學生物課任教師普遍存在對新課程理念認識模糊的現象。新課程理念要求生物教師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學生為教學,教師為主導,通過教師的引導,注重學習通過自己自主的探究性學習方式,來提高生物學習質量,很大部分的生物教師認識不到這一點,常出現對新課程理念認識模糊,不知道如何利用本地生物資源進行生物教學的現象。
3.2 實驗教學條件有限
生物的教學需要大量的實驗來不斷實踐和鞏固新知識,生物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實驗條件的缺乏帶來一系列教學困難是顯而易見的,新生物課程的實驗比原來的生物教學大綱生物實驗多,實驗室不夠和實驗室裝備的不到位,嚴重影響到生物教學質量。
3.3 教學方式難以執行
生物教師對新的課程教學難以控制和執行。很大部分教師已經習慣了用傳統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很難從宏觀整體出發去考慮課程的總體目標,把握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的同步進行,很難正確地處理好課時與教學內容的矛盾。
這些問題的存在,反映出生物教師對實施中學生物新課程教學的思想理念上的不足,教師對新課程的標準認識與新的教學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對教學資源的整合意識和整合能力還有待提高。
4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本地生物資源的利用策略
4.1 利用本地生物資源,巧設導言
導言是教師在新教學內容開始之前引導學習進入學習狀態的行為,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利用本地的生物資源設計導言,不但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更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養學習生物的興趣。例如,在“染色體變異”一節,引入本地的紅棗與外地紅棗相比,為什么本地棗個大、肉厚、甜度高、品質好、價格貴。學生深有同感,激起了求知欲,隨后,教師進一步講,本地紅棗染色體變異了?還是環境作用的結果?是天然的三倍體?什么是染色體變異呢?學生不知不覺進入了學習狀態。一節課學完,學生不但解決了實際問題,突破了難點,還培養了學習生物的興趣,感到生物理論距離自己很近。
4.2 利用本地生物資源,理論聯系實際
中學生物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解疑。例如,生長素的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抵制生長甚至殺死植物,不同植物適宜生長的生長素濃度不同,這兩個知識點不好理解,教師可以把除草劑(生長素類似物)的選擇和使用效果引入課堂,讓學生自己描述出玉米(單子葉植物)和花生(雙子葉植物)選擇除草劑的種類不同,使用之后苗活草死。這些現象很常見,學生都很熟悉,但不知道其中的生物學原理。如此一聯系,難理解的知識點就變得好懂好記了。又如,在“頂端優勢”的教學中,可以引入棉花的整枝;講“光能利用率”時,可以引入本地常見的玉米和黃豆間作的現象。理論聯系實際使知識點易懂還能利用這些理論指導生活實踐,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4.3 利用本地生物資源,作為直觀的教學素材
本地學生都見過小蝌蚪是怎樣尾巴消失,長出四肢,在水中游動,到陸地上生活的。根據這一常見的現象,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深入探討這幾個問題:①總結兩棲動物的特點;②變態發育的過程是怎樣的?③什么是細胞凋亡?細胞凋亡的意義。學生通過討論,突破了重點難點,培養了學習興趣和科學素養。
4.4 利用本地生物資源,就地取材進行實驗
本地生物資源豐富,可以提供很多實驗材料。以生態瓶的制作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湖邊池塘邊挖泥、取草、捉魚,來制作生態瓶,并把生態瓶放到教室,讓學生觀察記錄小魚的生活天數,最后選出小魚生活天數最長的生態瓶,分析其物質組成,探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特點。這樣的實驗,學生樂于去做,可以激發學習生物的興趣,同時收獲了科學知識,寓教于樂,一舉多得。
生物無處不在,尤其在新疆這個廣闊的天地中,生物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讓生物理論知識和周圍的生物相統一,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5 結語
通過對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本地生物資源利用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該項工作理想效果的取得,有賴于對其多項影響因素與關鍵環節的充分掌控,生物教師應該從客觀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既有優勢資源與條件,研究制定最為符合實際的生物學教學實施方案。
參考文獻:
[1]朱登英.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1):88-89.
[2]曾令亭,李亞軍.農村普通高中生物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2):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