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忠,陳書梅
(重慶市豐都縣人民醫院內二科, 重慶 408200)
房顫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此病易導致患者發生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可嚴重影響其預后。相關的臨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發房顫與繼發惡性心律失常密切相關。為了進一步探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發房顫與繼發惡性心律失常的相關性,筆者對重慶市豐都縣人民醫院收治1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從重慶市豐都縣人民醫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間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選取119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在這些患者出院后,對其進行為期2年的隨訪。
1.2.1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 1)出院后的生存期超過2年。2)經臨床檢查被確診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且在住院期間接受了系統的治療。3)具有與他人正常交流的能力,精神狀態較好,神智清醒。4)知曉本研究的目的和實施方法,并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知情同意書。
1.2.2 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 1)合并有甲亢。2)有心臟瓣膜病史。3)存在心功能障礙。4)有房顫史。5)在隨訪期內死亡。
1.3.1 檢查方法 在患者出院后6個月、12個月、18個月、24個月聯系其回醫院接受復查。使用Drager心電監護系統對患者的心電狀態進行檢測。對其實施3~5d的持續心電監護,以了解其是否發生惡性心律失常。
1.3.2 分組方法 將在隨訪期間發生房顫的患者作為房顫組,將隨訪期間未發生房顫的患者作為無房顫組。
1.3.3 判定標準 室性心動過速的判定標準是:心室率>125次/min,且發生連續心動過速的時間超過30s。惡性心動過緩的判定標準是:心室率<30次/min,且發生連續心動過緩的時間超過8s。
對本研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使用COX回歸分析法進行相關性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隨訪的結果顯示,本組119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占37.8%)發生房顫,有74例患者(占62.2%)未發生房顫,有18例患者(占15.1%)發生惡性心動過緩,有31例患者(26.1%)發生室性心動過速。
兩組患者的年齡、體質指數及其中性別為男性、有吸煙史患者的占比相比,P>0.05。房顫組患者中心功能分級為Ⅳ級、有高血壓史、糖尿病史及冠狀動脈左主干病變史的患者占比均高于無房顫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的對比
房顫組患者惡性心動過緩、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率分別為 24.4%(11/45)、35.6%(16/45),無房顫組患者惡性心動過緩、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率分別為9.5%(7/74)、20.3%(15/74)。
房顫組患者惡性心動過緩、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率均高于無房顫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惡性心律失常發生情況的比較[n(%)]
進行COX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新發房顫的發生率與其繼發惡性心動過緩的發生率呈正相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新發房顫的發生率與其繼發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率呈正相關。詳見表3。

表3 對急性心肌梗死后新發房顫與繼發惡性心律失常的相關性進行COX回歸分析的結果
目前,臨床上對房顫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多數學者認為,房顫的發生與急性心肌梗死導致的左心房缺血、心肌纖維化及RASS系統被激活密切相關[1]。繼發惡性心律失常是導致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新發房顫的發生率與其繼發惡性心動過緩的發生率呈正相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新發房顫的發生率與其繼發室性心動過速的發生率呈正相關。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新發房顫的患者發生惡性心律失常的風險較高。臨床醫生應對上述情況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