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李競 馬京津 李晉
摘 要 氣象科普是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有利于擴大科普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提升氣象科普的效果。近年來,北京市氣象部門充分利用學校、場館、社區、企事業單位以及媒體等各類社會團體的宣傳教育資源,不斷創新形式和內容,扎實開展氣象科普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與此同時,在實踐過程中也發現工作思路、形式內容、具體措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為了總結優勢和不足,進一步做好氣象科普工作,近期,我們以加強與社會資源合作,深入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為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關鍵詞 社會資源;氣象;科普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8-0007-03
1 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北京氣象部門高度重視氣象科普工作,精心做好氣象科普知識的選題、內容和宣傳形式的安排,積極聯系協調社會資源聯合開展氣象科普。目前,全市已建成了14個氣象科普基地,年接待參觀近萬人次。但其中主要以學校和社會團體預約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做法。
1.1 持續推進氣象科普“四進”,鞏固氣象科普的影響力
采取定期印制宣傳冊,統一配置書籍、雜志,在特定宣傳欄張貼氣象科普知識掛圖,懸掛氣象科普知識展板等方式,持續推進氣象科普進農村、進學校、進企事業、進社區,不斷鞏固氣象科普知識在上述地區的影響力。近3年來,北京市氣象部門共布置展板、宣傳欄230面,印制3 500份宣傳掛圖、20 000份宣傳冊,向學校、社會贈送氣象科普書籍、雜志800本。
1.2 與場館、教學機構等合辦氣象科學興趣班,提高氣象科普的吸引力
充分發揮科技場館及教學機構對特定人群的吸引效應,積極聯系溝通,把氣象科普知識加以包裝送到博物館、科技館等場館,與場館合作開辦氣象知識興趣培訓班。組織學習對象通過親身體驗、導師講解、多媒體展示等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努力以形式多樣的科普知識吸引學習對象的興趣。今年,北京市氣象探測中心(觀象臺)先后與桔瓣網、游學圈、 “你好,自然”等場館和教育機構進行了合作,大興區局與大興航天科普基地、海淀區局與海淀公共安全館、門頭溝區局與人民防空防災展館、石景山區局與石景山白樺林公益發展中心等紛紛進行了有益探索。
1.3 利用媒體資源開展科普宣傳,提高氣象科普傳播力
充分利用各大主流媒體網站、報紙等宣傳資源,結合各個時期氣象特點,以為人民群眾解疑釋惑、普及氣象知識為目標,積極組織稿件進行發表,引導人民群眾主動了解與個人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氣象科學,切實推進氣象科普的傳播力。比如針對各個時期的天氣特點,北京市氣象局分別組織稿件在人民網發表《氣象科普:近期京城緣何雷雨頻發》、在科技網發表《何為“零星小雪”?北京市氣象局這解釋神了》等多篇文章,利用騰訊網等載體,發表《北京這次的暴雨怎么來的,聽氣象專家來科普》、《奔跑吧,觀測員》等多部視頻科普短片;創建微博“氣象北京”、微信公眾號“北京市觀象臺”,不定期對外發布氣象科普知識,其中“暴雨中的值守”“我們是誰,氣象人”等文章引起了行業內外的熱烈討論;與鳳凰網合作針對高空探測放球進行直播互動,參與人數達14萬余人。
1.4 選派人員參加科普培訓,提高講解專業技能
為進一步加強氣象科普知識宣傳的力度,提高氣象科普人員的整體素質,積極組織人員參與由中國氣象局、北京市科委等組織的科普講解技能培訓及相關科普講解比賽,并獲得全國氣象講解員大賽三等獎,北京市優秀科普使者稱號。
2 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取得的初步效果
經過近年來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2.1 豐富了社會大眾的氣象知識
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豐富了社會大眾的氣象科學知識,對于日常生活中的雨、雪、風、霧等級劃分、霾形成的氣候條件等氣象常識有所掌握,提高了社會大眾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能力,為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作出了積極貢獻。
2.2 提高了全民科學防災減災意識
通過組織社會資源開展宣傳教育、演習演練,人民群眾的科學防災減災意識得到切實強化,對于極端天氣的預防意識不斷加強。人民群眾根據天氣預報安排生產生活,提前對天氣變化做好應對措施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堅強保障。
2.3 培養了青少年氣象科學興趣
通過氣象科普知識進校園,與科技館、博物館合辦興趣班等舉措,切實提高了氣象科學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力,調動了學生群體對于氣象科學知識的興趣愛好,在青少年一代心里埋下了氣象科學的種子,為氣象科學后備人才的成長提供了土壤。
2.4 取得了社會對氣象工作的理解支持
通過各種形式的科普宣傳,社會大眾對氣象科學的認識不斷提升,隨著科學知識的豐富,以前對氣象預報工作不理解、不滿意的聲音少了,對于氣象部門工作理解、支持的多了,為氣象部門開展工作贏得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3 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礎上,通過調研也發現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思想認識還不到位
當前,氣象科普工作雖然能夠引起全局上下一定程度上的思想重視,能夠主動利用每年的“3·23世界氣象日”主題宣傳活動、“全國科普宣傳周”、“全國科普日”以及“5·12防災減災日”等重大宣傳活動期間,與各類社會資源進行合作,開展氣象科普宣傳。但是,在思想上仍然存在氣象科普不是主要業務,在工作上可有可無,干好了錦上添花,干不好也沒什么大影響的錯誤認識,思想認識的不到位,造成了氣象科普工作推進力度不夠。
