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青?
摘 要:近年來,安全突發事件頻發,相關的新聞報道輿情也十分活躍,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日益深刻。一旦發生安全突發事件,其事故原因、救援情況以及政府對相關人員的問責情況往往成為輿論的發酵點,而此類事件的新聞報道社會關注度高,專業性、動態性強,在新媒體蓬勃而起的大環境下,如何加強安全突發事件的輿情引導及應對,傳遞社會正能量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安全突發事件;輿情引導;新聞發布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051-02
一、新聞輿論發酵點
事故發生后,事故原因、救援情況、追責問責這三個方面是社會主要關注點,也是安全突發事件易引爆輿論的主要發酵點。
1.事故原因。一般而言,事故發生后輿論的第一反應就是,事故原因是天災還是人禍?天災不可控,屬“不可抗力”,輿論質疑會相對減少,政府救援正能量則成為“主角”,如汶川地震,長江沉船事故等;但如果是人禍,則屬“人為因素”,主觀可控,故“不能原諒”,像天津爆炸事件、深圳滑坡事件等,事后追責的聲討就此起彼伏。同樣是山體滑坡,事故原因不同,輿論反應也是大相徑庭。2015年11月13日麗水市蓮都區雅溪鎮里東村發生山體滑坡,造成38人死亡、1人受傷。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的事故調查組認定,該事故為地址災害事故,隨即救援就成為輿論關注點。2015年12月20日深圳市光明新區一淤泥渣土受納場的人工堆土發生滑坡事故。事發突然,事故現場還沒有進行深入的調查,許多媒體就從表面現象入手,紛紛報道是“山體滑坡”。后國土資源部發布官方微博,通報事故原因,認定人為原因導致垮塌。社會關注點開始從“山體滑坡”說的質疑轉向對渣土來源的討論,以及事后追責問題。
2.救援情況。在安全突發事件中,政府部門的救援情況往往就會成為輿論的關注點。目前,各地政府在救援行動上的努力有目共睹,新聞發布與宣傳機制正不斷完善。但實際操作中,政府救援卻常常會成為次生輿情的多發地。失利表現在:其一,救援存在判斷力和技術性差錯,導致救援行動不力,如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天津港爆炸事故等;其二,災難事故報道被本地弱化引發質疑,存在故意弱化輿論嫌疑。其三,救援過程的報道重點有失偏頗,過多強調領導救援情況,而事件本身救援進展情況報道少。可以說,災情信息的發布已經被視作政府救災能力的評價指標,其發布的數量質量、時效平臺等都成為輿論評價政府態度的重要參考。
3.問責程度。重大事故發生后,除了事故的原因,外界普遍還關注事后追責問題,即便是在事實不清的情況下,人們都傾向于希望有人能站出來承擔責任,相應的責任處理自然成為輿情的關注點。如2017年12月13日,北京朝陽區十八里店鄉白墻子村一村民自建房發生火災,致5死8傷。事故發生后,有關部門迅速啟動問責程序,力度也是不同凡響,媒體對問責的報道可以說是“轟炸型”,新京報《北京自建房火災事故問責啟動,安監科科長被立案》、鳳凰資訊《北京朝陽火災事故調查通報:副鄉長等7人被問責》……漫天的報道都體現了媒體及社會對事故問責的關注。事實上,政府問責的“程度”也是輿論解讀政府對待事故反省決心的一個重要參考。當然,這種輿情表現的背后還是公眾對政府執法能力和監督落實的期待。
二、輿情特點
要做好安全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工作,就需要對此類事件的輿情特點有全面把握,即而才能提出解決方案。總的來說,安全突發事件的輿情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社會關注度高。安全突發事件,是當下最受群眾關注的社會風險之一,加之其具體發展情況的不確定性會大大降低公眾的安全感,從而引發社會高度關注。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事故發生后,相關信息第一時間在各大新媒體平臺中迅速傳播,社會關注度驟然提高。會不會引發二次爆炸,污染的程度有多大,爆炸后遺留的化學品是否會威脅周邊居民的身體健康。各種各樣的擔心和疑問,顯然已經打破了一般性安全生產事故中公眾的“旁觀者”心態,許多人都將自己也視為事故災害的直接關聯者[1]。因此,社會關注度高這一特點,是輿情引導工作需要特別重視的。
2.專業性強。安全突發事件往往涉及到很多專業領域,比如存在的安全隱患,專業的應急方式等,公眾對事故原因存在困惑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對專業問題的不解和陌生。2015年6月1日發生的湖北監利“東方之星”號沉船事件就面臨這一問題。442人的死亡,調查報告公布之時,輿論便炸開了鍋。事件調查組認為,“東方之星”號客輪航行至長江大馬洲水道時,突遇下擊暴流襲擊,雖然采取了相應的穩船抗風措施,但強風暴雨持續下,系數最大風壓傾側力矩達到該客輪極限抗風能力的2倍以上,船舶傾斜進水并在一分鐘之內傾覆。普通受眾聽了這些解釋大多仍是一知半解,交通運輸部等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協調領導和權威專家,對沉船原因、打撈采取措施等專業問題進行解讀,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公眾對事件的質疑,扼殺了謠言的源頭[2]。
