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鏈
(西雙版納農墾醫院內二科,云南 西雙版納 666100)
心房顫動簡稱房顫,是心內科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房顫可誘發多種疾病,嚴重者可出現心力衰竭、腦出血、腦梗死甚至死亡[1]。臨床上對房顫患者常進行控制心室率、抗凝等治療。阿司匹林和華法林都是臨床上對房顫患者進行抗凝治療的常用藥。本次研究主要探討用華法林對房顫患者進行抗凝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期間西雙版納農墾醫院收治的81例房顫患者。這些患者均經心臟超聲檢查、心電圖檢查及體格檢查等綜合檢查被確診患有房顫。按照使用藥物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華法林組(n=41)和阿司匹林組(n=40)。在華法林組中,有男性25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53~86歲,平均年齡為(69.4±7.32)歲;其中,有14例持續性房顫患者,有27例陣發性房顫患者。在阿司匹林組中,有男性23例,女性17例;其年齡為52~87歲,平均年齡為(69.7±7.41)歲;其中,有13例持續性房顫患者,有27例陣發性房顫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自這些患者入院起,觀察其房顫的臨床表現,診斷其房顫的具體類型(持續性房顫、陣發性房顫)。持續性房顫的診斷標準是:患者心房顫動的發病時間超過7d,需要接受藥物及電擊等治療才能恢復竇性心律。陣發性房顫的診斷標準是:患者心房顫動的發病時間不超過48h,能夠自主恢復竇性心律,其病情發作具有間隔性。
這些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恢復竇性心律、控制快速心室率、降壓、控制血糖、預防心力衰竭、緩解心肌缺血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為阿司匹林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進行抗凝治療。阿司匹林的用法是:每次服50mg,每日服3次。為華法林組患者使用華法林進行抗凝治療。華法林的用法是:在治療的第1d,每次服2.5mg,每日服3次。從治療的第2d開始,每次服2.5mg,每日服1~2次。每隔2d為患者測定1次凝血酶原時間和國際敏感指數,并計算國際標準化比率值(INR)。根據INR值的變化情況對華法林的單次用量進行調整,將其INR值控制為2.0~3.0。
1)顯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其INR值為2.0~3.0。2)有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其INR值為1.5~2.0或3.0~3.5。3)無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在加重,其INR值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華法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24%(37/41)。其中,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無效的患者分別有15例、22例、4例。阿司匹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2.50%(25/40)。其中,治療效果為顯效、有效、無效的患者分別有9例、16例、15例。華法林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組患者(P<0.05)。在治療期間,華法林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7.32%(3/41)。其中,有2例患者(占4.88%)出現牙齦出血的不良反應,有1 例患者(占2.44%)出現鼻黏膜出血的不良反應。阿司匹林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2.50%(9/40)。其中,有4例患者(占10.00%)出現牙齦出血的不良反應,有2 例患者(占5.00%)出現鼻黏膜出血的不良反應,有2 例患者(占5.00%)出現排血尿的不良反應,有1例患者(占2.50%)出現咯血的不良反應。華法林組患者不良反應、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均低于阿司匹林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腦血管意外發生率的比較
房顫是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心律失常。房顫的發病率與患者的年齡具有密切的聯系。據調查,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其房顫的發生率逐漸升高[2]。房顫發作后,可顯著增加患者發生腦梗死、腦出血等腦血管意外的風險。為了有效地預防房顫患者發生腦血管意外,臨床上在對其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應對其進行有效的抗凝治療[3]。研究發現,用華法林對房顫患者進行抗凝治療,可有效地降低其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率。華法林可有效地抑制房顫患者體內維生素K與維生素K環氧化物的相互轉化,從而發揮抗凝的作用[4-5]。
綜上所述,用華法林對房顫患者進行抗凝治療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