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勇,李 亭
(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普外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急性膽囊炎是一種常見的肝膽系統疾病。該病的臨床癥狀主要有陣發性右上腹絞痛、腹肌強直、觸痛等。臨床上對急性危重膽囊炎患者通常使用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為進一步研究此治療方法的有效性,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普外科對48例急性危重膽囊炎患者應用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普外科收治的96例急性危重膽囊炎患者。將這96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甲組和乙組。兩組患者均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在甲組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2例;其年齡為52~76歲,平均年齡為(67.06±6.48)歲;其中,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15例,合并腦梗死的患者有12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8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有13例。在乙組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3例;其年齡為54~74歲,平均年齡為(66.23±6.35)歲;其中,合并高血壓的患者有10例,合并腦梗死的患者有14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9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有1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甲組患者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手術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后,為其取仰臥位。2)在患者的腹部做手術切口后,觀察其膽囊三角的分離情況。若患者的膽囊三角分離清晰,可對其使用順行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若患者的膽囊三角分離模糊,可對其使用順逆結合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3)術中,對膽囊被十二指腸、肝、胃、橫結腸和大網膜所覆蓋的患者,需在第一時間對其進行中轉開腹手術;對膽囊三角發生變異、粘連、增生和炎癥的患者,應對其使用小步分離技術和頓性分離技術進行治療。對乙組患者聯用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進行治療[2]。手術的方法是:1)使用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并為其取左側臥位。2)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的協助下,使用穿刺針對患者進行膽囊穿刺。⑴在穿刺針接近患者的肝包膜時,讓其做屏氣的動作。⑵使用穿刺針經過患者的肝組織到達其膽囊處,并在其膽囊三分之一處的上部分進行穿刺,之后將穿刺針退出其體內。3)將患者膽囊內的膽汁吸出后,將導絲置于其膽囊內,并沿著導絲將PTCD導管置入其膽囊內,置入膽囊內的PTCD導管部分的長度約為3~6 cm。4)若從患者膽囊內吸出的膽汁狀態為膿性粘稠狀或泥沙狀,可使用約100ml的甲硝唑溶液經PTCD導管對其膽囊進行沖洗,2次/d。5)將患者膽囊內的膿性膽汁吸出后,送至細菌培養實驗室,并根據實驗室的實驗結果對其進行炎性控制治療。6)當患者膽囊的炎性癥狀好轉后,再對其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體的手術方法與甲組患者的手術方法相同。
觀察并記錄手術后兩組患者進食恢復正常的時間、進行腹腔引流的時間、住院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21.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進食恢復正常的時間、進行腹腔引流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更短,其術中的出血量更少(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組別 例數 進食恢復正常的時間(d) 進行腹腔引流的時間(d) 術中的出血量(ml) 住院的時間(d)甲組 48 4.85±1.92 4.94±2.11 136.65±51.38 10.09±2.47乙組 48 2.59±1.67 2.74±1.56 70.46±46.62 8.71±1.34
經過治療,在甲組的48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5 %;在乙組的48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現術后并發癥,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6 %。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P<0.05)。
急性膽囊炎是一種常見的急腹癥。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臨床上治療急性危重膽囊炎的常用手段。但單獨使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危重膽囊炎患者進行治療易導致其出現術后并發癥。相關研究表明,聯用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急性危重膽囊炎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減少其出現膽囊周圍組織粘連和膽囊萎縮的情況,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3]。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術后進食恢復正常的時間、進行腹腔引流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更短,其術中的出血量更少,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這說明,聯用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危重膽囊炎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