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轉平
從今年開始初中歷史使用新的部編教材,教材注重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主要是使學生通過歷史學習,形成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逐步樹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最終教育目標,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對歷史的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練出來的價值取向,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
在中國歷史的教學,最容易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意識滲透的部分。在近代中國列強侵略和人民的抗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都融入了對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學習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如何對學生滲透家國情懷意識呢?
一、在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意識的重要性
在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意識,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實現“中國夢”。在中國近代史的發展歷程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近代中國由于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后,面對列強的侵略清政府一再妥協投降,一次又一次的簽訂不平等條約,導致國土淪陷,主權喪失。在這危急時刻,腐敗懦弱的中國人終于挺起脊梁勇敢對抗外來的侵略,對“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進行了最有力的詮釋。在教材中通過家國情懷升華讓學生充分理解愛國主義情感,在實踐中付諸行動,更加深入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日常教學中要注重通過細微歷史事件滲透家國情懷意識,讓學生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傳統,是具有極大現實意義的。
二、對學生滲透家國情懷意識的方法
1、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
初中歷史課程具有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綜合性的特征。在歷史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中國近代史以中華民族對外反抗帝國主義侵略,“五四運動所表現出來的概括為五四精神,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宣傳民主科學的進步精神,追尋時代潮流、把握時代命運的偉大精神。今天的愛國主義新內涵是什么呢?學生聯系回顧影響較大的愛國主義思潮和行為,中國的改革開放、香港、澳門的回歸、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上海APEC會議的召開、G20峰會的召開、中共十九大的勝利召開,實際上我們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當代愛國主義新增添的精神內涵,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全球化不可逆轉的浪潮中,表現出一種強烈維護國家利益的愿望。這愿望又以中國的快速發展與日益強大為依托,力求實現我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想,贏得我們在世界上真正的平等地位,以此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
2、挖掘并善于利用歷史教材中的家國情懷的素材,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意識的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涉及到家國情懷的素材有:唐朝與各少數民族的友好交往、元朝的民族融合、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新中國成立后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些素材使學生認識到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共同推動了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北京奧運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社會和諧、中國夢等突出了歷史教育的時代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治國理政的最新理論和實踐,加強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滲透,增強學生對祖國日益強大的自豪感。使學生通過歷史的學習,樹立“四個自信”(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形成“五個認同”(國家、民族、文化、社會主義道路、黨的領導)。
3、依托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意識的培養。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它有著特定的內涵和占主導地位的基本精神,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攏著一個民族自我認同的凝聚力。教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內容加以敘述,主要體現在中國古代史部分如: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春望》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所表達的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構成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傳統。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此為契入點,引導學生欣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從中感受其所蘊含的家國情懷意識,讓學生從中汲取營養,健康成長。同時學生認識即使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僅僅是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社會環境,也要從浩瀚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理解家國情懷的寓意,了解家國情懷的實質;還要從自身做起,從當下起步,為國之富強,家之和諧做出更多實實在在的付出與努力!
4、借助課本中的革命傳統事例對學生裝進行家國情懷意識的培養。在十四年的抗日戰爭中,在抗擊日寇侵略的戰場上,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在家書中寫道:“我犧牲了我的一切幸福,為我的事業奮斗。請相信這一道路是光明的,偉大的。”中華民族正是有無數個左權這樣矢志不渝、抗戰到底的優秀兒女,才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革命英烈的一封封抗戰家書,不僅是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永遠見證,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從歷史到現實,可以多角度選取革命傳統教育文章。將革命傳統教育與特色教育結合起來,將革命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可以舉辦研學旅行參觀革命遺址,在與社會的接觸中讓學生感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魅力。
家國情懷意識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的不斷努力,既要注重個體的實際發展,又要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念及方式武裝自己的頭腦。只有這樣,“家國情懷”才能真正走入學生心中,才能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