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波
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學生在日常教學中不僅僅需要學到種種知識與技能,還應當得到思想態度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培養。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就需要探索情感教育,不斷地優化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從創設情境,優化語言,結合史實三個角度入手開展情感教育,讓歷史教學能夠真正的打動學生的心靈,保證學生不僅僅可以學到與歷史學科相關的知識,了解史實,還能夠以史為鑒,從中掌握為人處世的道理。
一、創設情境,滲透情感教育
教師可以從創設教學情境的角度入手滲透情感教育。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理解與接受情況,參考不同的教學需要,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從而鼓勵學生能夠結合歷史人物,風俗習慣,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改革等不同的層面,獲得個人獨有的情感體驗。初中生能夠不斷地發揮個人的主動性,獲得更為深入的思考,對于歷史課本上所做的各種記錄有更為獨到的見解。教師需要引導初中學生學會全方位的在教學情境中,獲得各種思想情感體驗,不斷的落實歷史教學工作。
例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一課,學生需要認識到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原因,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重大影響,能夠通過對工業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機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門間相互促進的認識,獲得運用比較、判斷、聯系、推理等方法分析歷史的能力。教師可以將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誕生的對現代人們生活仍有一定影響的機器的圖片、模型帶到課堂上。也可以為學生播放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關的視頻,為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能夠從中直觀感受到第一次工業革命給當時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對現在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影響。這樣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能夠更為直觀地接觸到課本上的知識,并可以在互相的觀察與討論分析等過程中,從情感上去理解相關歷史事件。學會從原因、影響等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歷史事件,從而不僅僅做到讓初中生更輕松的接受書本上的知識,也可以達成情感教育的教學目標。
二、利用語言,開展情感教育
教師還應當合理地利用語言,在歷史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初中生對于認識和分析各項歷史事件的能力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夠結合現實生活對歷史事件的影響等,展開細致化的科學化的解讀。其中歷史事件所折射出來的對于人性的批判及彰顯,也無法保證大部分初中生能夠準確地加以把握。此時,教師能夠利用語言合理地引導學生,就可以在極大程度上降低教學的難度,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語言的引導之下,逐步地思考分析,提高自身解讀歷史的能力,也獲得了情感教育。
在學習《文藝復興與新航路的開辟》時,學生需要記住文藝復興時期的早期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了解開辟新航路的航海家的名字和新航路的路線,理解文藝復興的意義以及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學生記憶有關早期人物及其代表作,新航路開辟的路線等等相對容易,但徹底的了解文藝復興以及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對于初中生來說具備一定的難度。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認識到在文藝復興之前以及之后,人們的生活、思想狀態上的改變等存在的異同,并且讓學生去觀察課本上所提到的新航路開辟前后,各地人們之間的生活方式、溝通方式。再用語言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發現逐步地組合到一起,然后與課本內容相比較。能夠讓學生領會到本節課自己再次想情感方面需要掌握的內容,認識到當今時代逐漸密切的聯系是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得到的,而這一結果又是各個國家的血淚史。教師利用語言能夠激發初中生的思考,高效地開展情感教育。
三、結合史實,落實情感教育
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認識到史實的學習對于初中生掌握歷史知識和技能,提升自身的歷史學科素養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合理的利用史實落實情感教育。在教學中,除了課本上提到的種種歷史事件之外,教師還應當結合相關的主題為學生做出一定的拓展,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各種相似的事件背后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
例如在學習《亞洲民族國家的興起和發展》時,教師要結合印度、巴基斯坦獨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歷史事件,印度、韓國、新加坡等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歷史實踐,以及巴以沖突、中東戰爭等歷史事件,展開情感教育。讓學生能夠認識到各個國家之間的沖突與國家利益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亞洲民族國家的興起和不斷發展,又與各個民族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制度,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系等有密不可分的關聯。從而讓學生對亞洲獨立進程有足夠的了解,認識到亞洲人民的英勇斗爭,了解改革開放的重要性,特別是認識當今世界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的艱巨性和重要性。這樣合理的借助課本上已有的史實,在適當地結合各項新聞,讓學生能夠從中獲得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素養。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學中通過探索情感教育來優化歷史教學,需要教師能夠為學生創設情境,優化教學語言設計,并且結合史實,不斷的開展和落實情感教育。引導初中生逐漸的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獲得正確的歷史學習方法,提升初中生的歷史學科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太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