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月
【內容摘要】課堂結課是教師在課堂結束階段,以精煉的語言,通過歸納、總結、比較、設問等多種形式對當節課堂所學知識加以鞏固和深化,促使學生更好的把握知識,內化知識。高中化學課堂結課技巧多種多樣,不同的結課方式決定了不同的教學效果,適用于不同的教學內容。本文主要從立足教學內容、回歸知識體系、拓展知識深度三方面探討了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結課藝術。
【關鍵詞】高中化學 課堂教學 結課藝術
縱觀當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很多教師都將課堂重點放在了課堂導入和知識演繹中,忽略了課堂結課的設計和優化,造成了學生課堂學習熱情高漲,積極參與,但就是無法很好的掌握教學主旨的情況。高中化學教師要提高對結課環節的重視,優化結課環節創設質量,根據實際學情靈活選擇結課方式,以簡約、精煉的寥寥數語為學生明確課堂教學主旨,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突破課堂重難點知識。
一、立足教學內容,鞏固課堂所學
1.歸納總結,強調重點
在完成新知識的講授后,教師利用板書和課件,將課堂教學知識有條理的為學生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本節課涉及的各類化學知識、化學概念、化學思想,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將課堂中零碎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構建全面的知識網絡,也能夠為學生明確課堂核心知識,讓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時有所側重,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的相關知識后,教師結課時將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還原反應“還原劑失去電子,化合價升高,被氧化;氧化劑得到電子,化合價降低,被還原”的反應原理總結為“失,升,氧化,還原劑;得,降,還原,氧化劑”的記憶口訣。幫助學生明確和記憶化學反應方程式中氧化劑和還原劑的電子、化合價變化情況。
這個課例中,教師在結課時著重歸納總結了課堂中的重點知識,突出了教學核心,使學生能更好的領悟課堂主旨,鞏固重點知識。教師將知識總結為“失,升,氧化,還原劑;得,降,還原,氧化劑”的記憶口訣,降低了學生記憶難度,避免了學生在記憶和理解時出現混淆,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
2.討論比較,深化理解
高中化學主要包括化學反應原理、主族元素、有機化學等幾大模塊,教學內容相對基礎,各模塊知識雖然相對零碎,但研究思路和探究方法都大同小異。教師可以利用各章節知識間的聯系設計結課環節,組織學生將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與已學的舊知識討論比較,找出它們各自的本質特點和相似點,促使學生更準確的理解和把握知識。
在學習了有關“二氧化硫”的知識后,為了加深學生對“二氧化硫”性質的理解,教師在結課時可以就“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的性質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學過的物質具有漂白性。列表對比二氧化硫與次氯酸、活性炭、過氧化氫在漂白原理上的不同,分析這四類漂白劑的適用范圍和原因等。
類比思想是教會學生探究不同事物本質,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思想。在這個課例中,教師以“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這一知識點進行發散,引導學生比較二氧化硫與其他漂白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在類比當中鞏固舊知識的記憶,加深新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類比分析、抽象思維的能力。
二、回歸知識體系,優化教學銜接
1.首尾呼應,升華主題
一節優秀的化學課堂應該是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首尾呼應式的課堂結課方式能夠使課堂教學結構更加嚴謹,教學知識展開更加自然。教師運用首尾呼應式的結課形式時要對整節課堂有一個較為清晰、整體的把握,保證導入和結課時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充分突出課堂授課主旨,使課堂知識的銜接自然,強化學生對重點知識的學習印象。
例如在教學“鹽類水解”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在課堂開始時就以“酸的水溶液是酸性,堿的水溶液是堿性,那么鹽的水溶液會顯什么性呢?”這一問題導入新課。在結課時再回歸到課堂導入時設置的問題,為學生總結含弱酸根離子或弱堿金屬離子的鹽類水溶液會發生水解現象,使水溶液顯堿性或酸性。
在這個課例中,教師從學生已學的舊知識出發,以問題引入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堂興趣,引發學生認知沖突。完成知識講解后,又在結課時照應課堂導入,回答了設置的問題,遵循了“質疑—演繹—總結”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結構更加嚴謹,授課內容統一而完整,也強化了學生對“鹽類水解”的認識。
2.巧設懸念,承上啟下
高中化學課程學習是由淺及深的,教材內容前后有著緊密的聯系。知識間的緊密聯系使得結課既可以成為本節課堂的終點,也可以成為下節課堂的起點。教師在課堂結束時,組織學生回顧已學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巧妙設置一些啟發性問題,提出后不作回答,為課堂留下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學習“硫和氮的氧化物”這一章節時,由于教學內容較多,教師教學時多是以兩個課時進行講解。在完成第一課時對硫的氧化物的學習后,教師結課時先是為學生總結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接著設置了一個懸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都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質,那么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氮氧化合物是不是與二氧化硫有相似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呢?”
