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揚 孫林梅 張欣穎 劉露 蘇洪波 梁靖華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7--01
肛竇炎是發生于肛管內部肛門瓣、肛竇及肛腺內的急、慢性反復炎性刺激而形成的肛門部位炎癥性疾病,又稱肛隱窩炎。臨床上多以肛門部位的疼痛、肛門墜脹不適、肛門異物感伴會陰部憋漲不適、瘙癢,以及自覺肛門部位燒灼、冰涼感等為主要表現,常有似有非有,似無非無的特點。[1]。梁靖華教授是西安市中醫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政府特貼專家,首屆西安市名中醫,多年來一直從事中醫肛腸臨床工作,臨床經驗豐富,針對肛竇炎前期已保守為主,以行氣活血為總則,后期遷延不愈,且病位明確者主張運用肛竇切開并肛腺切除術治療肛竇炎,解除了患者病痛。筆者平日跟隨到時間導師門診、協助手術,得其言傳身教,受益良多。近年來,我科門診及住院患者中肛竇炎患者明顯增多,現將梁靖華教授肛竇炎的臨床診治經驗總結整理,報道如下:
1 辨證論治
1.1 病因病機:肛竇炎在中醫中屬于“臟毒病”范疇,患者多為飲食不潔或偏食辛辣,如辛辣刺激之品、高粱厚味之品等,造成體內濕熱;或內蓄熱毒,外感濕邪,導致濕熱下注和結滯不散,從而蘊結肛門;或蟲積內擾,腸燥便秘,肝門破損,從而染毒。輕癥患者有肛門脹痛、憋漲不適等臨床癥狀,重癥患者肛腺反復感染從而引起肛癰和肛瘺等病。有學者指出瘀、濕、熱,三者互結,造成氣滯血瘀和經絡阻塞,是該病的主要病機[2]。目前,針對肛竇炎的治療,還沒有一個大家公認的診療規范,臨床報道也是以各家經驗為主,治療方法多種多樣,如口服、納肛、灌腸、熏洗、微波、針刺、手術等[3]。
梁靖華教授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對于肛竇炎的診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結合現代人的體制,導師認為肛竇炎除與肛竇感染相關外,亦與其諸多心理-社會因素等密切相關,如生活壓力、負面情緒、社會經濟地位等。臨床上亦發現肛竇炎患者具有較強的抑郁、焦慮的負面情感因素,其心理異常、情緒異常可影響病人的肛門的生理功能及自我感覺,而使癥狀復發或加劇,故可將肛竇炎歸屬于典型的身心-社會疾病。
氣滯多因飲食不節,或七情郁結,或體弱氣虛不運,造成臟腑、經絡之氣阻滯不通。氣滯于經絡則發生相關部位疼痛或運動障礙等癥狀,“不通則痛”,故見肛門部位疼痛不適、肛腺部位壓痛不適等癥狀;中醫有“久病多瘀、難病多瘀、雜病多瘀、怪病多瘀”之說,而肛竇炎可稱之為“久、難、雜、怪”皆有,常見的肛門部憋漲,或肝門自覺寒冷或法熱等癥狀可歸結于血瘀之因;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疾病多與肝氣不暢有關。《靈蘭秘典論》云:“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經氣疏泄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則七情調暢。若肝滯疏泄不及,氣機郁結,將表現為情志憂郁,悲憂善慮,因此久見患者情志多病。
梁靖華教授通過多年來對臨床肛竇炎病例的分析與研究,認為肛竇炎總體病機屬于氣滯血瘀,多伴神志不調,治療當“調暢氣機”原則,理氣活血,疏肝解郁,調神寧志,使氣機調暢,達到治愈的目的。
1.2 保守治療
1.2.1 處方規律:梁靖華教授根據諸多患者的臨床表現,保守患者以行氣止痛,活血調神為主旨,主方為四逆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加減,柴胡15g,枳實12g,厚樸12g,陳皮12,半夏12,當歸10g,川芎10g,桃仁8g,紅花8g,合歡皮6g,郁金6g,甘草6g。若伴肛門灼痛,皮膚紅腫糜爛,便時加重,加用野菊花、金銀花等;若伴肛門潮濕不適,粘液量多者加用苦參、蒼術等;若伴肛門不適,似脹非脹,便時掐脹加重者加用麥冬、生地等,若伴門墜腫不適,有時粘液溢出肛門外,質清稀,或面色吮白,少氣懶言者加用人參、黃芪等。
