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維秀
【中圖分類號】R68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骨性關節炎屬于慢性關節疾病,疾病表現主要為關節軟骨病損,病情進展后會對韌帶[1]、半月板以及滑膜等累及,臨床表現一般為受累的關節腫脹、疼痛以及功能障礙,具有慢性遷延以及發作反復等特點。膝關節鏡手術屬于微創術式,治療精準且創傷小[2],能夠在切除病損組織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避免周圍組織受損。值得注意的是,關節鏡手術數量不斷增加以及手術類型逐漸復雜,使得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逐漸升高。為保障患者獲得令人滿意的手術療效,對此類患者提供優質全面的護理措施十分重要?,F就本院2017年3月到2017年11月收治的42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采取不同護理措施的臨床價值予以探析,表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2例患者均經側位X線攝片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于本院接受關節鏡治療,入組起始時間在2017年3月,結束時間在2017年11月,分為2組,各21例,參照組11例男,10例女;年齡均值(52.29±5.73)歲;病程均值(4.05±1.53)年。干預組男14例,女7例;年齡均值(52.37±5.41)歲;病程均值(4.11±1.48)年。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后接近,符合研究指征(P>0.05)。
1.2 方法 參照組:單純行常規護理:內容包括疾病宣傳教育、遵醫囑合理正確用藥、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以及提供日?;A護理等護理干預。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前提下實施圍術期護理,具體護理內容有:①術前護理:a.心理干預:關節鏡技術屬于新型手術方法,患者及其家屬對此種手術治療方式尚不了解,由于擔心手術療效、醫師醫療技術以及術后并發癥等,患者極易出現恐懼、質疑和緊張等情緒,為安撫患者的情緒,使其保持客觀積極的心態,護理人員可對患者采取心理護理,以易懂通俗的語言和和藹親切的態度向患者告知關節鏡手術內容、療效等,使患者增強療效,同時將治療成功的病例介紹給患者,強(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化患者康復信心,充分了解手術流程和要點,消除恐懼心理,解除思想顧慮,以穩定正性情緒接受手術以及護理服務。b.手術準備:術前于床上指導患者開展股四頭肌力量練習,并于術前3d于床上開展肌肉力量鍛煉,以保障術后康復效果;術前停止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防止術中術后引起出血;指導患者術前在床上進行大小便練習。嚴格遵照醫囑將各項標本留取好,指導患者術前完善各項檢查,并將檢查結果準備好;術前做好皮膚準備;告知患者做好個人保暖措施,避免感冒;遵照麻醉醫師要求給予患者鎮定劑口服,禁飲禁食10h。②術后護理:a.基礎護理:術后向責任醫師及時了解患者手術情況,明確觀察重點,通常術后患者需保持平臥6小時,并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密切觀察;將患者患肢抬高20°到30°,維持膝關節伸直位,盡量使小腿腫脹減輕,若有必要,可給予冰袋對膝關節進行冷敷,時間維持在6h至12h;對手術切口出血情況密切觀察,用棉墊對切口進行加壓包扎,若患者出血過多,需及時將敷料更換,并維持床單清潔。對患肢足趾活動、皮溫和皮色等仔細觀察,避免包扎過緊導致血循環障礙。b.康復訓練:患者術后早期容易出現組織學上纖維化,若不盡早開展活動,術后4d便會引起關節活動受限,并且關節固定14d會造成關節功能喪失以及結締組織纖維融合,由此可見,開展早期功能訓練十分必要。通常在患者麻醉反應消失以及生命體征處于穩定狀態后即可開展康復訓練,訓練的內容有:肌力訓練:術日麻醉反應消失后開展患肢踝關節跖屈與背伸訓練,使足部水腫減輕;術后2d開展長收縮訓練,使肌肉舒張與收縮,加速血液回流,緩解患肢腫脹;術后3d開展直腿抬高訓練,將訓練幅度與節奏控制好,以患者無疲勞感與疼痛感適宜。被動訓練:術后當日患肢置膝關節功能鍛煉機開展屈伸鍛煉,以患者可耐受為宜,結合訓練的效果適當增加訓練的范圍,2次/d,1h到2h/次。主動訓練:術后4d左右患肢腫脹與疼痛基本減退,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坐于床邊開展小腿主動抬起訓練,屈伸膝關節。訓練時做好保護措施,避免意外情況出現,2次/d,15min/次。術后14d協助患者扶拐下床,以彈力帶對患肢進行有效包扎再負重;下床前需于床旁逐漸練習坐位,再逐漸扶拐下地,這一過程均需由護理人員陪伴,避免跌倒。
1.3 效果評價 參照HSS膝關節功能評分評價兩組護理效果:優:>85分;良:70分~84分;可:60分~69分;差:<59分。記錄兩組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對獲取的各組數據利用SPSS22.0實施分析,()表示計量結果,t檢驗,%表示計數結果,檢驗,P<0.05提示形成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參照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低于干預組,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2.2 住院時間 參照組住院時間為(13.72±5.82)d,干預組住院時間為(9.56±3.37)d,參照組住院時間多于干預組,構成統計學意義(t=3.8629,P=0.0000)。
3 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在臨床中比較多見,患者常出現關節僵硬、腫脹與疼痛等表現,嚴重影響到生活質量。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關節鏡手術逐漸被應用在臨床中,因其具有微創[3]、視野清晰以及恢復迅速等優點,因此被愈來愈多的患者接受。盡管關節鏡治療效果佳,但整體手術療效依舊會受到患者心理狀態、治療配合度以及術后并發癥等因素的影響,因此,為了達到最佳手術療效,使患者盡快痊愈,需配合科學合理的護理措施。
本次研究對選取的42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接受關節鏡治療的患者分別制定了常規護理方案與圍術期護理方案,結果表明干預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超過參照組,住院時間更短,P<0.05,說明圍術期護理干預更適用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通過開展心理指導、術前準備、術后康復訓練等使患者增加對術式的了解,積極配合治療,提高訓練的依從性,進而鞏固手術療效,達到快速恢復的目的。
總而言之,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經關節鏡治療的患者實施圍術期護理可行性高,能提高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推動康復進程。
參考文獻
陳瀟,方芳,韓廷成等.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鏡術后的康復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5):150-151.
張春艷.關節鏡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圍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18(10):179-179,180.
杜玲.康復護理在關節鏡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術后護理中的應用[J].河北醫學,2017,23(5):859-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