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榮,許春彥,蔣光瑞,徐建國,唐德磊
(安徽省霍邱縣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安徽 霍邱 2374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該病患者可出現偏癱、失語、構音障礙、共濟失調、頭痛、眩暈、癲癇、意識障礙等癥狀。急性腦梗死的發生可威脅患者的生命。他汀類藥物、阿司匹林、硫酸氫氯吡格雷等都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常用藥[1]。本次研究主要探討聯用阿托伐他汀鈣和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安徽省霍邱縣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98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將這9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有49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0例;其年齡為60~85歲,平均年齡為(63.81±7.96)歲;其腦部梗死灶的體積為6.20~11.48 mm3,其腦部梗死灶的平均體積為(9.37±2.61)mm3;其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評分為13.25~18.76分,其NIHSS的平均評分為(15.39±3.26)分;其發病至入院就診的時間為3~48h,其發病至入院就診的平均時間為(16.27±4.88)h。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6例;其年齡為60~85歲,平均年齡為(65.21±8.06)歲;其腦部梗死灶的體積為6.27~11.45 mm3,其腦部梗死灶的平均體積為(9.42±2.55)mm3;其NIHSS的評分為13.29~18.80分,其NIHSS的平均評分為(15.78±3.28)分;其發病至入院就診的時間為3~48h,其發病至入院就診的平均時間為(15.49±5.08)h。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修訂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中關于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2];(2)其首次發病,或既往有急性腦梗死病史,但未出現明顯神經功能受損的癥狀。(3)其發病至入院的時間在48h以內,已經失去了進行溶栓治療的最佳時機。(4)其家屬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2)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其出現大面積腦梗死、腦出血或意識障礙;(2)其合并有血液系統疾病或全身感染性疾病;(3)其既往有多次急性腦梗死病史;(4)其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或患有惡性腫瘤。(5)其對使用的藥物有過敏史或體質為嚴重的過敏性體質。
這些患者入院后,均對其進行調整血壓和血糖、降低顱內壓、控制腦水腫、吸氧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鈣進行治療。阿托伐他汀鈣的用法是:口服,1片/次,1次/d。為研究組患者聯用阿托伐他汀鈣和低分子肝素進行治療。阿托伐他汀鈣的用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低分子肝素的用法是:皮下注射,4100 IU/次,1次/12h。對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
根據NIHSS的評分將本次研究對象的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標準[3]。具體的療效判定標準是:1)痊愈。治療后,患者NIHSS的評分減少≥91%。2)顯效。治療后,患者NIHSS的評分減少46%~90%。3)有效。治療后,患者NIHSS的評分減少18%~45%。4)無效。治療后,患者NIHSS的評分減少≤17%。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總例數×100%。
1)統計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治療1周后、治療2周后時其NIHSS的評分、梗死灶的體積。NIHSS包括意識水平、最佳凝視、視野、面癱、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共濟失調、感覺、語言、構音障礙、忽視癥11個項目,總分為45分。患者NIHSS的評分越低,說明其神經功能受損的程度越輕。使用德國Siemens公司生產的1.5T超導型MRI掃描儀和生物醫學成像軟件(Philips DICOM Viewer R2.5 Version1.0)計算兩組患者腦部梗死灶的體積。腦部梗死灶的體積(cm3)=長(cm)×寬(cm)×層間距(cm)÷2。2)在兩組患者入院次日的清晨、治療1周后的清晨、治療2周后的清晨,分別抽取其空腹靜脈血,對采集的血液標本進行離心處理。采用酶聯免疫夾心法檢測血清標本中細胞間黏附分子(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細胞粘附分子(sVCAM-1)的水平。3)統計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其胃腸道不適、頭痛、皮疹、頭暈、視覺模糊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使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88%。其中,治療效果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的患者分別有18例、19例、9例、3例。對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5.51%。其中,治療效果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的患者分別有12例、14例、11例、12例。研究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在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1周后、2周后,兩組患者NIHSS的評分均低于接受治療前(P<0.05),研究組患者NIHSS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NIHS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NIHSS評分的比較(分,±s)
注:*與同組患者治療前相比,P<0.05;a與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2周后對照組 49 15.39±3.26 12.03±3.77*a 8.46±2.09*a研究組 49 15.78±3.28 9.76±3.22* 5.19±1.73*t值 0.590 3.205 8.437 P值 0.556 0.002 0.001
在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腦部梗死灶的體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2周后,兩組患者腦部梗死灶的體積均小于接受治療前(P<0.05),研究組患者腦部梗死灶的體積均小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腦部梗死灶體積的比較(cm3,±s)

表2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腦部梗死灶體積的比較(cm3,±s)
注:*與同組患者治療前相比,P<0.05;a與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2周后對照組 49 9.37±2.61 7.47±2.08*a 5.11±1.64*a研究組 49 9.42±2.55 5.76±1.73* 3.18±1.35*t值 0.096 4.424 6.360 P值 0.927 0.001 0.001
在接受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sICAM-1及sVCAM-1的水平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2周后,兩組患者血清sICAM-1及sVCAM-1的水平均低于接受治療前(P<0.05),研究組患者血清sICAM-1及sVCAM-1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血清sICAM-1及sVCAM-1水平的比較(μg/L,±s)

表3 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后其血清sICAM-1及sVCAM-1水平的比較(μg/L,±s)
注:*與同組患者治療前相比,P<0.05;a與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相比,P<0.05。
血清sICAM-1血清sVCAM-1例數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2周后 治療前 治療1周后 治療2周后對照組 49 496.74±67.39 453.25±59.14*a 428.34±54.58*a 660.44±65.73 631.27±58.42*a 611.49±63.26*a研究組 49 494.28±66.47 426.74±57.59* 402.49±53.14* 658.76±67.59 604.11±64.56* 581.27±62.48*t值 0.182 2.248 2.378 0.125 2.184 2.329 P值 0.856 0.027 0.019 0.907 0.031 0.019
在接受治療期間,在對照組患者中,出現惡心、頭暈不良反應的患者各有2例,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8.16%。在研究組患者中,出現惡心、頭暈不良反應的患者分別有1例、2例,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6.12%。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的致死率、致殘率均較高。臨床上應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研究發現,腦動脈粥樣硬化是誘發急性腦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礎。當患者出現腦動脈粥樣硬化時,其腦動脈血管內皮細胞中sICAM-1、sVCAM-1等黏附分子的水平可明顯升高。這兩種黏附分子可作為評價腦血管疾病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后的可靠指標[4]。他汀類藥物和低分子肝素都是臨床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抗凝治療的常用藥。他汀類藥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抗炎、促進腦神經功能恢復、促進腦血管生成、改善腦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作用,現已被廣泛地應用于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研究發現,在急性腦梗死發病的48h內,為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鈣進行治療,可明顯改善其神經功能,降低其病情的復發率[5]。低分子肝素是一種抗凝血酶Ⅲ依賴性凝血酶抑制劑,是由多種氨基葡聚糖苷組成的混合物。該藥不僅具有普通肝素的抗凝作用,還具有提高纖溶活性、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及抗血栓的作用。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聯用阿托伐他汀鈣和低分子肝素治療急性腦梗死的效果較為理想,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