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指腦實質內血管的非創傷性自發出血,臨床上多見的是在腦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血壓突然升高而引起的腦血管破裂出血,這種出血叫做高血壓性腦出血。該類病人在發病時多數有劇烈頭痛及嘔吐,嚴重者會合并胃腸道出血,甚至出現意識模糊、昏迷,偶爾會伴有抽搐等[1]。腦出血疾病在中醫屬于“出血性腦卒中”的范疇,本研究將桃核承氣湯聯合甘露醇綜合治療運用于腦出血急性期腦水腫的病人,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對腦出血病人急性期腦水腫的療效。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4~2016年于我院神經外科就診的86例高血壓動脈硬化性腦出血病人。所有入選病人均符合中華醫學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2-3]。病例納入標準:(1)年齡61~80歲,性別不限;(2)發病48 h內;(3)出血量30 mL以內;(4)意識清醒,或輕度嗜睡能被喚醒。排除標準:(1)出血破入腦室或蛛網膜下腔者;(2)可能為顱內動脈瘤、動靜脈畸形、顱內腫瘤、血液病以及毒品或藥物濫用出血者;(3)多灶出血者;(4)腦疝形成者;(5)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肺部及泌尿系感染者;(6)混合型卒中或出血性腦梗死。出血量經多田公式計算均在30 mL以內,均為第一次發病或既往有出血病史但無后遺癥病人。對照組44例,平均年齡(68.45±10.75)歲,基底節內囊出血20例,腦干出血12例,腦葉出血8例,小腦出血4例,出血量1~10 mL 14例,11~20 mL 18例,21~30 mL 12例。試驗組42例,平均年齡(68.73±11.84)歲,基底節內囊出血19例,腦干出血12例,腦葉出血7例,小腦出血4例,出血量1~10 mL 13例,11~20 mL 18例,21~30 mL 11例。2組病人的年齡、性別、出血量、出血部位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的治療方法,控制顱內血腫,降低顱內壓,采用20%甘露醇及利尿劑等脫水藥;保持環境安靜,控制過高的血壓;采用冰帽局部進行物理降溫,降低腦代謝率及耗氧量;對癥治療防止出現并發癥,并盡快介入康復治療;維持病人機體所需的營養、熱量以及維生素;及時糾正機體內環境酸中毒。
1.2.2 試驗組:所有病人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24 h后加用桃核承氣湯組方: 桃仁10 g,大黃10 g,桂枝6 g,炙甘草6 g,茯苓10 g,澤蘭10 g,枳殼10 g,薏苡仁10 g,牛膝10 g,當歸尾10 g。水煎分服,空腹時溫服100 mL,2次/d,療程21 d。
1.3 療效及安全性觀測 將2組病人治療前后即初診首日和用藥后21 d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日常生活功能評分(ADL),中醫體征及癥候評分,比較血腫體積大小,所作觀察記錄作為療效評定統計資料。2組治療前后進行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肌酐、尿素氮)、凝血功能(凝血酶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原時間、纖維蛋白原)檢查,所作記錄作為安全性觀測統計資料。

2.1 2組病人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2組病人的NIHSS評分、ADL評分、中醫體征及癥候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病人均較治療前改善,且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NIHSS、ADL中醫癥侯及體征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2組治療前后血腫體積大小比較 治療前2組病人的腦血腫體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病人血腫體積均減少,且2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腫體積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并發癥比較 2組病人在治療過程中均出現了死亡病例,其中試驗組死亡2例,1例死于腦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對照組死亡3例,2例死于腦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發生并發癥共10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肺部感染5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例。對照組發生并發癥共9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6例。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血常規、肝腎功能凝血功能治療后均未出現與藥物相關的異常改變。
腦出血是目前我國老年人的多發病,在中醫來講屬于中風病的范疇,嚴重地危害我國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該病具有起病急、預后差、致殘率及病死率高的特點[4]。腦出血后腦水腫與腦組織生理解剖特點密切相關[5]。針對病人腦出血后腦水腫進行積極的臨床救治,從而快速有效地減輕腦水腫,對改善其預后并降低死亡率有重要作用。
中醫學認為中風發病,為六腑氣機不順,風陽痰火在體內交阻,氣機逆亂,上沖犯腦。病人發病多是由于突然情緒激動,負重用力亦或憂思勞累等誘因,導致氣血逆亂、陰陽失調。有研究表明高血壓動脈硬化性腦出血并不是其凝血機制存在障礙,而是在原有的高血壓、動脈硬化、血管病變的基礎上,血壓驟然升高而致的血管破裂[6],造成血液外溢出血管,局部組織形成血腫,從而使腦組織受壓移位,進而發生軟化、壞死等不可逆的改變。實驗室檢查也初步提示,腦出血在急性期血液處于濃黏凝聚的狀態,存在著淤血這一病理改變[7],因此,在腦出血的急性期,首先要緩解水腫造成的腦組織周圍的壓迫,減輕腦水腫,而不是應用止血藥物止血。現代中醫藥臨床研究顯示,中醫藥治療可明顯降低腦出血病人的血黏度,減輕病人腦水腫[8],改善腦血管微循環[9],減輕出血后腦組織損傷[10]。
桃核承氣湯是出自《傷寒論》[11],方中所含成分包括桂枝、桃仁、茯苓、枳殼、炙甘草、澤蘭、當歸尾、牛膝以及大黃等,該方中炙甘草具有和胃安中的療效,茯苓具有消腫利水的療效,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的療效,澤蘭具有活血利水的療效,牛膝具有引血下行的療效,當歸尾具有活血養血的療效。該方幾類藥物合用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與利水消腫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經治療21 d后NIHSS評分降低,ADL評分及中醫癥候、體征評分均明顯升高,且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將桃核承氣湯合理用于腦出血腦水腫的常規藥物治療中可縮短病人血腫的吸收時間,有效改善繼發性的腦水腫,更快地使病人神經功能缺失的癥狀得以改善,促進腦出血病人腦血腫周圍血腫帶的吸收,為中西醫聯合治療腦出血后腦水腫提供了新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