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彤?
摘 要:隨著當今全球化的迅猛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傳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合理應用VR虛擬現實技術等多種傳播途徑進行傳統文化的記錄與展現,將有助于實現影像傳播與傳統文化保護兩者的共贏。本文通過研究VR技術對中國傳統文化影像傳播的影響,將新技術與一帶一路戰略結合,倡導利用VR新技術,促進“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像傳播。
關鍵詞:“一帶一路”;中國傳統文化;影像傳播;VR虛擬現實
中圖分類號:J9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021-02
一、中國傳統文化影像傳播現狀
傳統文化的傳播途徑也有著千萬種形式與選擇,而影像傳播憑借其自身特性正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先鋒力量”。“影像傳播文化是從文字時代向電子傳播再到網絡時代的轉換過程中起著巨大作用的文明載體,能夠在跨文化傳播中承載豐富的信息,并且能夠在跨越國界的傳播中影響大眾的自覺意識和消費。”[1]在建設“一帶一路”和建構國家形象的背景下,影像傳播與傳統文化正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融合,從而實現二者的共贏。近年來,《舌尖上的中國》、《我在故宮文物》等紀錄片的熱播,也是通過影像喚起國人文化自覺的典范。中國影像從起步、輝煌、衰落到重新奮起,經歷了自身和外來文化的建構、交融、演變,追逐商業屬性的同時卻離民族性越來越遠。觀眾和媒體的批判和呼聲推動中國影像必須迫切改變病態的現狀,才能逐漸找回影像的文化自覺和民族特性。因此在新媒體時代充分挖掘影像的更多可能性,將新技術,諸如3D動畫技術、VR虛擬現實技術運用于影像傳播中,對于構建新媒體良性傳播異常重要。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VR特性與中國傳統文化影像傳播
VR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門技術基礎上的交叉學科,即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是一種仿真技術,通過計算機與傳感技術、媒體技術相結合,創造出具有真實感官的虛擬情景。[2]通俗來說,VR 虛擬現實技術憑借其全景式、沉浸式的特性,使傳統影像在視角延伸、時空構建以及互動方式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并將觀眾從大銀幕拉向頭戴式設備。VR模擬逼真的三維虛擬影像,在視、聽、觸覺上創造“全視點”和“浸入式”體驗感,并與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實現對接融合。
1.全視點。VR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上有著先天的審美認同優勢,通過“全視點”的時空聯想性傾向創造敘事和情感時空,注重創作者和欣賞者在情感上的對話。全視點在VR虛擬現實中的運用,使觀眾的視角可以自由調整,自主接收信息。很多文化節目和論壇正在努力構建文化與VR融合創作的平臺,諸如京劇、繪畫等傳統文化形式,通過探討他們與VR技術結合的更多可能性,完成創新。借助在虛擬世界呈現中國千百年文化精髓的方式,驚艷全面地將VR全視點特性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糅合。
2.沉浸感。當下傳播傳統文化的影像形式多數是通過觀眾觀看影像創造一個想象的心理空間,從而產生作用和意義,帶有“想象虛擬”的審美特征。而VR技術帶來的審美特征則是一種完全沉浸式的。如同電影院通過二維創造三維空間,帶給觀眾沉浸感一樣,VR也需要通過創造特定形式的“虛擬空間”來完成觀眾的沉浸式體驗。這種空間的營造一方面有利于觀眾分配更多的注意力給觀賞對象,另一方面也利于聲畫對真實模擬效果的呈現,創造絕佳的用戶體驗。
3.廣視角。視角增廣后所形成的空間概念在影像表達中一直都是我們追求的,但在 VR 以前,視角空間概念只能通過各種影像語言無限地模擬和接近,而 VR 所帶來的是從影像上建立的空間為真實的物理空間,是可以觸碰的,這也是視角增廣的物質保障。視角的增廣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屏幕的邊界。
VR 技術可以實現全景體驗以及視角隨意變幻,所以能夠給人360°體驗感。VR的廣視角特性極其適合博大浩瀚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影像傳播過程中的全面呈現,如通過VR技術虛擬還原絲綢之路圖景,可以讓受眾群體接收到豐富的資源和全面的信息。