3.動態性強。重大突發事件往往情況復雜,事件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許多不確定性。如果真相不能及時公布于眾,謠言就會漫天飛,甚至會影響事件的發展趨勢。“8·12”天津港特大火災爆炸事故發生后,央視新聞在凌晨00:41首發簡短新聞。之后的24小時內,央視新聞在微博平臺上連續發稿58篇,報道事態的最新進展情況。緊接著的10天內,央視新聞微博以211篇的密集報道對事故進行了全方位的呈現。解釋事故原因、普及安全常識,跟進事故救援情況,從而把公眾的關注點引導至事實層面,穩定了輿情。
三、輿情的引導及應對
從輿論發酵點到輿情特點,本文一直嘗試挖掘安全突發事件的本質特征,探索其存在的規律,盡快完善安全突發事件輿情的引導應對機制。
1.健全新聞發布制度。安全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我們一直在強調要快,這其中強調的是不要失語,要搶占先機,爭取主動。過去,總習慣“只處理,不報道”或“先處理,后報道”,如今已完全不可取了,及時主動發布信息、引導輿論,才是正確的做法[3]。但“快”的同時也強調不能妄語。如何把握這一尺度?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新聞發布制度。健全新聞發布制度是做好輿論引導的重要手段,媒體有責任有義務及時發布新聞信息,而相關職能部門面對突發性新聞時,同樣應該以按照“快報事實、慎報原因”的原則,“忠實說、迅速說、首先說”,及時發布正確的新聞信息。也就是說,對于突發性新聞事件的報道,需要相關部門、媒介的支持和協助[4]。上海踩踏事件中,上海市政府一開始即由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為統領,作為對外信息發布的主窗口,協同相關部門信息,成為社會、媒體、網民等獲取權威信息的唯一窗口,有效滿足了公眾對此事強烈的信息需求。反觀天津港爆炸事故,天津政府對事件信息通報的最大問題在于新聞發布會準備不足的情況下還過度依賴新聞發布會,發布渠道過于單一、時效滯后、統籌不足。
2.掌握好發布時機,主動引導輿論。自媒體時代,大眾就自己所見所聞披露信息、發表意見,還可以通過轉發、評論、點贊等方式為已經形成的輿論“添柴加薪”[5]。比如2010年江西宜黃拆遷事件、2011年甬溫線“7.23”動車事故等等,首發信息的都是自媒體。自媒體影響力的逐步擴大,要求安全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不僅要在內容和報道形式上遵守已有的制度,而且要掌握發布的時機,主動引導輿論向正面方向發展。對安全突發事件而言,新聞發布的時效性非常關鍵,但此類事件往往原因復雜,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調查,報道時機的抉擇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在安全突發事件中,報道的準確性和時宜性應該優于時效性。成熟的新聞從業者,往往能在把握時效性的同時做好對輿論引導效果的預判。
3.及時關注輿情動向。在新聞信息采集、整理、準備報道的同時,做好輿情的收集研判,發現并有效預警是做好突發事件輿論引導的重要環節。一方面要利用科學技術,完善大數據平臺,加強對信息的過濾與判斷能力,準確把握輿情方向,及時做好相應風險評估。另一方面要加強輿情監測隊伍的建設。發掘和吸收一批對輿情較為敏感,能熟練應用互聯網的人才隊伍,深入不同的新媒體平臺,認真研究采集與提取技巧、追蹤技巧、傾向性分析等,比如可以對微信朋友圈、微博熱搜等平臺網友的反應做出一個科學準確的判斷,在輿論還未形成之前就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有效防范負面輿論的擴大。
4.善于運用新興媒體。在新媒體時代,新聞消息傳播的渠道顛覆了傳統媒體的想象,微博微信、短視頻、各類APP、手機客戶端等,都是安全突發性事件報道的重要渠道[6]。新媒體時代,受眾有了自己的“麥克風”。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開通評論區,人們可以自由發表言論,表達自己對該事件的看法,甚至成為“意見領袖”,引導輿論態勢。對于媒體而言,通過新聞評論區的大數據統計,也可以進一步了解群眾的口味和偏好,從而為受眾提供更有吸引力的新聞,增強自身的影響力。另外,傳統媒體還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設立點贊和投票環節,來了解公眾普遍采取的價值觀,也讓受眾對事件有更強的參與感,從而疏散社情民意,起到“減壓閥”作用。因此,要加大與新興媒體的合作力度,爭取讓全民在切身參與中意識到事故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從而在日后做好防范工作。
參考文獻:
[1] 鄭保衛,葉俊.論復雜性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策略——基于天津爆炸事故輿論引導的反思[J].新聞愛好者,2016(2):24-28.
[2] 楊占科.輿情應對要明辨是非旗幟鮮明[J].勞動保護,2018(3).
[3] 侯迎忠.新媒體時代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創新與路徑選擇.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4).
[4] 馮歆焯.自媒體時代的消防突發新聞輿情引導及應對[J].中國傳媒科技,2017(8):79-80.
[5] 丁柏銓.論自媒體時代的新聞輿論引導藝術[J].新聞愛好者,2016(7):10-15.
[6] 龐繼光.自媒體時代公共突發事件大眾媒體議程設置初探[J].新聞研究導刊,2017(1):1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