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林 ,徐新帥 ,連 清
(1.山東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煙臺市中醫醫院,山東 煙臺 264000)
肩周炎是一種以肩部疼痛、痛處固定及活動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退行性病變。肩周炎患者多為50歲左右的成年人,故肩周炎又被稱為“五十肩”。肩周炎患者的病情在發展至后期時會出現肩關節粘連、肩關節活動嚴重受限、肩周酸痛等表現,在夜間、天氣變化時或過度勞累時其病情會明顯加重。本次研究主要探討聯用針刺法和桂枝加葛根湯治療肩周炎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7年3月至201712月期間煙臺市中醫醫院收治的52例肩周炎患者。將這52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甲組和乙組。在甲組的26例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40~58 歲,平均年齡為(49.0±1.5)歲。在乙組的26例患者中,有男性9例,女性17例;其年齡為45~55歲,平均年齡為(50.0±0.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針刺治療,方法是:1)按照通經活絡、舒筋止痛的治療原則,選取患者肩周的局部穴位作為主穴,并配合循經法在其患肢遠端選取輔穴。主穴包括肩髃穴、肩髎穴、肩貞穴、阿是穴、陽陵泉穴、條口穴和承山穴。輔穴包括手陽明經穴(如三間穴)、手少陽經穴(如中渚穴)、手太陽經穴(如后溪穴)和手太陰經穴(如尺澤穴)。2)使用規格為0.30 mm×45 mm的一次性無菌毫針對患者進行針刺。采用平補平瀉進針后讓患者運動肩關節,以得氣為度,在得氣后留針 25~30min。每天針刺1 次,針刺5 次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休息兩天,共治療3個療程。在此基礎上,為乙組患者加用桂枝加葛根湯進行治療。桂枝加葛根湯的藥物組成和用法是:葛根12g、桂枝6g、白芍6g、生姜9g、大棗3枚、炙甘草 6g。將上述藥物用水煎煮2次后,濾出藥液,分早、晚2次服用,每天服1 劑。
1)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療效判定標準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治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⑴治愈:經過治療,患者肩關節的活動功能恢復正常,其肩部疼痛的癥狀消失。⑵有效:經過治療,患者肩關節的活動功能基本改善,其肩部疼痛的癥狀部分緩解。⑶無效:經過治療,患者肩關節的活動功能及肩部疼痛的癥狀均無改善[1]。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進行治療前后,通過讓患者完成肩關節內旋、肩關節外旋、摸背、摸耳 4 個動作對其肩關節的功能進行評價。具體的方法是:⑴讓患者仰臥,然后讓其做肩關節內旋和外旋的動作。⑵讓患者保持坐位,然后讓其用患側的手掌從腰部開始觸及背中線、并沿背中線盡量向上移動,以拇指所能觸及的最高高度與其第 7 頸椎( C7) 棘突之間的距離作為評價的結果。⑶讓患者用患側的手掌繞過頭頂并觸摸其對側的耳朵,在其完成動作的過程中必須保持頭部正直。上述動作均必須由患者自行完成,不可借助外力。每項動作的滿分為90分,總分為360分[2]。3)進行治療前后,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肩關節疼痛的程度進行評估。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n(%)]
經過治療,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肩關節功能的評分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進行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進行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乙組(n=26) 甲組(n=26)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肩關節外旋 25.8±3.0 40.5±4.7 20.6±3.8 37.2±4.5肩關節內旋 16.9±2.1 45.2±3.8 17.5±1.7 39.5±2.2摸背 24.6±3.2 63.2±5.3 27.6±3.5 50.4±3.2摸耳 35.2±1.8 71.2±6.1 34.1±1.8 61.9±5.1總評分 102.5±10.1 220.1±19.9 99.8±10.8 189±15
經過治療,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VAS 的評分更低,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甲組 26 8.4±2.3 3.0±1.5乙組 26 8.5±2.4 2.4±1.3
肩周炎是臨床上的多發病。中醫認為,肩周炎的發病原因與患者的肩部受到創傷、過度勞損或外感風寒、氣血不暢、外邪凝滯經脈關節等因素有關。年齡為50歲左右的人群是肩周炎的高發人群,這與其年老體弱、肝腎虧損、氣血不足等有關[3-4]。臨床上對肩周炎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主要有內服非甾體類藥物和激素類藥物、局部外用消炎鎮痛藥、物理療法和肩關節疏通手術等。用消炎鎮痛藥治療肩周炎患者,雖可快速地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此類藥物的副作用較大[5]。用物理療法治療肩周炎的效果并不理想。對肩周炎患者進行肩關節疏通手術,會對其造成較大的創傷[6]。桂枝加葛根湯是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方劑。《傷寒雜病論》中有“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的記載,“項背強幾幾”與現代醫學中肩周炎患者的臨床表現相吻合。桂枝加葛根湯具有解肌發汗、生津舒肌之功效,用其治療肩周炎可達到解肌舒筋的效果。桂枝加葛根湯證是外感風寒、太陽經氣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經脈失于濡養所致,故患者有“項背強幾幾”的癥狀。此方在減少桂枝湯中桂枝、白芍的用量后增加了葛根,主要取其解肌發表、生津舒筋之功效。此方中的葛根味甘辛涼,具有解肌舒柔筋脈的作用;桂枝具有辛溫通陽之功效,將其與甘草配伍可甘酸化陰,將其與葛根配伍可柔筋緩急止痛,并可抑制桂枝的辛散太過;將桂枝與芍藥配伍,具有柔筋、緩急止痛之功效;姜、棗均具有調和營衛、補益氣血之功效。中醫認為,針灸是治療軟組織病癥的有效方法[7]。梁興森等[8]的研究表明,對肩周炎患者進行針刺治療,可通過經絡、腧穴的傳導作用,起到通經脈、調氣血之功效。肩髃穴、肩髎穴、肩貞穴分別歸于手陽明經、手少陽經、手太陽經,針刺上述穴位可起到疏經通絡、活血止痛之功效。陽陵泉穴為筋會,針刺此穴可起到舒筋止痛之功效。針刺條口透承山穴可起到疏導太陽、陽明兩經氣血之功效。上述穴位均為臨床上的經驗效穴。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過治療,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其肩關節功能的評分更高,其VAS的評分更低。這說明,用針刺法聯合桂枝加葛根湯治療肩周炎的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減輕其疼痛的程度,促進其身體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