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龍?
摘 要:世界電影發展至今已經衍生出諸如武俠片、愛情片、西部片等多種電影類型,在諸多電影類型中戰爭片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在戰爭電影中,個人英雄形象的建立,常常帶給觀眾希望和遐想。通過從個人英雄這一角度切入,分析中外戰爭電影中個人英雄形象的建構過程,可以還原一個比較真實的英雄形象。
關鍵詞:戰爭電影;個人英雄;形象塑造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110-02
導演們在戰爭電影中熱衷于塑造各種各樣的英雄形象,以此來提高影片的吸引力。在戰爭電影中,英雄們的成長過程,心理歷程,最終結局不盡相同,但是英雄的吸引力卻不曾消減,關于戰爭電影,關于銀幕中戰爭英雄形象的討論一直存在。
一、什么是戰爭電影
關于戰爭電影的定義在不同的著作中有著不同的解讀,有的觀點認為戰爭電影著重表現重大軍事行動,多歌頌杰出的軍事統帥、著名將領和軍事家的戰功戰績[1];有的觀點認為戰爭電影傾向于描寫老百姓在戰爭中的命運,在芝術上多渲染緊張的戰爭氛圍,設置生死相關的懸念,以此來吸引觀眾[2];而有的觀點則認為但凡是和20世紀幾次大的戰爭相關的描繪,只要是在戰爭環境下展開的鏡頭,都可以歸為戰爭電影[3]。凡此種種,在這里筆者比較認同第三種觀點,在此基礎上筆者加以補充修改,認為只要是表現戰爭環境下發生的人和事的影片,不管是什么時期,不管是表現什么內容,均可歸為戰爭電影,亦稱作戰爭片。
二、戰爭電影中的個人英雄塑造
1.成為英雄之前。(1)無意識,無準備。在戰爭電影中有相當一部分角色自身并沒有準備好要成為英雄,或者說沒有要成為英雄的打算,比如大衛·阿耶執導的影片《狂怒》中的諾曼·艾利森,他一點也沒有準備好要去打仗,作為一個打字員,陰差陽錯下來到了最前線,他一度認為這其中有什么誤會。迫不得已他加入了第二裝甲師擔任副駕駛,在剛剛步入前線時,他迷茫不知所措,最終經過“老大”唐·柯利爾手把手教導和現實的沖擊,他也成為了一個戰場英雄。還有馮小剛導演的影片《集結號》中的王金存,他和諾曼有著類似的經歷,他本是一個普通的國民師范學校的學生,識字但不識槍,畢業后應該成為一名老師,但由于戰爭他踏上了戰場,面對陌生的環境,他膽小怯懦,甚至在一次沖鋒時嚇尿了褲子,當時的王金存對戰爭是厭惡的,欲避之而不及。直到后來遇到了139團3營9連連長谷子地,經過幾場戰爭后終于直面生死,最后壯烈殉國,成了英雄。(2)有潛力,有機會。在戰爭電影中還有一類角色雖然看似平凡,但是卻具有成為英雄的潛質,有機會成為英雄。這類人一般具有一項或多項適用于戰場的技能,當他們踏上戰場時這些能力便會發生作用,使得他們在合適的時機成為英雄。比如刷新了華語電影票房記錄,由吳京自導自演的電影《戰狼2》中的男主角冷鋒。影片中冷鋒原本是戰狼中隊的特種兵,因違反紀律被開除軍籍,后來冷鋒輾轉來到非洲,恰巧此時非洲某國發生動亂,戰火波及了很多當地華人,他們被歹徒劫持為人質,于是冷鋒主動請纓,憑借自己曾經受過的專業訓練深入敵方解救人質。假設冷鋒只是一個普通人而不是曾經的特種隊員,他便很難孤身一人在異國他鄉與敵人斗智斗勇,正是戰狼中隊特種兵的這個特殊身份使得他具備在戰場生存下去的技能,最終有機會成為一個英雄。再比如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的主角Oskar Schindler,影片中Oskar Schindler是一個富商,他本想大發一把戰爭財,但是在多次親眼目睹猶太人的生活慘狀之后,良心發現,利用自己的財富和精明的頭腦與德國軍官周旋,并且雇傭了大量猶太人在自己的工廠工作,保全了他們的生命,前后解救了大概1100人,成為了猶太人心中的英雄。像辛德勒這樣的商人沒有辦法與納粹在戰場上正面交鋒,但是由于他擁有龐大的財富,且同時靜距離的接觸著逃亡的猶太人和德國軍政人員,所以他有機會在敵后展開解救活動,財富是他的資源,商人是他的身份,利用這一資源和身份他做到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從而有機會成為了英雄。
綜上可見,戰爭電影中的英雄們在成為英雄之前有的膽小有的貪婪有的任性,這一階段他們的形象是不完美的,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和普通人一樣的缺點,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而成為英雄的過程也正是彌補自身缺陷的過程,也就是自我升華的過程。
2.如何成為英雄。(1)建立功勛。在戰爭電影中一些人因為協助了某場重要戰斗取得勝利而一躍成為英雄,這樣的橋段很多。由馮小剛導演的電影《集結號》中的連長谷子地,因為帶領9連成功阻擊了敵人進攻,為大部隊爭取了寶貴的撤退時間,從而被授予了戰斗英雄的光榮稱號。還有梅爾·吉布森導演的電影《血戰鋼鋸嶺》,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太平洋戰場上一位軍醫戴斯蒙德·道斯拒絕攜帶武器進入戰場,卻赤手空拳在槍林彈雨中拯救了75條生命的故事。正是由于這一壯舉,他未曾殺死一個敵人卻立下了大功勞,最終成為了戰友們心中的英雄,英雄們總是身負使命,執行使命,完成使命。(2)報仇雪恨。在戰爭中當己方人員被敵方殺害后,人們內心的仇恨以及想要殺死對方的心理便會變得特別突出,倘若此時有人可以報仇雪恨,那么他的形象便會變得高大起來,被推上英雄的寶座也是正常。由姜文導演的電影《鬼子來了》,其中的主角馬大三本來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農民,村民抽簽決定由他殺死一個日本俘虜,馬大三膽小害怕沒能殺死這個日本兵,便將其藏了起來,而正是這個日本兵后來為他們村子惹來了血光之災,于是馬大三去找日本人報仇,雖然因此事自己被判處了死刑,但他終究是舉起了斧子,做了一回英雄。