3.2 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還不夠
在制度上沒有建立相關氣象科普的工作機制,缺乏專門的制度辦法和領導組織,造成了氣象科普工作的持續性、常態化不夠。在人員上沒有專職氣象科普工作人員,開展氣象科普工作都是相關人員利用業余時間,兼顧不影響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完成,憑的是對氣象科普的熱情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造成了氣象科普隊伍不穩定,人員時多時少。在資金上沒有專門的經費支持,有些科普展項設備多年無法更新,造成宣傳聲勢和宣傳效果不足。
3.3 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思路還需開拓
一方面,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在合作上拘泥于氣象部門提供技術,社會資源提供平臺簡單粗放的模式,同時合作也呈現出臨時性、隨機性的特點,亟需在合作思路上進一步拓展,建立全新的合作模式。
另一方面,氣象部門與社會機構開展氣象科普項目產生收益再利用思考的不多,氣象部門大多以社會公益為目的開展科普工作,對社會機構氣象科普項目收費既缺乏政策支持,也缺乏資金再利用的思路辦法,造成氣象科普工作資金來源緊張,推進不力。
3.4 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范圍還需擴大
雖然氣象部門不斷加大社會資源利用力度,科普宣傳深入到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農村等各個領域,但是從實踐來看,一方面,科普宣傳往往只深入到各個領域的某一兩個單位,覆蓋的數量還遠遠不夠;另一方面,對于車站、列車、機場、商場等人流密集場所的覆蓋不夠,沒有發揮出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的最大效果。
3.5 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形式還不豐富
當前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主要采取發宣傳冊、贈書、制作宣傳展板、講師講授氣象知識等方式進行,在內容上大部分為常見氣象知識的普及,在模式上為給授式宣傳教育,在形式上大部分為傳統宣傳形式,對于受眾的吸引力不高,難以調動受眾的學習熱情。
4 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幾點措施
根據當前北京氣象部門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現狀,結合調研發現的突出問題,對今后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提出以下幾條建議措施。
4.1 提高思想認識,建立工作機制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要求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健全屬地管理體制,完善社會力量與市場參與機制,全面提升綜合減災能力。中國氣象局今年重點推進的氣象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明確要求重點加強多部門協同、跨區域合作、全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依托社會資源,豐富氣象科普知識傳播途徑,加強氣象宣傳科普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受眾性,切實把氣象科普工作當作氣象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重要抓手來推進。因此,必須把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提升到落實中央、國家氣象局要求的高度來抓緊抓好,必須把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納入到氣象部門日常一項重點工作來統籌把握。要成立由各級組織的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各專業部門負責人任組員的領導小組。要建立統一的工作機制,明確全年氣象科普工作的任務目標和推進計劃,形成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常態化、制度化。
4.2 拓寬工作思路,加強工作創新
各級氣象部門要積極拓寬工作思路,不斷創新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工作的模式。主動與相關單位探討長期合作模式,把氣象科普作為相關科技展館的保留曲目抓常抓長。突出中小學生防災減災意識培養,主動與中小學、幼兒園聯系溝通,探討增設氣象防災減災課程,培訓組織師資力量進行專業授課。與各級各類媒體密切配合,結合各個時期天氣特點,及時推出氣象知識科普,讓人民群眾結合天氣變化了解氣象科普知識。
4.3 擴大科普范圍,增強影響覆蓋
要在氣象科普知識進農村、進學校、進企事業、進社區的基礎上,不斷拓寬氣象科普在社會宣傳上的廣度和深度。在廣度上,要做好規劃,對所轄農村、學校、企事業單位、社區等進行輪流宣傳,爭取在一定時期內,讓氣象科普知識全覆蓋。在深度上,要瞄準車站、廣場、商場等人流密集區域,重點開展科普知識的宣傳,努力使氣象科普知識深入人心。
4.4 豐富形式內容,提高工作效果
氣象科普要深入人心,必須要適合大眾口味,讓受眾感覺有用、有趣,樂于接受,易于接受。所以,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氣象科普,必須在形式內容上不斷創新。要精心設計與場館合作的科普項目,積極采取親子游戲、創關冒險、趣味問答等寓教于樂的方式開展科普宣傳,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吸引大眾的支持和參與。要不斷豐富科普宣傳進校園內容,以防災減災、氣象常識等內容為重點,增加體驗式、模擬式學習,提升科普宣傳的時效性。要加強社區、企事業單位等科普宣傳的互動性,讓學習人員參與進來,提高學習氣象知識的主動性。要充分網絡媒體與網民的互動教育,采取開辦網絡直播,現場答疑解惑等方式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學習互動,讓氣象科普走進每一位老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