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化
摘要: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會學習是未來人才必備的一種素養。“它不再僅是儲存知識,形成某種技能的過程,更重視身心發展,更重視思維方法、學習策略和方法的探索,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更注重創造性潛能的開發。”因此,學生的學習,其根本目的不足是知識的獲取,還在于會學習素養的培養。而引導自學是一種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中化學 自學策略
隨著學習社會化的到來,學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自主的學習者,使他們能夠不斷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應對挑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則是教會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促進自主學習的教學實踐,便成為本次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中要求學生能對自己的化學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重點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
一、化學學習過程中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1.自學是學好化學的重要途徑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沒有自學能力將永遠不能超越老師,不能超越前人的成就。高中階段的化學介紹的是經過篩選的部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缺乏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不能滿足對化學興趣較濃的學生的需要,也不能滿足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的需要。盡管在授課過程中老師會適當補充和深化,但由于課時有限及學生能力參差不齊,不足以滿足學習興趣濃、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的需求。
2.自學是化學學習過程中的必要因素
高中階段的學習是基礎性的學習,課堂學習是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的。除了上課,預習、復習、作業、課外閱讀等學習環節都必須由學生獨立完成,缺乏自學能力和習慣的學生離開老師的指導便不知所措,不會學習,當然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績。“發現法”、“探究法”沒有自學能力做保障也將成為一句空話。
3.培養自學能力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信息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總量激增,知識的陳舊周期縮短。知識總量的激增意味著一個人只能掌握部分甚至是小部分知識,知識的更新速度加快更要求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只有具備自學能力,才能主動通過不斷學習更新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加強化學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和動腦能力
化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化學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建立,離不開實驗事實的探討和論證。中等教育階段,化學實驗對于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在認真做好課本要求的學生必做實驗的前提下,大力加強學生選做實驗的容量及演示實驗,通過實驗引入概念,得出規律,檢驗假設,發展思維,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和能力。例如,在講解鈉的化學性質時,可增加一個實驗:取一小塊鈉投入到裝有硫酸銅溶液或硫酸鐵溶液的小試管中,會有沉淀生成,這種現象必然很快引起學生的好奇,思維開始活躍,產生積極的探究的欲望。將某些演示實驗(簡單的試管實驗)改為邊講邊實驗。開放實驗室,鼓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設計、自主操作實驗。還可安排一些家庭實驗,如學習原電池知識后,布置一個課外作業:利用生活的某些物品自制簡易原電池,引導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變成實際的應用。這樣就迫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去設計實驗,去創新。還可以將一些實驗設計成探究式實驗,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叫學生去做,這樣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教育科學實踐證明:化學實驗教學在完善學生學科素質、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訓練學生創造思維能力方面,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
傳統的教學手段是黑板粉筆,幻燈投影片,這些手段簡便快捷,隨時可以按照課堂情況書寫內容,易學易用,經濟高效。但有局限性,表現形式呆板、僵硬,不能展現化學中的微觀問題,且容量小。而多媒體技術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以電視、錄像、實物展示臺等現代媒體與計算機結合的多媒體教育手段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個別學習環境,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計算機的模擬功能可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靜止的內容動態化,以便于學生獲取準確深刻的直觀感知,從而形成完整的理性認識,如“電子云”概念很抽象,教師用語言、掛圖均不易表達清楚,采用多媒體仿真技術模擬“電子云”,學生可以直觀地感覺到電子出現的“幾率”大小,從而理解“電子云”的概念。用多媒體展現有機化學中一些分子的立體結構和取代反應、加成反應的歷程,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這些難以理解的問題。以及化工生產過程、回避不做的有毒的、危險性較大的實驗,均可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現給學生,以彌補其缺乏的感性認識,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講解化學計算題時,利用計算機的存貯功能進行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加強了學生分析、比較、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傳統的教學手段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改革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用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術改革教學方法是極富發展前景的探索和促進教育現代化的活動,它的宗旨和任務就是促進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為國家、為民族培養新時代的高素質人才,為二十一世紀的經濟競爭、科技競爭、軍事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服務。
參考文獻:
[1]方九義,佟連宗.化學教學中探究學習的實施模式和策略的研究[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10).
[2]王春.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J].化學教學,2005(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