此外謝晉導演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中的趙蒙生,他本是個高干子弟,并不想上前線打仗,只想憑借母親的關系調回城市工作,卻迫于戰友和輿論的壓力不得不來到戰場,后來經過戰火的洗禮,又目睹了戰友梁三喜和金開來為他而犧牲,最終他也勇敢的舉起槍炮,加入了戰場殺敵報仇,成了一個戰斗英雄。(3)犧牲自我。在戰爭電影中,一些角色或犧牲了家庭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從而完成了自我的升華,以犧牲自我的方式捍衛了英雄的榮耀。由楊光遠導演的電影《八女投江》,講述的便是八位女兵主動吸引敵軍火力以掩護大部隊突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英勇投江自盡的故事。八位女兵寧死不屈,用生命詮釋了忠誠與信仰,稱得上抗日英雄的典范。由凱瑟琳·畢格羅執導的電影《拆彈部隊》,其中的主角威廉·杰姆斯是一個拆彈能手,他不畏懼死亡,以拆除炸彈為己任。在戰場服役結束之后,他本該和家人享受一段平靜的生活,但卻犧牲了自己安穩的生活,再次踏上了戰場,又一次開始了自己的拆彈之旅。英雄們總是會犧牲自我,成全他人。
由上述三點可以得出判斷:在戰爭電影中成為英雄的模式大致有三種:一是建立戰功,二是報仇雪恨,三是犧牲自己拯救他人。這三種模式并不沖突,而是互相交叉在一起,因此在對影片做具體分析時要注意促成英雄的成長要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要原因也有一些其他輔助因素。這一階段的英雄形象比較豐滿,處在一個轉變的過程,也比較能夠反映英雄的成長經歷,表現英雄的性格特點。
3.英雄結局。(1)戰死——馬革裹尸。在戰爭電影中,戰死沙場的英雄們大多意志堅定,信仰強烈,有著高尚的品格,為了集體的勝利敢于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張新武導演的電影《邱少云》中,戰士邱少云在一次戰斗中,為了避免被敵人發現暴露部隊行蹤,他以超于常人的毅力忍受著燃燒彈的炙烤,被活活燒死卻沒有發出一點聲響,保證了部隊的行蹤隱蔽,戰后邱少云被評為戰斗英雄。再比如姜帝圭執導的影片《太極旗飄揚》中的哥哥李振泰,為了救弟弟李振碩被朝鮮人民軍所殺,最終也是馬革裹尸,沉睡于戰場。(2)活著——回歸平淡。在戰爭電影中除了戰死沙場之外,還有一部分英雄在戰爭結束后對戰爭產生了厭惡,向往自由與安寧,于是他們褪去英雄的光環,和普通大眾一樣平淡的活著。由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中,男主角劉峰在越南戰場立功,被稱作戰斗英雄,戰斗結束后同樣要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為生活所煩惱。他的戰后生活過得十分辛苦,和當時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一樣四處奔波賺錢生活,這正是一種回歸平淡的體現。再有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主角Oskar Schindler在成功救助了1000多名猶太人后,最終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過上了平靜的生活。(3)彷徨——重回戰場。在戰爭電影中還有一小部分英雄,他們沒有戰死沙場,也沒有回歸到普通生活,戰爭已經使得他們難以適應正常生活,于是在成為英雄后他們放棄舒適的日子再次踏上戰場。這種情況最典型的要數由凱瑟琳·畢格羅執導的電影《拆彈部隊》,其中的主角威廉·杰姆斯做為一個拆彈專家,其他戰友都急迫的等待著戰爭的結束,想要回到美國過安穩的日子,而他在服役期滿后,在家里度過了極其短暫的一段時間,便又拋下了妻子和年幼的孩子,重新回到戰場,去拆除一個又一個炸彈,解救更多人的生命。由此可見,在戰爭電影中英雄的結局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戰死沙場,二是活著回來,三是重返戰場。三種情況不盡相同,同為英雄,卻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命運。尤其是后兩者不同的選擇更是可以窺見英雄們不同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對待戰爭,對待人生不同的心理活動。
三、結 語
“整個二十世紀以戰爭開始,又以戰爭結束。”[4]筆者認為戰爭電影中英雄形象的塑造是為了提高可看性,是吸引觀眾的一種常規化做法,但是當前戰爭電影中的英雄形象塑造還是有些狹隘,創作者應該在把握分寸的前提下敢于創新,塑造出有血有肉,引人入勝的英雄形象,為戰爭電影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張駁樣.中國電影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86.
[2] 許南明.電影芝術詞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27.
[3] 謝嬋.從準英雄到英雄——戰爭電影中英雄成長類主題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3.
[4] 曲愛國,王永生.冷戰中的熱戰[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