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星宇?
摘 要:《芳華》是海外華文女作家嚴歌苓的代表作。2017年《芳華》以電影形式出現于觀眾面前并取得矚目的成績。改編成電影的《芳華》具有一定的傳播效應,從改編的前期準備到上映后受眾群體的反響度進行分析,其充分迎合了傳播學中的“拉斯韋爾模式”。通過運用“拉斯韋爾模式”中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受眾及產生傳播效果的研究方式對電影《芳華》的改編研究意義重大。
關鍵詞:嚴歌苓;《芳華》;傳播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7.42;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098-02
《芳華》是海外華文女作家通過回憶性方式敘寫自己文工團經歷的經典作品,隨著作品廣泛流傳,電影的改編也隨繼出現。馮小剛于2017年導演了《芳華》并上映,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因此,從傳播學的角度研究《芳華》電影的改編很有必要,借此探析受眾接受心理、產生的傳播效果及電影《芳華》的完整傳播流程,利于拓寬《芳華》的研究領域,彌補學界研究的缺失。
一、《芳華》的傳播主體
在完整的傳播體系中,傳播主體作為傳播過程的開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常情況下,傳播主體會以借助傳播媒介的方式向受眾發出訊號,成為傳播體系中的行為主體。該行為主體的界定比較廣泛,可以是個人、群體或組織。“一般而言,傳播主體都要對所要傳達的信息進行編碼或規制編碼,傳播受眾需要對特定信息進行必要的解碼才能獲取信息。傳播主體在傳播過程中最為重要和活躍,它對信息的質量與數量、流量及流向具有控制作用。”[1]從文學角度看,一般情況下傳播主體多為個人,即文學作品的作者。嚴歌苓是《芳華》的作者,又是電影《芳華》的編劇,自然成為了《芳華》的傳播主體?!斗既A》以電影的形式帶給了觀眾獨特的視聽盛宴,其中也凝聚著嚴歌苓個人的情感經歷和生活經歷,是作家思想情感的充分表達。因此,對傳播主體的掌握有助于了解作家的生活經歷、情感變化以及思想理念。嚴歌苓曾經有過文工團的經歷,《芳華》所譜寫的正是特殊年代里的故事。電影中文工團戰友們面對生活的姿態、日常生活的演藝正是作為傳播主體的嚴歌苓內心揮之不去的歷史鏡像,作家毫無修飾地敘述故事,這種傳播方式更利于傳播受眾獲取與整理信息,利于對接受信息進行解碼,使受眾群體更真實、更全面地了解過往歲月里所發生的故事。
二、《芳華》的傳播內容
傳播學中,傳播內容是每個相關聯且有意義符號的有機組合,以此傳遞某種信息。“信息是我們用于適應外部世界,并且在使這種適應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流的內容的名稱。”[2]傳播內容是傳播主體與傳播受眾的橋梁,二者通過傳播內容互相交換信息,以求達到互通的目的。而電影《芳華》作為小說的衍生品,其傳播內容更為直接明朗,生動形象。改編成電影的《芳華》中,女主人公的名字與原著有差異,由何小曼變為了何小萍。從語言學角度看,“曼”是仄調,而“萍”是平調,所以“曼”的尾聲不及“萍”的尾聲上口,演員的語言對話則會傾向于后者。從傳播學角度看,受眾群體對大眾化的字眼會更易接受,所以名字改為何小萍。雖然名字有所改變,但是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與思想基本與原著相符合,這是傳播學中對文本改編的要求,也是對原著的尊敬。《芳華》在特殊年代的背景下,講述了充滿理想和激情的文工團少男少女們的故事。這些正值青春年少的少男少女正經歷著愛情、事業、人性等方面的考驗,譜寫了文工團一代人的青春詩篇。在傳播內容中,最能感動受眾群體的是帶有特殊寓意的符號,電影《芳華》中,這個符號就是主人公劉峰和何小萍。在他們身上演義著正義與丑惡的較量,充斥著人性的光輝,值得深思。文本中劉峰的活雷鋒形象完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他叫劉峰,三十多年前我們叫他:雷又鋒”[3]雷鋒的形象早已深植于受眾群體的內心,無私奉獻、慷慨正義已經成為人們心中雷鋒的既定模式,而劉峰恰恰是正義與善的代表,是雷鋒的化身??墒莿⒎宓慕Y局卻令每個人心痛,質樸善良的他展現的不僅是逝去的青春,更突顯他的無私奉獻精神。這種傳播內容的營造較為成功,并且具有一定的功能型指向,可以引發受眾對其精神的思考,激起受眾的接受興趣,達到傳播的目的。
三、《芳華》的傳播媒介