1.2.2 方義分析:方中柴胡、枳實、半夏、陳皮行氣止痛,調節全身氣機,當歸、川芎氣血同治桃仁、紅花活血祛瘀,合歡皮、郁金安神解郁,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共用,理氣活血,疏肝解郁,調神寧志。
1.3 手術治療
1.3.1 手術適應患者:肛竇炎癥狀遷延日久,反復不愈,病情嚴重,病位壓痛明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者。
1.3.2 術式選擇:肛腺肛竇切開并肛腺切除術[4]。
1.3.2 術前準備:排除手術禁忌癥,術前一天半流食,手術前清潔洗腸。采用鞍麻的麻醉方式、患者取截石位體位或者側臥位,手術區域消毒,鋪無菌消毒巾。
1.3.3 手術步驟:①助手用組織鉗鉗夾肛管與皮膚連接處3、7、11點位,協助術者暴露術野。②術者在感染肛竇處作縱行切口,長約1-1.5cm(從齒線上0.6cm的直腸粘膜至齒線下0.4cm 的肛管皮膚),完全清除感染的肛腺及其導管,結扎出血點。③用彎鉗夾住切口一側感染的肛腺、肛管及粘膜,連同增生的肛乳頭一起結扎,同法處理另一側肛管。④然后用同法處理其他感染肛竇和肛腺組織。
1.3.4 術后護理:術后6h開始進半流食,24h拔除排氣管后改普食,手術當天及術后1天給予廣譜抗生素靜滴預防感染。術后5天出院。拔除排氣管后用Ⅲ型安爾碘消毒肛周及肛管、直腸部3次,將蘸有九華膏的普濟痔瘡栓納入肛內,深度以距肛門2cm為宜。每日換藥1-2次,直至癥狀消失。同時配合中藥熏洗。熏洗方劑是主要藥物為槐花,地榆炭,黃柏,蒼術,黃芪,三七,紫花地丁,野菊花,丹皮,黃連,乳香,沒藥,馬齒覽,炙甘草等。
2 病案舉例:
彥某某,女,49歲。2016年3月以“自覺肛門疼痛不適10年,加重伴發涼1年”為主訴,食納一般,夜休差,常因思慮本病徹夜難眠,舌暗,有瘀斑,苔白膩,脈弦滑,診斷為“肛竇炎”。專科檢查( 截石位):視診:外觀無畸形,指診:肛門彈性可,可在肛內6點位,齒線上肛竇處觸及凹陷、壓痛陽性。門診予以口服中藥治療具體方藥如下:柴胡15g,枳實12g,厚樸12g,半夏12,當歸10g,川芎10g,桃仁8g,合歡皮6g,郁金6g,干姜12,杏仁12g,柏子仁12g,甘草6g。服藥7副后癥狀稍有緩解,疼痛減輕,服藥3月后癥狀基本改善。2017年春節期間患者因在家中與子女爭執2夜為眠,上述癥狀明顯加重且未就診,至2017年3月1日就診,服用上方21副后癥狀無明顯改善,遂住院選擇住院治療。排除手術禁忌癥后,行“肛腺肛竇切開并肛腺切除術”。術后10天時創面清潔無明顯異常,患者出院繼續門診換藥,術后25天傷口完全愈合。患者術后癥狀消失至今未在復發。
3 結語
肛竇炎是肛腸科常見病、難治病,梁靖華教授多年來對肛竇炎治療經驗豐富且效果顯著,其針對肛竇炎的治療主張如下:①肛竇炎總體病機屬于氣滯血瘀,且多伴有情志失調,治療上以行氣止痛,活血調神為主旨;②肛竇炎患者首選保守治療,如疾病遷延不愈,病位明確,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者可選擇手術治療;③手術術式選擇“肛腺肛竇切開并肛腺切除術”,其核心是找到并完全切除感染的肛腺。希望各位同仁借鑒。
參考文獻
何永恒,凌光烈. 中醫肛腸科學[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145.
曾婷婷,朱衛,賓東華,等. 注射療法治療肛竇炎30 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21):121-122.
肛竇炎的非手術治療進展,[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6,16(6):84-85.
劉婧,梁靖華. 肛竇切開并肛腺切除術治療肛竇炎 45 例[J]. 中國肛腸病雜志,2014,34( 8) : 37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