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雪霏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第三人民醫院傳染科,江蘇 揚州 225200)
乙肝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簡稱,是指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肝病。此病的傳播途徑有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和性接觸傳染等[1]。肝區疼痛、乏力、惡心、腹脹是乙肝患者常見的癥狀。在乙肝患者住院期間對其進行科學的護理干預,可提高其療效[2]。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乙肝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的效果。
選擇60例乙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第三人民醫院傳染科收治的患者。其中,排除存在溝通障礙、有腦血管疾病史及合并有肝硬化、肝癌或癲癇的患者。根據這60例患者住院床號的單雙數,將其分為對比組和研討組。在對比組患者中,有男18例(占60.00%),女12例(占40.00%);其年齡為25~82歲,平均年齡為(56.58±4.50)歲;其中,輕度、中度和重度乙肝患者分別有11例(占36.67%)、14例( 占 46.67%)和 5例( 占 16.67%)。在研討組患者中,有男17例(占56.67%),女13例(占43.33%);其年齡為27~81歲,平均年齡為(58.50±3.60)歲;其中,輕度、中度和重度乙肝患者分別有10例(占33.33%)、16例(占53.33%)和4例(占13.33%)。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
用抗病毒藥物、保肝藥物、改善微循環的藥物及增強免疫力的藥物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同時,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病情觀察、健康宣教、用藥指導等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研討組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方法是:1)進行個性化的心理護理。乙肝病毒具有傳染性,且乙肝患者的病程較長,因此其心理壓力較大,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針對這種情況,護士應熱情地與患者進行溝通,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其能夠對護士敞開心扉。通過與患者交流、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其心理狀態,明確導致其出現負面情緒的原因,進而給予其個性化的心理干預。例如,對于存在抑郁、悲觀情緒的患者,應對其進行安慰和鼓勵,給予其心理疏導和情感支持,并鼓勵其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2)進行個性化的環境護理。為患者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每天對病房進行消毒。在病房內擺放一些綠色植物(如吊蘭、綠蘿、文竹等),以增加病房內的生機,提高患者身心的舒適度。另外,盡量滿足患者對病房環境的合理需求。3)進行個性化的飲食指導。告知患者合理膳食可改善其營養狀況,促進其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若患者的病情較重,應指導其進食清淡且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保證每天攝入足夠的糖分、優質蛋白和維生素。若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應讓其進食營養豐富的半流質食物或普食,以改善其營養狀態。若患者合并有腹水,應讓其控制食鹽的攝入量。若患者出現肝性腦病的先兆,應限制其蛋白質的攝入量。4)進行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乙肝的發病原因、傳染途徑、治療方法及在住院期間和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對于出現肝區疼痛、乏力等癥狀的患者,應詳細向其講解這些癥狀出現的原因。告知患者在住院期間盡量臥床休息,以增加其肝臟的血流量,降低其機體的能量代謝率。待患者的肝功能明顯改善后,指導其進行適當的活動,以增加其免疫力。另外,囑患者在出院后不要從事重體力勞動,在進行體育鍛煉時以不感到疲勞為宜。
采用SDS(抑郁自評量表)與SAS(焦慮自評量表)[4]評估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患者的心態與其SDS評分、SAS評分呈負相關。采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滿分為60分)[3]評估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其生活質量評分呈正相關。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總滿意率=(滿意例數+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討組患者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均低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分,±s)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與SDS評分(分,±s)
注:*與對比組護理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研討組 30 61.50±5.68 40.55±3.50* 62.66±5.58 41.69±2.30*對比組 30 60.49±5.59 51.36±4.55 61.29±5.70 49.39±3.15
研討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分,±s)

表2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分,±s)
注:*與對比組護理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生活質量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研討組 30 35.56±1.50 54.55±2.50*對比組 30 34.52±2.62 42.56±2.85
在對比組患者中,對護理服務不滿意的患者有7例(占23.33%)、滿意的患者有8例(占26.67%)、非常滿意的患者有15例(占50.00%),其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76.67%(23/30)。在研討組患者中,對護理服務不滿意的患者有1例(占3.33%)、滿意的患者有6例(占20.00%)、非常滿意的患者有23例(占76.67%),其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96.67%(29/30)。研討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高于對比組患者,P<0.05。
乙肝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傳染性肝病。2006年全國乙型肝炎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表明,我國59歲以下人群乙肝病毒的攜帶率為7.18%[5]。此病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容易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抗病毒藥物、保肝藥物、改善微循環的藥物和增強免疫力的藥物治療乙肝[6]。個性化護理是指根據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治療方法及對護理的需求度等為其提供有針對性、個性化護理措施的護理方法。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乙肝患者進行個性化護理可顯著提高其生活質量和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改善其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