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敏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隨國家二胎政策開放,如產婦各方面指標均正常建議選擇自然分娩。但對于存在各種并發癥、合并癥等以及無陰道分娩禁忌證者,可在自然臨產前行引產術。這種人工達到分娩目的的辦法,已成為產科處理高危妊娠常用手段之一。本研究主要探討通過藥物米索前列醇進行引產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一、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我院2016.9.至2017.9收治120例初產婦,年齡22~38歲,妊娠時間37~41(均值40+3)周。隨機分為A組和B組,A組經陰給予米索前列醇25μg,而B組給予催產素2.5U溶于500ml生理鹽水中靜滴。將兩組產婦的一般情況進行比較,無差異(P<0.05)。納入:①慢性HBp、慢性腎炎需要提前終止妊娠者;②妊娠期HBp、輕度子癇前期患者妊娠滿37周具備陰道分娩者;③胎膜早破2小時未臨產但胎兒成熟者以及因胎兒及附屬物因素可行引產者;告知患者知情同意。
1.2 給藥方法 A組采用米索前列醇25μg進行引產,為了使藥物在陰道后穹隆更好地吸收可抬高臀部。如果產程未發動,4~6h后可重復1次,每日至多給藥不超過2次。B組使用催產素2.5單位加入氯化鈉注射液,稀釋至每1ml中含有0.01單位。開始時8~10滴/min,根據宮縮調節滴速至達到與正常分娩期宮縮相似,次日可重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產程用藥當日發動、引產有效率、孕婦分娩結局、新生兒情況和分娩并發癥以及宮頸改良Bishop評分中各指標之間的差異。宮頸Bishop評分升高≥2分即為促宮頸成熟有效,反之則無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檢驗,P<0.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1 兩組臨床效果比較 兩組之間產婦宮頸改良Bishop評分有效、引產有效、孕婦分娩結局、新生兒Apgar評分≥7和產后出血情況比較,前三者之間具有差異(P<0.05),后兩者之間的無差異(P>0.05)。
2.2 兩組產婦宮頸Bishop評分 兩組用藥前宮頸Bishop 評分無差異,A組用藥后均較用藥前提高>2 分,與B組相比,有差異(P<0.05)。
2.3 兩組宮頸Bishop 評分各項指標變化比較 用藥后,A組評分均高于B組,其中四項指標之間具有差異(P<0.05)。
三、討論
本研究中,對照使用的藥物為催產素,其作用機理主要是刺激子宮平滑肌的收縮,使子宮收縮,促進胎兒娩出。而于A組,使用的是米索前列醇,其是一種人工合成的PGE1類似物,機理主要是使由結締組織組成的宮頸膠原纖維含量降低,包括膠原纖維、基質和水等成分。這些成分的多少決定著宮頸的軟硬程度,共同調節宮頸的成熟度[1]。患者經陰道使用米索前列醇后,宮頸可迅速軟化、縮短,引起子宮收縮過度,可增加子宮破裂的風險,這一點不及靜脈滴注催產素引產安全。本研究中,A組宮頸改良Bishop評分有效率、引產有效率及陰道分娩率均明顯高于B組 (P<0.05);結果表明,米索前列醇在促進宮頸成熟方面效果顯著,且25ug的劑量即可發動正常分娩、規則有力的宮縮[2],促宮頸成熟、發動產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剖宮產率,使得陰道分娩率明顯高于B組。同時,兩組患者的新生兒Apgar評分≥7分率及產后出血率相似,雖然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中,A組宮頸改良Bishop五項指標數值均高于B組。除先露部高低l項指標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外,其余四項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評分納入的5項指標評估[3],宮頸擴張和宮頸管長度還是需要比較主觀的評估。引產前低宮頸評分(≤5分)者,需先采用米索前列醇發動規律宮縮同時顯著改善宮頸各項評分以進行促宮頸成熟治療,宮頸成熟后患者剖宮產率降低,順產引產率增高。另外,米索前列醇引產對于產婦而言,耐受較好,社會因素導致的經陰道引產率增加[4]。應用米索前列醇后,如合理地加強產婦監護、胎心監護、協調宮縮和密切觀察產程進展,新生兒出現窒息等不良事件概率也較低。
綜上,米索前列醇和宮頸成熟度評估的應用,配合適當的母嬰監護,對提高引產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孫光彩,王桂花.瘢痕子宮再次妊娠236例陰道分娩中應用氣囊仿生助產的臨床觀察[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5,16(6):545-547
.丁捷,王瓊林,張雪艷.宮頸小水囊擴張與欣普貝生在孕足月妊娠引產中的臨床觀察[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5(3):258-259
董曉超,徐寧,王志華.子宮頸擴張球囊引產效果影響因素與預測模型研究[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6(10):990-993
.Parikh LI, Grantz KL, Iqbal SN, et al.Neonatal outcomes in fetuses with cardiac anomalies and the impact of delivery route[J].Am J Obstet Gynecol. 2017 Oct;217(4):469.e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