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暉, 陳 方, 王紅英
(1.八一排球隊,北京 100091; 2.上海體育學院,上海 200438)
在2016—2017中國男排聯賽中,八一男排取得第4名的好成績,成為該屆聯賽“全華班”球隊中成績最好的隊伍(本屆聯賽前3名球隊均有外籍球員加盟)。在2017年第13屆全運會男子排球成年組比賽中,解放軍男排一路過關斬將,以6戰5勝1負的出色發揮,時隔24年再度問鼎全運會冠軍。在這2項國內男子排壇級別最高、競爭最激烈的賽事中,雖然八一男排(全運會中稱為解放軍男排)使用的名稱不同,但相同的教練團隊及球員陣容創造了球隊近年來的最好戰績。特別是在第13屆全運會上,球隊力克兩大奪冠熱門——全運會衛冕冠軍北京隊和聯賽冠軍上海隊,讓人們看到在沒有外籍球員助陣的條件下,國內男排球隊的真實實力。
由于球隊在參加上述2項比賽時使用的名稱不同,為方便表述,以下均使用“八一男排”作為球隊簡稱。
本文通過對八一男排在2016—2017中國男排聯賽中與京、滬男排的4場比賽和2017年全運會中與京、滬男排2場比賽的技戰術進行統計,針對2次大賽京、滬男排“相同球隊、不同陣容”的情況,對比賽得失分、發球、一傳、進攻、攔網、防守及反擊等多個技術環節進行分析,進一步發現八一男排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對策,為八一男排的訓練及備戰2019年武漢軍運會提供參考。
通過中國知網、中國男排聯賽官方網站等查閱男子排球技戰術及球隊等相關信息,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現場觀看八一男排與京、滬男排進行交手的6場比賽。其中包括:八一男排在2016—2017中國男排聯賽(以下簡稱為“聯賽”,特殊說明除外)期間與上海男排(第一階段小組賽2場主客場比賽)、北京男排(第二階段排位賽2場主客場比賽)進行的4場比賽;八一男排在2017年全運會期間與上海男排(1/4淘汰賽)、北京男排(冠亞軍決賽)進行的2場比賽。并輔以現場拍攝錄像、技術統計等手段記錄觀察結果。
運用WPS表格2016版軟件對各運動隊隊員基本情況、各場次比賽數據進行整理、統計和分析。其中,對各場次比賽數據的統計均由同一人依同一份表格填寫完成,保證數據來源統一。
在聯賽和全運會期間,八一男排與京、滬男排共進行6場比賽,其中,聯賽第一階段小組賽期間與上海隊進行了2場主客場比賽,第二階段八強排位賽期間與北京隊進行了2場主客場比賽,全運會期間與上海隊進行了1/4決賽的較量、與北京隊進行了爭奪冠軍的比賽。
統計數據顯示,在聯賽期間與京、滬兩隊交手的4場比賽中,八一男排總共與對手進行了13局球的較量,其中,除主場以1∶3不敵上海隊之外,其他3場比賽比分均為0∶3。比賽中,八一男排總得失分分別為253分和325分、場均得失分分別為63.25分和81.25分、局均得失分分別為19.46分和25.00分。
在全運會與京、滬男排交手的2場比賽中,八一男排總共與對手進行了6局球的比拼,均以3∶0獲勝。比賽中,八一男排總得失分分別為153分和135分、場均得失分分別為76.50分和67.50分、局均得失分分別為25.50分和22.50分。
依據2016—2017中國男排聯賽秩序冊、官方比賽報告及全運會官方網站顯示的相關信息,首先對八一、上海和北京3隊的參賽運動員基本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表1、表2)。其中:聯賽每隊參賽人數不超過14人、主力人數6人(不含自由防守球員),全運會每隊參賽人數不超過12人、主力人數6人(不含自由防守球員);對聯賽參賽運動員的數據信息統計僅以各隊為這4場比賽報名的運動員為準;全運會官方網站未顯示的運動員信息(年齡、扣球高度和攔網高度)則以聯賽秩序冊為準;對“年齡”一項的統計結果均截至2017年。

表1 3支球隊聯賽參賽運動員基本情況對比(平均數)