無論是課堂導入環節還是結課環節,設置懸念都是為了激發學生探索欲,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在這個課例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回顧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質完成“承上”,鞏固了本節課的教學知識,接著以氮氧化合物與二氧化硫的對比設置問題實現“啟下”,引出了下節課的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探究氮氧化合物性質的學習欲望,有利于氮氧化合物教學的順利展開,促進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三、拓展知識深度,實現課堂遷移
1.活用實驗,啟發思維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高中化學實驗不僅能用于課堂導入和知識演繹環節,在結課時運用同樣能收到突出重點知識,啟發學生思維的教學效果。教師在結課時,完全可以通過實驗演示的方式來取代單一的語言總結,借助實驗驗證課堂學習的核心內容,讓學生在直觀的實驗現象觀察中理解化學知識,形成化學概念。
在學習“金屬的化學性質”時,主要研究了金屬與氧氣、酸溶液和金屬化合物溶液發生的化學反應。教師結課時可以演示幾個小實驗,例如鎂條點燃的實驗、鐵在硫酸溶液中被溶解的實驗、鋁在硫酸銅溶液中的置換實驗等,分別對金屬的幾類主要化學性質進行演示,讓學生在直觀的實驗現象中認識和理解金屬的化學性質和活動性差異。
高中化學實驗主要分為學生分組探究實驗和教師課堂演示實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活用各類演示實驗能夠將抽象的化學反應直觀的體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化學知識。
2.引導探究,觸類旁通
教是為了不教。高中化學教學不單單是為了教會學生化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探求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學生科學素養,實現觸類旁通,學以致用。
例如在演示完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實驗并分析了反應原理后,教師結課時可以對實驗進行延伸和拓展,引導學生思考:(1)如果將鈉分別投入到氯化鎂溶液和氯化鐵溶液中,會產生什么樣的實驗現象?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2)如果將等量的鈉分別投入到氯化鈉溶液、鹽酸溶液、氯化銅溶液、氫氧化鈉溶液中,哪種溶液的質量會減輕?
化學知識的學習不能淺嘗輒止,而是要讓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綜合運用的能力。這個課例中,教師以練習題的形式進行結課,考察了學生對鈉與水反應本質的理解,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動腦、動口、動手,在自主思考和探究中實現化學知識與能力的遷移。
結課形式多種多樣,定然遠不止本文列舉的這些,只要是依據知識本身內在結構,符合學生學習特點和認知結構的,都是有效的結課形式。在化學教學實踐中,教師一定要立足實際學情,因材、因人施教,積極探索各類有效的結課形式,構建更多概括性、啟發性、發展性的化學結課,推動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鄭杰青. 新課改背景下化學課中的結課技巧[J]. 中學化學,2016(09).
[2] 黃蕊紅. 高中化學課堂導語與結課技巧探析[J]. 江西教育,2017(08).
[3] 王麗娟. 高中化學五步結課的技巧與方法[J]. 中學教學參考,2017(12).
(作者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