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琪?
摘 要:在智能化的進程中,網絡新聞的社交分發和機器/智能分發劇烈沖擊了傳統的新聞分發模式。本文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為視角,認為互聯網分發平臺在網絡新聞分發中更具顯著性,并且處于強制通道點,而傳統媒體則處于借互聯網平臺分發、被動融入的地位,游離在智能化進程的邊緣。這種分發網絡可能帶來傳統媒體的生存壓力和用戶的信息繭房,而要規避負面效應,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分發平臺應緊密合作,并承擔社會責任。
關鍵詞:智能化;新聞分發;行動者網絡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027-02
在信息社會,信息過載成為了媒體和用戶都必須適應的日常。面對信息過載的老問題,包含了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社會化媒體、VR/AR等技術的智能化發展趨勢似乎有能力通過自動化、精準化的內容分發給媒體和用戶提供新的解決辦法。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將新的網絡新聞分發方式分為社交分發和機器/算法分發[1]。這兩種新的分發模式與智能化緊密相連。傳統媒體在網絡新聞分發中的地位劇烈下滑,而包含了社會化媒體、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智媒在網絡新聞分發中扮演了更為有力的角色。本文將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為視角,分析智能化背景下網絡新聞分發網絡中行動者之間的關系,并探討智能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及解決建議。
一、智能化與網絡新聞分發
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實現其價值匹配與功能整合的高度智能化不僅型塑了整個傳媒業的業態面貌,也在微觀上重塑了傳媒產業業務鏈[2]。網絡新聞分發則是業務鏈中的一個環節。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將新的分發方式分為社交分發和機器/算法分發。在智能化的進程中,新的網絡分發方式已經對傳統媒體造成劇烈沖擊。
社交分發方面,《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社交平臺成為新聞傳播及素材收集的重要途徑。”[3]2016年10月騰訊網企鵝智酷團隊的調查數據顯示,社交平臺對新聞獲取非常重要的用戶比例為24.0%,認為比較重要的為33.3%,兩者之和為57.3%,與2015年相比,用戶對社交平臺作為新聞渠道的認同度提高了10個百分點以上。這預示著社交化新聞傳播正在主流化[4]。另一方面,基于算法的機器/智能分發的浪潮越推越高。今日頭條、騰訊天天快報、百度百家號、UC頭條爭奪市場,傳統門戶網站如網易新聞、搜狐新聞、新浪新聞也紛紛向算法靠攏。2016年8月,第三方檢測機構易觀發布了一個被認為宣告了算法時代到來的數據:2016年,在資訊信息分發市場上,算法推送的內容將超過50% [5]。
可見,社交分發和機器/智能分發使得一些具備技術能力和數據資源、連通廣大用戶的大型互聯網公司掌握了強大的分發權力。騰訊、微博等社會化媒體平臺以及今日頭條等信息聚合平臺登上了網絡新聞分發的主舞臺。
二、智能化背景下的網絡新聞分發行動者網絡
行動者網絡理論發源于對科學實踐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有拉圖爾、卡龍、勞等學者。行動者(actor)、轉譯(translation)和網絡(network)為行動者網絡理論的三個關鍵概念。行動者網絡理論將特定狀態下的異質元素重新連接起來,這種異質元素即是行動者[6]。與一般的社會學所談論的“行動者”不同,行動者網絡理論所談論的行動者包括人類,也包括非人類。“轉譯”指行動者網絡形成的動態過程。拉圖爾提出行動者的識別標準為是否在他人的行動中引起了變化。據此,生產新聞產品的傳統媒體、進行社交分發和機器/智能分發的互聯網分發平臺、用戶是不可忽視的關鍵行動者。而智能化所囊括的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VR/AR技術等,也是網絡中非常重要的非人類行動者。