VR(虛擬現實)憑借其特性正受到業內廣泛關注。當下國家戰略中的“一帶一路”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延續,但比其有著更豐富的內涵和意義。因此想要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完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像傳播,就需要在挖掘歷史淵源的同時打破原有的展示模式與思維。依托“一帶一路”戰略來進行VR影像傳播對于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性的回歸有充分的優勢。
三、新媒體時代VR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當代進路
新媒體時代 VR 技術如何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拓展是“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重要課題。2016年9 月 6 日,VR 和中國傳統文化從業者共同探討 VR 與自身行業的結合方式,依靠VR技術助力自身文化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VR 的沖擊波劇烈地影響著中國的各行各業尤其是傳統文化領域。例如VR與電影結合創造了全新的視點和場面調度;VR與演唱會直播融合,讓不能親臨現場的歌迷們獲得接近甚至超越臨場的體驗;VR與絲綢之路結合,視線絲綢之路的新型文化傳播等。因此,在VR逐步深入到各個領域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VR虛擬現實技術”正成為文化傳播領域共同關注的問題。
1.VR影像的文化宣傳功能。在注重包裝的時代,文化宣傳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過去即便國家在政策上對文化“走出去”大力扶持,在經費上大力投入,但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和整體布局,加之意識的落后,文化傳播老生常談,難出新意,也使得宣傳效果不理想。而在“一帶一路”戰略環境下,打破宣傳片和報刊等傳統媒體宣傳方式,使用VR等影像新技術與傳統文化融合,不斷擴展傳播空間,促進文化宣傳。
例如從宣傳產品的廣告層面,奧利奧就曾運用VR 360 度全景體驗式廣告,讓你體驗新品制作過程。如果把這種宣傳方式從商業轉向文化宣傳,通過新奇又流行的場景化體驗技術為中國傳統文化做推廣,必定能夠找回傳統媒體宣傳下遺失的觀眾群。
2.VR技術的遺產保護功能。文化遺產和文化遺產保護對于國家而言極為重要,然而在現代化進程加速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面臨著諸如文物受損、資源過度開發等挑戰。而VR作為一門虛擬現實技術,其虛擬性創造逼真感的特性適合廣泛運用于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產業,這對于VR進入中國傳統文化領域更是一個實用性的拓展。
例如通過VR技術展示“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遺產、北京明清文化的虛擬展示、重要文物的數字化修復、數字博物館技術、古代名人的面貌復原等等。這種遺產保護新形勢的挖掘使得損毀文物的虛擬修復工程取得重大成果,文物的展示頻率獲得提升,能夠切實通過新技術提升文化遺產保護。
四、結 語
就世界文化傳播的歷史經驗而言,以視覺這一通用語言完成敘事的影像必然是傳播文化的最有效手段。諸如印度電影輸送本土歌舞文化,好萊塢電影傳播個人英雄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美國精神”,中國“第五代”電影人用視覺沖擊反叛表達“新民俗文化”等。因此“一帶一路”政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借影像傳播有歷史經驗的立論依據。
新媒體時代,以VR虛擬現實為代表的影像傳播正憑借其鮮明特性、美學特征等方面打造曾經流失的傳統文化并賦予其全新的內涵。當然,從國際國內已經制作完成的一些VR傳播傳統文化的影像作品來看,還很難形成鮮明的特色。因此,試圖推動以VR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影像傳播,讓“科技+文化”傳播模式走上發展快車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王天舒.跨文化影像傳播:中美電影跨文化的比較分析[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2] 盧博.VR虛擬現實:商業模式+行業應用+案例分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