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艷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2
動脈的血氣分析的變化對于臨床上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尤其是對于危重的患兒來說,其在搶救時起著重要作用[1]。臨床上在抽取血樣的時候需要使用肝素鈉,從而起到抗凝的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肝素的使用濃度還未有一個明確的標準[2]。經過大量的研究調查發現,有部分醫院的使用濃度是每毫升100U[3],而有些醫院的建議濃度則是每毫升125U[4];有的醫院甚至將濃度提高到每毫升1000 U進行使用[5]。本文主要分析不同濃度的肝素對動脈血氣的影響,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為本院80例NICU的病重患兒,收治時間均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間。所有入組患兒均經過仔細檢查,其中男性寶寶65例,女性寶寶15例,患兒的日齡均在0至30天,平均日齡是15.1±1.2天,且所有患兒APACHEⅡ的分數均高于8分,80例患兒當中,包括新生兒濕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新生兒輕度窒息等。
1.2 方法
1.2.1 研究材料 選擇美國產的動脈血氣或電解質的分析儀。肝素鈉的注射液購自江蘇萬邦,每支每毫升12000 U。
1.2.2 研究方法 將肝素鈉的注射液分別設置成4種,即Ⅰ、Ⅱ、Ⅲ、Ⅳ組。其中Ⅰ組肝素的使用濃度是每毫升100 U,即取1支肝素鈉注射液加入到120毫升的生理鹽水當中;Ⅱ組肝素的使用濃度是每毫升120 U,即取1支肝素鈉注射液加入到100毫升的生理鹽水當中;Ⅲ組肝素的使用濃度是每毫升1200 U,即取1支肝素鈉注射液加入到10毫升的生理鹽水當中;Ⅳ組肝素的使用濃度是每毫升1200 U,即取1支肝素鈉注射液加入到5毫升的生理鹽水當中。取4支注射器吸取相應濃度0.2毫升的肝素鈉溶液,潤洗注射器的內壁,然后排凈余液。待留置針在橈動脈進行穿刺后,將延長管的三通連接好,迅速用注射器吸取4份相同的血樣,每份為2毫升,取血后應將注射器用橡皮塞進行封閉,然后送檢。
1.3 觀察指標 觀察4組不同濃度的肝素對患兒動脈血氣的影響。
1.4 數據分析 將4組不同濃度肝素下的動脈血氣值等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上述指標是計量資料,應采用t檢驗,若組間的P值小于0.05,說明組間差異存在一定統計學的意義。
2 結果
本文研究中發現,只有指標PH、PO2的組間分析存在一定的統計學的意義,即P<0.05。而其余指標,均不存在統計學的意義。另外,根據表1 中的數據可知,濃度是每毫升100 U的肝素溶液為抗凝劑時,對于動脈血氣分析的影響最小。
3 討論
當肝素作為一種抗凝劑使用時,其濃度是否對患兒動脈的血氣分析及電解質的測定值存在影響還未有統一說法[6-7]。本研究發現,肝素的使用濃度對與動脈血氣分析中的pH值及PO2值的影響較大,經數據分析,差異存在一定的統計學意義,即P<0.05,這可能和肝素的成分有關。隨著肝素濃度升高,PCO2值雖然也隨著降低,但經數據分析,其差異并不存在一定的統計學意義(P>0.05),其可能原因是肝素濃度的稀釋造成的[8-10]。
總之,濃度是每毫升100 U或120U的肝素溶液為抗凝劑時,對于電解質及動脈血氣分析的影響最小。
參考文獻
譚峰云. 臍血血氣分析、C反應蛋白檢測在新生兒窒息診斷中的臨床意義[J]. 醫學臨床研究, 2014, 31(8):1545-1547.
韓貴俊, 馬桂云, 徐英華,等. 頭皮針經顳淺動脈采集新生兒血氣分析標本成功率探討[J]. 河北醫學, 2014(1):172-174.
馬桂云, 徐英華, 韓貴俊. 嬰幼兒血氣分析動脈血采集檢驗方法進展[J]. 河北醫學, 2013, 19(3):469-471.
黃滿九. 動脈置管1U/ml肝素持續泵入在機械通氣患兒中的應用[J]. 當代護士(下旬刊), 2017(6):108-110.
郭珊, 石麗, 王中,等. 庫血預處理對嬰幼兒體外循環血氣指標影響的研究[J]. 中國體外循環雜志, 2014, 12(2):99-102.
崔利丹, 金志鵬, 王琪,等. 霧化吸入肝素對重癥肺炎合并喘息的機械通氣患兒血氣及凝血功能的影響[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5(69):5-6.
蘇淑紅,王娜,王志方.動脈血氣分析和急診靜脈血液生化檢測中鉀 鈉離子濃度的對比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18):2555-2556.
蘇淑紅,劉志強,李石林,張芙成,高鵬,趙利培,王志方.動脈血氣分析和急診血常規檢查中血紅蛋白、紅細胞壓積水平對比分析研究[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22):108-109.
王國祥,王璽,王平,等.低分子肝素治療對老年重癥肺炎患者APACHEⅡ評分及動脈血氣分析參數的影響[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4,13(01):16-19.
胡宗民.低分子肝素鈣治療肺心病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J].吉林醫學,2013,34(32):6740-6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