1.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分發平臺的分發能力對比。拉圖爾《科學在行動》一書提出了兩個用于分析行動者在網絡中力量或顯著性的概念:社會網圖(sociogram)和技術網圖(technogram)[7]。社會網圖描述指行動者的社會位置以及社會關系與互動,而技術網圖描述行動者的技術結構和能力[8]。可以發現,傳統媒體因為具有“地位賦予”功能以及議程設置的能力,保持長久的新聞專業主義傳統而享有強力的社會網圖,其社會地位在用戶群體中得到廣泛承認。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的技術是薄弱的,雖然他們試圖融入智能化的進程,但并沒有互聯網企業所擁有的技術和數據資源,由此在智能化的進程中只能居于借互聯網平臺分發、被動融入的地位。然而,微信、微博作為國內被普遍使用的社會化媒體,今日頭條的裝機量僅次于騰訊系[9],與海量用戶相聯,由此互聯網分發平臺同樣具備強大的社會網圖。在技術上,這些互聯網分發平臺自主推動算法的改進,沉淀了大量的用戶數據,智能化所囊括的幾項技術實質上都為互聯網公司掌握和運用,因此互聯網分發平臺具備了強力的技術網圖。
強制通道點概念由卡龍提出,是指關鍵行動者使自身處于不可或缺的位置,并使其他行動者的利益必須通過自身來實現的過程[10]。傳統媒體如果想要自己生產的新聞產品到達更廣泛的用戶,就必須通過互聯網分發平臺進行分發,以捕獲更多的注意力、提高其流量;用戶如果想要獲得與自身需求與興趣緊密相關的網絡新聞以降低信息過載,通過互聯網分發平臺獲取網絡新聞也是不得不做的選擇。足夠多的行動者必須通過互聯網分發平臺才能實現其利益,互聯網分發平臺在網絡中的地位已經變得十分強勢。
2.傳統媒體的分發矩陣。傳統媒體為了擺脫分發的被動地位、捕獲更多的用戶注意力,建立了網絡新聞的分發矩陣,除自有的網站、APP渠道,還遍布各大互聯網分發平臺。通過如此分散的分發矩陣可以看出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分發平臺的既對立又合作的矛盾關系:互聯網分發平臺把持網絡新聞分發的入口,剝離傳統媒體與用戶的關系;傳統媒體的分發權力被劫持,然而又與互聯網分發平臺建立合作關系,同時尋求更廣泛的行動者聯盟。建立分發矩陣的初衷可能在于通過全面的渠道布局吸引更多用戶,但是傳統媒體所尋求的更廣泛的聯盟并未與智能化的技術直接相連,而是與各個互聯網分發平臺聯系,依然游離在智能化進程的邊緣。
三、智能化背景下的網絡新聞分發負面效應
1.傳統媒體的生存壓力。在如今的網絡新聞分發行動者網絡中,傳統媒體的分發權力被多家社會化媒體平臺和信息聚合平臺分散。用戶注意力的入口已經被互聯網分發平臺控制,這就會導致傳統媒體廣告收入的下降。同時,國外已經有報告揭示了新聞品牌在社交媒體和聚合平臺上出現時,所獲得的用戶注意力已經處于較低水平[11],這意味著傳統媒體要打造自己的新聞品牌的愈加不易。這種生存壓力不僅體現在廣告收入下降,更體現在傳統媒體功能的衰弱。從前的把關人能夠利用內置了文本間性的眾多新聞信息進行公共議程的設置和意義的建構。而如今,網絡新聞的分發以社交關系或算法為主,傳統媒體與用戶的關系被處于強制通道點位置的互聯網分發平臺切割,也就難以系統地設置議程。
2.用戶的信息繭房。智能化背景下的網絡新聞分發具備高度的精準性。網絡新聞的社交分發通過社交關系層層過濾,用戶接收的是與自己同一圈層的人所感興趣和需要的新聞;機器/智能分發通過算法達到網絡新聞與用戶模型的匹配,分發后的用戶行為數據進一步修正用戶模型。兩種分發都具有高度的個性化。因此,用戶可能會不斷接收到同類的內容或者收到與自身興趣接近的用戶閱讀過的內容,從而造成內容推薦的頑固循環,也就導致了桑斯坦所說的非全方位的、跟著興趣走的信息繭房。這種個性化最終可能使用戶在無意識中錯過重要的公共性信息和具有挑戰性的觀點,限定用戶環境認知的廣度和深度。從數字鴻溝的角度來看,用戶雖然已經接入了互聯網,然而基于自身興趣的“點擊—算法推薦—點擊”的頑固循環可能會擴大信息與知識獲取和利用能力層面的數字鴻溝,拉大信息富有者與平窮者之間的差距[12]。
