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菲
摘 要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受眾對媒體的需求和使用也愈加多樣、頻繁,如今,報紙、電視、互聯網等新老媒體在內容和形式上的整合、交融日益緊密,“媒介融合”逐漸成為傳媒業發展的新型動力,在媒介融合的多元環境下,新聞評論的表現形式、評論群體、觀點內容等也隨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變和發展。
關鍵詞 媒介融合;新聞評論;發展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8-0033-02
1 “媒介融合”的概念釋義
Media?Convergence(媒介融合),最早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伊契爾·索勒·普爾于1983年提出,他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了“傳播形態融合”這一概念,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 1 ]。國內業界一般認為把“媒介融合”作為一種理論性概念最早是由蔡雯于2004年在美國進行富布萊特項目研究時引入國內的。我國學者李良榮將媒介融合做了廣義和狹義的細化,媒體融合狹義上是指在網絡、數字等技術的基礎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等新老媒體在形式和內容上走向一體化;廣義的媒介融合還包括媒體所有權、人員、資源,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 2 ]。
筆者認為,媒介融合是各種媒體形式上的整合、內容上的融合,是多種媒體深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融合,各類媒體也不再是功能單一,形式單調的媒體,而是復合型、多功能的媒體。原先界限分明功能相對有限的媒介通過不同程度的融合,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復合型媒介,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固各自之所長,補自身之不足,使各種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增益。
2 媒介融合帶來的“新”發展
1)數字報刊。近年來,國內外報業面臨空前危機,報業集團裁員、停刊、破產的相關新聞層出不窮,面對困境,報業不得不尋求新的謀生發展之路。報紙與互聯網相結合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將信息網絡化、數字化,制作成電子報刊供大眾瀏覽閱讀。數字報刊,較之傳統的紙質報刊,具有發行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易保存、互動性強、節能環保等特點。美國已有146年歷史的《西雅圖郵報》從2009年3月起決定停止印刷紙質版,完全轉變成電子報刊,國內的報刊也先后進行了電子報刊嘗試,如《參考消息》電子版、《環球時報》電子版等。
這些報刊不僅利用互聯網通過自身網站發布電子版,還與移動通信運營商合作、網絡媒體合作,開發手機“客戶端”閱讀軟件、PC專用閱讀應用等,從形式和內容上進行多渠道的融合拓展。現在的電子報刊多是免費開放閱讀,但電子報刊付費閱讀的盈利模式可成為今后報業創收的途徑之一,從長遠看,付費閱讀的形式既方便快捷又高效節能。
2)數字廣播。數字廣播(Digital?Audio? Broadcasting)起源于德國,它是將數字化的音頻、視頻以及各種數據信號進行數字化編碼、傳遞等處理的廣播系統,它有別于傳統的FM、AM等通過地面發射站發射信號的傳播方式,是以發射數字信號為傳輸方式的一種可靠的、便攜的廣播傳播系統。
數字廣播與傳統的廣播相比,具有抗干擾力強、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音質純凈、收聽效果穩定、信息可保存可讀取等特點。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廣播還與互聯網、電腦、手機等媒介相結合,不僅僅是進行音頻的播送,還與其他媒介平臺相結合傳送視頻、數據、文字、圖片等多樣化的內容。
3)互聯網媒體。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帶來了許多社會變革,也改變著大眾的交流、學習、工作、社交等方式和相處模式。現在,只要連上網絡,打開手機或電腦,我們就可以連通全世界,將各國的信息盡收眼底。互聯網媒體主要處理的是移動化、視頻化的相關內容以及“全媒體”形勢下產生的新媒體業務。
視頻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蜂擁而至,為大眾帶來了新一輪的視聽盛宴和信息分享狂潮,國外的視頻網站YouTube,國內的音樂應用網易云音樂等,無一不是利用互聯網技術來滿足大眾的需求,服務、便利于大眾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面對由媒介融合帶來的“全媒體”時代,我們的新聞評論也應彌補自身之不足,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內容、形式、傳播渠道上實現新的發展與進步。
3 傳統媒體新聞評論的不足之處
1)時效性較差。在快節奏的信息時代,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速度已經不能滿足受眾對信息的迫切需求,新聞評論作為新聞內容的重要一環,其時效性也是不容忽視的。同樣一篇新聞評論在傳統紙媒上發表要比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上發表消耗更多時間。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可以直接跳過紙媒的排版、印刷等過程,直接將文字呈現在新媒體的網頁或客戶端上供受眾瀏覽,大大縮短制作內容的中間時差。