表2 3支球隊全運會參賽運動員基本情況對比(平均數)
從全運會各隊主力隊員的情況看,八一、上海男排主力隊員的平均年齡明顯高于北京男排,上海隊浮動幅度最小,八一男排高出1.17歲,北京男排則低1.74歲。在身高、扣球高度和攔網高度3項平均數中,3隊主力隊員的數值均高于各隊平均水平,其中,八一男排平均扣球高度最高,身高和攔網高度居中。
在以往的比賽中,八一男排老隊員居多、技戰術體系中攔網能力強,而表1、表2統計數據顯示并不盡然。在球員構成方面,八一男排無論在聯賽還是全運會中,全隊的平均年齡都是最年輕的,但主力隊員的平均年齡較大,即主力隊員年齡大、非主力球員年輕。而北京男排正好相反,他們的主力陣容以年輕球員為主,非主力球員年齡偏大。從球隊梯隊建設的角度看,八一男排和北京男排的球員構成均存在“短板”,老隊員雖然有豐富的比賽經驗,但需要面對傷病和體能問題,而年輕球員雖然身體情況良好,但比賽經驗較欠缺,使他們在處理關鍵比分時存在不足;相比之下,上海男排的年齡結構最合理。
在與技戰術體系相關的身高、扣球高度和攔網高度3項平均數值中,雖然八一男排各項數值都不具有明顯優勢,但在主力隊員平均身高的增幅不如上海男排的情況下,主力隊員平均攔網高度的增幅卻超過了上海男排,并且也是3隊中最高的。可見,八一男排主力隊員的攔網能力非常突出,但也反映出非主力隊員攔網欠佳的問題。
八一男排面對由不同選手組成的京、滬男排,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比賽過程。從統計數據看,聯賽期間,由于京、滬男排均有非常優秀的外籍球員加盟,八一男排在4場比賽中只贏下一局,勝負關系明顯處于劣勢。而全運會的比賽由于外籍球員無法參加,這種局面得以改變。不過,從與京、滬男排交手的過程看,八一男排在聯賽期間平均每局輸5.54分,而全運會時平均每局只贏3.00分,可見,聯賽中擁有外援的京、滬男排表現出的取勝優勢更為明顯。
在當今世界男子排壇高水平對抗中,發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別是其“在排球比賽中唯一不受對手制約的環節”的特性,使發球成為各隊力拼的最主要得分手段。
從表3可看出,八一男排在聯賽4場比賽中平均每場發球得分和破攻分別為2.25分和2.5次,全運會比賽場均分別為4分和3次。即八一男排在全運會比賽中的表現明顯優于聯賽。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面對全運會沒有外援的京、滬男排,八一男排隊員在比賽中更有自信,發球質量更高;另一方面,京、滬男排的外籍球員具有較強的接一傳的能力,限制了八一男排的發球效果。
從失誤情況看,八一男排在聯賽4場比賽中平均失誤12.5次、全運會則為13.5次,差別并不明顯。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八一男排在與強隊交手時發球較為穩定,同時也得益于教練員賽前布置的戰術,即與強隊交手必須首先拼發球;而全運會比賽時的失誤略高,反映出隊員對戰術貫徹得更加堅決,對勝利更為渴望,交手時表現得更加自信。
一傳是一攻成功的有效保障[1]。當今男子排球比賽中發球技術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球隊接發球即一傳水平的高低,成為制約和反制約的武器。到位的一傳效果不僅可以挫傷對手發球的自信心,也能為本隊組織起有效的一攻戰術提供強有力的保障。特別是國外很多高水平男排運動員,發球不僅勢大力沉,而且速度快、角度刁,京、滬男排近幾年引進的外籍球員中很多都是如此,使國內運動員往往無所適從,也無法準確把握對一傳預判的路線和站位。

表3 聯賽和全運會期間八一男排與京、滬男排比賽發球得失分統計
從表4可看出,八一男排在聯賽和全運會期間的表現差別不大,聯賽時的一傳“到位”次數略高于全運會,“一般”次數則全運會略高于聯賽。聯賽和全運會期間,八一男排與上海男排比賽時有效的一傳效果均比北京男排高。

表4 聯賽和全運會期間八一男排與京、滬男排比賽一傳效果統計 次
從一傳失誤情況看,八一男排在全運會比賽中的失誤次數明顯低于聯賽。
由此可見,排球比賽接發球決定一攻扣球質量及攻擊力的發揮,因此,接發球到位率是決定能否戰勝對手的關鍵因素[2]。在缺少外籍球員的情況下,京滬兩強在全運會比賽期間,發球、接發球環節對八一男排造成的威脅降低,全運會比賽中一傳失誤率明顯減少也是八一男排扣球得分遠多于聯賽的原因之一。
在排球比賽中,進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一支球隊使用怎樣的戰術體系、擁有怎樣的比賽風格,進攻的成功率始終是贏得一場比賽的關鍵[3],而進攻最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扣球。京、滬男排近年來在聯賽中引入的外籍球員幾乎都是國外優秀的主攻手和接應二傳,其中不乏多名國家隊隊員。這些球員在聯賽賽場上大多都表現出超強的進攻實力和出色的個人能力,也使各隊清晰地看到了國內球員與世界高水平球員之間的差距。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扣球技術的得分能力,特別是在關鍵場次、關鍵比分中表現出的差距。
從表5看出,聯賽中八一男排平均每場扣球直接得分的次數遠遠低于全運會;特別全運會與上海男排一戰,八一男排通過扣球直接得分51分,占該場總得分(75分)的68%,完全掌握了比賽主動權。在對扣球“一般”一項的統計中,2次比賽場均差距不大,屬正常范圍,全運會比賽時數值略低,可能與扣球更多轉化為直接得分有關。