傳播學中的傳播媒介為一種傳播介質,即傳播內容與傳播受眾的紐帶,傳播內容通過傳播媒介將有意義的信息傳達給受眾群體,完成一次有效的傳播。傳播媒介大體分為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從宏觀角度看,這種傳播介質擔負著信息的收集整理與再加工。例如報社、出版社等。另一種則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即傳播媒介。例如書刊、報紙等。從微觀角度看,傳播介質是形而上的,是信息處理和再加工后仍承載著信息,這種傳播媒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現今比較流行的網絡傳媒、電子傳媒,包括電影、電視劇。“媒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每一種新的媒介的產生都開創了人類交往和社會生活的新方式。”[4]《芳華》原著的傳播媒介是書刊,這種傳播方式僅以視覺方式進行傳播,是較為傳統的單一化傳播方式。傳統的傳播方式雖然更能體現作家的創作意圖和表達作家的主觀情感,但這種僅靠視覺的單一化傳播方式受眾面狹小,傳播效果欠佳,影響力不夠。而改編成電影的《芳華》其傳播媒介轉變為影視傳播,這種傳播手段雖然有人為篡改作者創作意圖的嫌疑,但以視覺、聽覺、感覺三方面傳播信息易于被受眾群體接受。《芳華》在內地上映三個月票房累計達到13.97億,可見傳播媒介的改變使得《芳華》更具影響力,對原著與嚴歌苓都是得到受眾群體認可的契機。同時,這種傳播手段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文本場景的描繪和人物的內心活動是在改編的電影中不能通過電影和演員的演藝完全呈現的,這就造成電影媒介傳播過程中內容的丟失和劇情的增加。例如電影《芳華》中,將文本后期劉峰的退役生活進行刪減,對電影前部分插入“草原女民兵”的舞蹈作為開場白增加美感。這些都是傳播媒介改變后的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
四、《芳華》的傳播受眾
傳播受眾一般是指接受信息的個人或群體。傳播受眾在接受信息時大體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芳華》原著作為紙質書刊或電子書籍,受眾群體一般為師生、學界學者、作家以及少部分自由職業人士,但多為與文學有關的人員居多。所以受眾群體面比較狹窄,不利于《芳華》的傳播與接受。但《芳華》改編成電影之后,受眾群體驟然劇增,不僅包含師生、學界人士,而且包含各行各業的電影愛好者以及曾經度過文工團時代的群體,受眾群體的劇增利于《芳華》的傳播與接受。同時,受眾群體的擴充也會形成“擴散效應”,呈現“細菌式傳播”模式,即口口相傳產生了巨大影響力。隨著現代社會節奏的加快,快節奏生活模式使人產生壓力,然而更多的受眾群體會選擇以電子媒介(電影)來排遣壓力。與紙質傳播方式相比,則少部分受眾群體會選擇紙質傳播方式。在影視傳播中,受眾群體更愿意接受視覺、聽覺并存的傳播方式,這種傳播方式會減緩受眾的視覺疲勞和感覺疲勞,更易融入故事情境之中,所以被現代人接受的傳統紙質傳媒方式會呈現逐漸遞減的趨勢。但是電子傳播方式的局限性也非常明顯。電子媒介在方便受眾群體的同時,也限制了受眾群體的思考空間,多數人僅為走馬觀花式的享受視聽盛宴,未能真正地領悟作家要表達的情感,體會真正的含義。所以這種受眾群體的劇增僅僅是數量上的增加,質量上并未取勝。這也是《芳華》改編成電影后傳播受眾所發生的變化,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一面。
五、《芳華》的傳播效果
傳播學中的傳播效果是指傳播結束后,傳播受眾接受信息所產生的系列行為結果,這種行為結果“狹義上指的是行為者的某種行為實現其意圖或目標的程度;廣義上則指這一行為所引起的客觀結果?!盵4]文學作品的傳播效果第一是指傳播過程中產生的直接效果。如對《芳華》作品的研究與品評。第二是指在傳播過后所產生的整合效果,即對受眾和社會產生的總體影響。如受眾對文中所描繪的時代追憶與感知以及《芳華》使學界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文工團。而改編成電影之后,傳播效果會增加其影響力。電影《芳華》除了文本所產生的傳播效果之外,隨著傳播的不斷延展,這種傳播還會帶來受眾對環境的認知效果和經濟效益,甚至深入到社會其他相關產業的影響中。影視傳媒一般采用的是對現實社會藝術再加工的手法,通過劇情的發展呈現當時的社會情境,其生動的傳播方式會使受眾群體更為清晰地認知當時的社會環境,較文學作品會產生更為明朗的環境認知效果。同時,改編成電影會產生巨額的經濟效益,13.97億的國內累計票房產生的經濟效益是文本作品望塵莫及的。在經濟利益的作用下使得電影《芳華》進一步傳播,相應地采取增檔延期等措施,直至傳播效果在受眾群體中影響力減弱,傳播也隨之結束。而電影《芳華》的上映也帶動演藝圈的發展,例如黃軒、苗苗等演員的參與,使得電影《芳華》在傳播前后也相應地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董偉巖.傳播學視域下《孽?;ā费芯縖D].陜西理工學院,2006:5.
[2] 陳龍.現代大眾傳播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148.
[3] 嚴歌苓.芳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1.
[4]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