2)話語權過于集中。在媒介融合環境出現之前,新聞評論的話語權更多的是掌握在傳統媒體手中,權威媒體與權威專家、新聞評論員的組合是新聞評論話語權的主要掌控者,而現在,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是自媒體的時代,受眾不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樣也是信息的評論者,受眾也可以通過論壇、微信、微博等媒體表達自己對新聞事件、社會熱點話題的意見和看法,合理的將話語權分散并交到受眾手中也是媒體應該考慮且為之努力的一項任務。
3)互動性較弱。過去傳統的報紙、廣播、電視基本都是單線傳播,受眾與傳統媒體的互動通常是以來信來電等方式進行,這種方式對受眾的參與性有一定的提升,但影響力不大,從與受眾的互動角度看,功能優化整合了的新媒體與過去的傳統媒體相比,互動更便捷,反饋也更加及時迅速。
4 新聞評論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發展
在當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聞內容的生產和傳播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在新聞內容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新聞評論同樣也受到了不小的沖擊,新聞評論也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進行著新的嘗試和改變。
1)新聞評論內容的發展。以往,傳統媒體在發布新聞、引導輿論、監督社會時,話語權主要是由媒體方面控制,公眾難以享有充分的話語權,而在新媒體時代,網絡的交互性特征為網絡傳播新聞、進行輿論監督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使得普通受眾擁有了更為便捷和充分的話語權,他們可以通過網絡發表關于社會生活、公共事務、乃至對政府和政府官員的意見與建議[ 3 ]。這就大大擴展了評論的內容和范圍,如今的評論內容,更加貼近大眾生活,更加全面地展現民之所想、民之所見、民之所言,民之所評。
2)新聞評論傳播形式的發展。如今的新聞評論已不單單只局限于刊載在報紙、雜志等傳統媒體上,更多的是利用互聯網、手機等媒體進行發布、傳播,結合互聯網、手機等媒體進行傳播的新聞評論形式主要有網站評論,如豆瓣電影點評、博客個人評論,微博跟帖評論,如新浪微博話題評論等。
3)新聞評論群體的發展。公開的互聯網信息發布、傳播平臺,不僅可以滿足大眾獲取信息的需求,同時也為大眾的意見表達和觀點傳播提供了幫助。由于網絡傳播具有開放性、自由性、交互性的特點,這便使以往在傳統新聞媒體上無法實現的個人表達自由和言論自由得到了空前的展現,任何人都可以借助網絡,在國家法律、法規準許的范圍內,自由表達觀點和看法。?
在人人都是評論者的“自媒體”時代,大眾可利用各大網站公開的評論區、微博主頁、微信朋友圈等媒體,分秒間將自己對新聞事件、社會熱點問題的看法、言論發表傳播出去,這種傳播方式,不僅大大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同時也拓寬了信息傳播的輻射范圍,新聞評論的主體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廣泛化。
5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評論所面臨的挑戰
1)新聞評論的監管較為被動。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型媒體,如網絡論壇、電子報刊等,都具有虛擬、隱匿、不確定的特點,這就使得我們對評論的發布者、信息的傳播者的監管較為被動,我們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監督部門不可能對所有的信息進行瀏覽和篩查,也不可能對所有的信息發布、傳播者做到逐一跟蹤和調查,因此,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和掌握好監管力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2)新聞評論的質量難以把控。在媒介融合的環境下,新聞媒介的競爭愈演愈烈,某些媒介過于追求利益巨大化,?一味追求發行量、收視率、點擊率、瀏覽量,使得新聞評論的議題設置缺乏營養毫無價值,新聞評論的表達也變得低俗化、淺薄化。某些不負責任的言論發布者、傳播者,將夸大的、未經核實的、虛假歪曲的、暴力色情的信息散播開來,不僅會干擾,淹沒正確、權威的信息傳播,同時也對社會治安、社會公共秩序的和諧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
6 結論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受眾容易迷失在紛繁的信息海洋中,新聞媒體應不斷提高自身軟硬件實力,為受眾提供高質量、高智慧的內容。另外,主流媒體依然要發揮好其輿論主導的作用,在國計民生問題上,在社會思潮的評價和引導上,做出正確的導向指引。想要新聞評論的媒介環境變得和諧潔凈,不僅需要監管部門建立完善的監管制度加強打擊力度,更要凝聚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人民群眾應提高自身素質、嚴于律己,發布并傳播準確、有效的信息,對違背道德、違反法律、危害社會的言論和行為進行堅決的抵制,共同營造潔凈和諧的信息環境。
參考文獻
[1]孟建.趙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早就新型的媒介化社會[J].國際新聞界,2006(7):24-27.
[2]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三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83.
[3]涂光晉,吳惠凡.表達·交流·爭論·整合——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的變化與反思[J].國際新聞界,2011(5):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