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展改革已經40年,而在40年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發展的理念和原則,并且還能夠依照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以及到市場經濟的分析,并對進行優化和創新,從而保證能夠提高國家治理工作的水平。本文主要針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進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中國發展;改革開放;40年;回顧思考;分析研究
社會經濟的的發展速度較快,而這與中國改革開放措施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國家相關部門和工作人員提高對改革開放40周年發展過程的重視程度,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從而為后期改革開放工作的開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1.改革開放的基本流程
1.1改革目標的探索階段
1978年到1991年發展的過程中,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落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個過程中,對改革工作的開展與目標探索階段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另外,在實際開展改革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提高對農村發展的重視程度,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夠積累改革工作的經驗,還能夠擴大整體發展范圍,從而保障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和標準。
1.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的初步建立階段
在1992年到2002年發展的過程中,在黨的十四大中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競爭體制發展過程中的目標,并且還能夠依照《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相關標準,從而保證能夠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完善階段
在2003年到2011年發展的過程中,黨的十六大提出,需要在2020年前建立一套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改革的目標,并對其進行全方面的規劃,還需要對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進行考察和了解,從而保證我國改革工作能夠逐漸進入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新時代。
1.4五位一體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
2012年到我國現階段發展過程中,不僅能夠避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現象問題,還能夠保證經濟的穩定發展。而在實際開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方案中明確指出以下幾個要求和標準:第一,在實際開展改革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夠限制與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的環境下,需要實現五位一體全面改革的目標,從而保證能夠滿足改革工作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和標準。
2.改革開放的主要成就和突出矛盾
2.1改革開發推動以階級斗爭為綱向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
文革結束之后,雖然已經避免了撥亂反正的現象,但是還是會對國家經濟的正常發展造成影響。依照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在1978年的五月份開展了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工作,提倡人們能夠打破傳統思想,還需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發展標準,從而保證能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另外,在1978年的12月份也提高對經濟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確保能夠將改革開放的理念和思想進行優化,從而保障能夠加強國民經濟發展的水平。
2.2改革開放推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較快,逐漸打破了國家計劃統配社會資源的時代,市場競爭也愈加激烈,但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計劃經濟轉化為社會主義市場的難度較大,但依照相關調查數據顯示,1984年10月十二屆三種全會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對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2.3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從閉關鎖國轉向全方位的開放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在實際開展各個方面工作的過程中,都存在偏見的問題和現象,這樣就會導致與一些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而我國在實際開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活的過程中,逐漸開啟的對外歷史發展的新時期,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夠引進國家的經驗和技術,還能夠引進國外的投資資金,從而保證能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2.4改革開放推動國家從人治走向法治
我國當前歷史傳統理念較多,而在實際開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過程中,鄧小平就會對歷史的教訓進行總結,并且還為了能夠保證人們民主,提出加強法制社會建設的措施。而我國在實際開展黨的十五大會議的過程中,就能夠始終堅持人民治理發展過程中的理念和原則。而市場經濟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始終堅持法制經濟的發展理念,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法制體系,從而保證能夠為市場經濟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2.5改革開放推動人民生活從貧窮落后步入小康
我國改革開放以后,逐漸出現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不適應的問題,這樣就會能夠緩解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經濟也在快速發展,從而保證能夠加強人們日常生活水平和質量。但我國當前改革發展過程中,雖然取得了一些優異的成績,但還是會存在一些較嚴重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與市場化的改革存在矛盾。第二,稅費重與公共產品供給短缺之間存在矛盾。
3.改革開放的經驗
3.1不斷解放思想和推動理論創新
我國當前在實際開展改革工作的過程中,科學發展的理念和原則對其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但為了能夠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和標準,就需要將理論進行優化和創新,從而保證能夠滿足新時代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和標準。
3.2堅實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不動搖
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過程中,市場發展對于資源配置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并且還能夠為國家經濟的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所以,市場經濟在實際發展的過程中,就需要積極采取互聯網技術,保證能夠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并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規劃方案,避免出現不合理的問題,確保市場經濟能夠充分發揮其自身的作用和價值,從而保障能夠滿足市場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和標準。
結論:
綜合上文所述,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較快,而這與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歷程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通過這樣的形式,不僅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和標準,還能夠加強人們日常生活水平,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保證能夠對中國未來改革開放工作的開展提供幫助,最終保障能夠為社會經濟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謙.中國改革的是哪個蘇聯模式——中國、蘇東改革研究中一個應當注意的問題[J].中共黨史研究,2016(09):26-43.
[2]金海年.新供給經濟增長理論:中國改革開放經濟表現的解讀與展望[J].財政研究,2014(11):2-7.
[3]楊林生,楊德才.經濟增長績效的阻滯與超越——基于中國發展的制度經濟學闡釋[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4,3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