四、緊密合作,呼喚責任
對于智能化技術發展帶來的新聞分發的變革,常見一些憂慮,如認為算法挑戰了傳統新聞業的“公共性”[8],《人民日報》幾度發文公開批評今日頭條。現有的網絡新聞分發確實帶來了傳統媒體的生存壓力、用戶的信息繭房、低質信息泛濫等負面效應,但傳統媒體脫離社交分發和算法分發卻是一個不經濟和無視用戶習慣的選擇。若與把控流量入口、精準分發的互聯網分發平臺開展緊密的合作,傳統媒體也能觸達更大的用戶群體,從而實現大范圍的議程設置。
《人民日報》對今日頭條多次公開批評,廣電總局責令今日頭條永久關停內涵段子,今日頭條對頻道作整頓和調整,并將傳統媒體的新聞優先推送、大量加入人工審核,一系列政府、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分發平臺間的互動已經帶來了網絡新聞分發朝向公共性的調整,顯示出互聯網分發平臺開始承擔社會責任。要規避社交分發和算法分發潛藏的負面效應,政府應持續對互聯網分發平臺進行管控,傳統媒體應充分利用平臺流量和技術優勢傳播優質內容,平臺也應承擔社會責任和專業主義,這樣才能保證智能化技術同時為用戶帶來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 么詠儀,楊建楠.機器怎樣“讀懂”用戶——專訪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徐一龍[J].新聞與寫作,2016(12):59-62.
[2] 喻國明,蘭美娜,李瑋.智能化:未來傳播模式創新的核心邏輯——兼論“人工智能+媒體”的基本運作范式[J].新聞與寫作, 2017(3):41-45.
[3]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7.
[4] 彭蘭.智媒化:未來媒體浪潮——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2016)[J].國際新聞界,2016(11):6-24.
[5] 搜狐財經.算法時代到來,工程師能取代人工編輯嗎?[EB/OL]. http://business.sohu.com/20160817/n464587998.shtml?t=1490196005802,2017-06-06.
[6] 姜紅,魯曼.重塑“媒介”:行動者網絡中的新聞“算法”[J].新聞記者,2017(4):26-32.
[7] 拉圖爾.科學在行動[M].東方出版社,2005.
[8] Hemmingway,E.L.(2017).Actor-Network Theory and Media Studies:Performing the Story of Local Television. In M. Sp?hrer,&B.Ochsner; (Eds.),Applying the Actor-Network Theory in Media Studies (pp.96-113). Hershey, PA: IGI Global. doi:10.4018/978-1- 5225-0616-4.ch007
[9] 中關村在線.今日頭條用百度的“招數”逼近了百度,但天花板已現[EB/OL].http://news.zol.com.cn/626/6266904.html,2017-06-09.
[10] Callon M. Some elements of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of the scallops and the fishermen of St Brieuc Bay[J]. Sociological Review, 1984, 32(Supplement S1):196-233.
[11] 郭雅楠.新聞消費社交化移動化:看什么,怎么看,相信誰?——牛津路透新聞研究院《2016年數字新聞研究報告》[J].新聞記者,2016(7):32-42.
[12] 賴茂生.信息化與數字鴻溝[J].現代信息技術,2000(1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