表5 聯賽和全運會期間八一男排與京、滬男排比賽扣球得失分統計
從扣球失誤(包括“被攔”和“失誤”)的情況看,八一男排在全運會比賽中的失誤率明顯低于聯賽,特別是在與北京男排進行的決賽中,全場只有2次扣球失誤。
這一方面說明八一男排在全運會比賽中發揮了出色的攻擊能力,同時減少自身失誤,從而表現出更高的進攻成功率;另一方面,也說明沒有外援的京、滬男排在攔網和防守環節出現了漏洞。
攔網技術在排球比賽中對一支球隊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出色的攔網不僅可有效降低本方后排球員的防守壓力,還能破壞對方的進攻效果及戰術布置,在直接得分的同時大大提振球隊士氣,增強信心。
從表6可看出,聯賽中八一男排與京、滬男排場均只有4.75分,明顯低于全運會時的場均11次。聯賽期間兩戰上海男排的攔網得分都多于對北京男排的比賽,全運會時則是對北京隊攔網表現更好;聯賽期間八一男排4場比賽只有19分,低于全運會時2場比賽的得分(共22分)。

表6 聯賽和全運會期間八一男排與京、滬男排比賽攔網情況統計
從獲得攔網得分隊員的人數看,八一男排在聯賽中場均只有3.25人有攔網得分,而全運會時則升至場均5.50人。聯賽期間與上海男排交手時攔網得分的隊員明顯多于與北京男排比賽時;而全運會時面對2個對手,八一男排攔網得分的隊員人數基本持平。
由此可以看出,聯賽期間京、滬男排由于有外籍球員加盟,2隊表現出的超強進攻能力給八一男排的攔防體系造成很大威脅。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聯賽期間的北京男排在進攻環節表現出的優勢比上海男排更明顯。這使得八一男排在2次與其交手時,無論是攔網得分次數還是能夠攔網得分的隊員都是各場次中數量最少的。這也可能與上海隊交手時是第一階段小組賽,隊中外籍球員并未完全投入有關。
八一男排作為平均身高和平均攔網高度都不占優勢的球隊,雖然聯賽期間表現不佳,但全運會時卻表現出較強的實力,無論是攔網得分的次數還是得分隊員的人數都明顯增多,這主要與京、滬男排在缺少外援的情況下網上威脅減少、進攻實力下降等因素有關。
本文統計的“有效防守”是指球員在進行防守時救起的球可以使本方隊員組織起一次進攻。男排運動員的動作力量大、速度快、來回球少,如果后排球員防起的球不能使本隊組織起有效進攻,只是被動地將球推送過網,那幾乎是將得分機會拱手相送。因此,高質量的防守起球是球隊完成防守反擊的重要前提。
從表7看出,八一男排在聯賽期間與京、滬男排的交手中,場均有效防守的次數為13.50次,高于全運會比賽。

表7 聯賽和全運會期間八一男排與京滬兩隊比賽有效防守效果統計
這主要是由于京、滬男排在聯賽中完成進攻的次數高于全運會,使得八一男排參與防守的次數隨之增多。另外,八一男排在全運會比賽中通過攔網直接得分的次數遠高于聯賽,從而大大減輕了后排球員防守的壓力,有效降低了他們參與防守的次數。
其他失誤是指除發球失誤、扣球失誤和一傳失誤以外出現的導致對方得分的技術性失誤,如被判觸網、持球、連擊等。
從表8可以看出,在聯賽和全運會的比賽中,八一男排各場次比賽控制得較穩定,沒有因對手陣容存在差異而出現數值異常波動的情況。

表8 聯賽和全運會期間八一男排與京、滬男排其他失誤統計
從八一、北京和上海男排3支球隊隊員的基本情況看,各隊之間的差別難分伯仲。八一男排主力隊員年齡大,但全隊平均年齡小,說明球隊在年齡結構上存在不足,但后備力量較充足。
從八一男排和京、滬男排2016—2017中國男排聯賽和第13屆全運會比賽中各項技術統計可以看出,發接發環節中,雖然八一男排的發球失誤較多,但一傳到位率較穩定,尤其是全運會比賽時,該環節的表現明顯優于聯賽。在網上對抗環節中,八一男排在全運會比賽時表現出更全面的進攻能力和更高效的攔網成功率。上述兩大環節“全運會表現優于聯賽表現”的特點,使得八一男排在防守環節的表現略有不同,即聯賽期間的有效防守次數高于全運會,這與全運會比賽全隊主動得分多、防守壓力小有關。在其他失誤環節中,八一男排隊員表現并無太大差異。
八一男排應盡快解決現階段運動員年齡結構不足的問題,努力提高年輕球員的技戰術水平。
在各項技術環節及相應的技戰術體系中,八一男排應進一步提高發球的攻擊性和成功率,降低發球失誤率;繼續強化球隊保持多年的出色的攔網能力,為展開防守反擊尋找機會。
重視對運動員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提高其在關鍵時刻“不手軟、不失誤”的能力,進而培養能在關鍵時刻“一錘定音”的核心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