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金芳 張玉梅 趙曉宇 王瑞
【中圖分類號】R71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屬于臨床罕見病,主要是指妊娠囊附著于上次剖宮產瘢痕位置,近年來隨著剖宮產幾率的上升,其發生率也呈上升趨勢,由于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確,治療方案多樣化,包括栓塞、手術、藥物[1]。而本文旨在探索對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式的價值性,如下文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患者(100例),采用信封隨機化分組模式,即兩組(各有50例),均在2017年5月22日至2018年5月22日期間收治。入選標準:(1)患者經MRI、超聲、血清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檢查,確診為妊娠;(2)患者均無大量出血現象;(3)患者均無凝血功能障礙;(4)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試驗。
觀察組患者孕囊直徑(27.48±2.65)mm,平均孕周(8.14±1.48)周,平均年齡(27.48±2.61)歲,平均孕次(2.65±1.15)次;臨床分型:4例為III型,21例為II型,25例為I型。對照組患者孕囊直徑(27.52±2.19)mm,平均孕周(8.56±1.96)周,平均年齡(27.16±2.75)歲,平均孕次(2.87±1.63)次;臨床分型:2例為III型,22例為II型,26例為I型。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子宮動脈栓塞聯合清宮術治療,首先進行右側股動脈穿刺,置入動脈鞘管(5F),進行常規動脈造影檢查后,向宮內注射甲氨蝶呤(100mg),并注入明膠海綿,并在術后24消失,聯合超聲檢查,在引導下完成清宮術治療。觀察組采用囊胚破壞加甲氨蝶呤孕囊內注射治療,首先可在超聲引導下,進行陰道穹窿穿刺,確定孕囊位置,抵達后,將孕囊進行針刺破壞,且注入50mg甲氨蝶呤,并在術后加強HCG水平的檢測,若HCG值降低≥80%,即可在超聲陰道下完成清宮術;若HCG下降<50%,需再次注射50mg甲氨蝶呤[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包塊吸收時間、月經恢復時間、術后血HCG降至正常時間、術后陰道出血恢復時間、治療成功率、住院費用。
治療成功標準[3]:HCG將至正常范圍,且妊娠包塊消失。
1.4 統計學處理 實施統計學SPSS17.0軟件處理,當對比值具有統計學意義時,用P<0.05表示。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住院費用少于對照組,治療成功率高于對照組,陰道出血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患者術后血HCG降至正常、月經恢復、包塊吸收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患者干預不及時,可造成子宮破裂風險和大出血風險,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常實施子宮切除術、子宮瘢痕修補術、妊娠物清除術、UAE、MTX藥物治療,相比之下,甲氨蝶呤藥物治療效果更為顯著,能夠發揮安全性高、風險小、高濃度擴散等療效。囊胚破壞加甲氨蝶呤孕囊內注射不僅能夠促進胚胎壞死,抑制陰道出血,還能夠減輕對機體損傷性,在術中通過破壞囊胚,方可促使藥物更快吸收,達到明顯治療效果,從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同時此項操作能夠反復性進行,達到操作簡單、直觀、安全性高等優勢,適應性較廣[4]。
總而言之,囊胚破壞加甲氨蝶呤孕囊內注射屬于新型治療技術,用于剖宮產術后子宮瘢痕妊娠患者中利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吉文倩,何娟,劉亞敏等.甲氨蝶呤兩種給藥方式聯合清宮術治療剖宮產瘢痕妊娠的療效比較[J].中國藥房,2017,28(24):3380-3383.
李燕華,陸琳,高迎春等.甲氨蝶呤聯合米非司酮后行超聲監測下清宮術在瘢痕妊娠中的應用分析[J].重慶醫學,2014,19(6):719-721.
阮虹.甲氨喋呤聯合宮腔鏡治療內生型剖宮產瘢痕妊娠的臨床效果[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7,25(4):254-256.
徐銀濤,桑洪愛.甲氨蝶呤肌肉注射與孕囊內注射聯合治療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妊娠的臨床觀察[J].山東醫藥,2015,31(2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