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榕?
摘 要:電視節目《國家寶藏》以其精良的制作水準滿足了觀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激起了深藏在觀眾心中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不僅在業內獲得普遍認可,亦受到了觀眾廣泛的歡迎和好評,并成為今年開年第一檔“現象級”綜藝。本文將從思想的民族化、文化的嚴肅性和藝術的創造性三方面揭示其會受觀眾擁躉的原因。
關鍵詞:國家寶藏;民族精神;文化嚴肅;藝術創造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116-02
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于2017年12月3日橫空出世,并且在開播當日順利引爆互聯網絡,在全民中掀起一波國寶熱潮,該節目在2018年2月1日順利收官,這期間,一共播出了10期節目,分別介紹了《千里江山圖》,“各種釉彩大瓶”,石鼓,《萬歲通天貼》,宋人臨摹顧愷之《洛神賦圖》等來自九大博物館的二十七件國家文物,使得文物類節目再次翻紅,成為人們茶余飯后談論的熱點。
在通常情況下,任何一檔綜藝節目都有自己固定針對的目標群體,以保障收視率的穩定和增長。但《國家寶藏》一經播出,就受到各行各業,各個年齡階段觀眾的喜愛和推崇,看似高冷,不接地氣,針對專業文化人士的文物類節目,為何會收獲如此多的擁躉?
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分析《國家寶藏》的藝術品格,揭示其受到觀眾擁躉的原因。
一、思想的民族化
現如今,中國電視節目生態圈環境混亂,一方面泛娛樂化,傻樂化傾向明顯,依靠明星制造笑料攫取觀眾眼球,另一方面電視節目同質化嚴重,跟風抄襲的節目眾多,甚至有一些節目完全照搬國外,在完全忽略本土化改編的情況下一頭扎進營銷炒作過度娛樂的惡性循環中。《國家寶藏》在這種大背景下出淤泥而不染,在文本原創的基礎上,賦予了整個綜藝節目以靈魂:五千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通過節目組對某一文物前世今生傳奇故事的追溯,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已經不僅是一具沒有生命的文物實體,而是一個個已經活起來的組成民族精神的文化密碼,每一個文物都能傳達出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某一側面。《千里江山圖》,其絕妙之處絕對不僅僅是千年古畫顏色依舊艷麗奪目,讓后人在幾千年之后仍然能借助這幅“北宋版的航拍中國”暢想大宋千里江山的氣貫如虹,而是其作畫者僅僅為十八歲的天才少年王希孟,就像小劇場節目中的李晨所扮演的宋徽宗所言:“十八歲,大幾歲而心力不足,小幾歲而經驗不豐。”既體現出宋徽宗在藝術才學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獨到眼光,又在不經意的故事中傳達出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英氣和少年強則國強的大國愿望。同理在《石鼓》的小劇場演繹中,通過司馬遷對父親司馬池的追念,一方面科普了書同文的歷史意義,另一方面向大眾傳達了士大夫家國天下的社會責任感,這種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境界,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圣賢傳家法,為萬世開太平”的傳統文化價值取向再次在現代社會中鮮活。在這些文物所承載的精神文化中,不僅有國家社稷,更有人民血肉。在皿方罍的前世傳奇中,通過擬人化的方式賦予皿方罍器身和器蓋兄弟之間血肉難分的親情,通過黃渤扮演的皿方罍器身之口,傳達出我國傳統文化輕物質而重精神的品格:被漂泊被拍賣被館藏,也永遠掩埋不了一顆葉落歸根的游子心;在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一期中,將報恩與愛情糅合,盡管沈姑娘未能等到自己的心愛之人,但她等待中愛情的凄美與堅貞,讓白娘子式的愛情又一次在觀眾心中泛起漣漪。
《國家寶藏》九期節目,二十七件珍藏的文物,像二十七條涓涓細流最后匯聚成中華傳統民族精神的大河,在物欲的時代沖刷觀眾浮躁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對觀眾的思想進行一次洗滌,真正承擔起了電視節目對觀眾的審美教育作用。
二、文化的嚴肅性
如果說每一件文物的“前世傳奇”都是民族精神在歷史關照中的顯現,那么他們的“今生故事”則是寫實的生活中平凡人的不平凡壯舉。《國家寶藏》利用文物本身的傳奇,帶出一個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
在第一期《千里江山圖》中,為了使青綠山水圖千年不退色的傳統藝術不失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仇慶年需要親自帶著榔頭進入山林中開采磨制傳統顏料需要的礦石。采回來的礦石,先用榔頭砸出非雜質部分,細細研磨,再經過篩粉,澆水研磨,每天磨二十個小時,一共磨二十天才能出一小碗顏料。在大機器流水線生產的時代,能靜下心來手工開采研磨,這種看似反現代化的做法,實際上保留的是傳統的工匠精神。《尚書·大禹謨》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只有沉得下心、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做出匠心獨運、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
在石鼓今生的故事中,一萬三千箱寶物因為國家風雨飄揚而被迫南遷,祖孫三代在戰火中守護著文化的經脈。單一只就重一噸重的石鼓,歷時十六年,在轟炸流寇車禍火災各種天災人禍中輾轉。文物被人精心呵護尚且如此多難,何況呵護文物的人?這期間如果沒有對中華民族發自內心的熱愛,沒有甘愿奉獻的民族使命感,任何人,都不會完成如此大的文物保護奇跡。在觀看節目時,觀眾能油然而生發出對這些平民英雄人物的欽佩和感動,何況當時,承擔起這項任務的他們可能已經置自身性命于不顧,在風餐露宿中肩負起保護民族文化的責任。
《國家寶藏》的二十七件寶貝中,每一件背后都有感人的傳奇故事。大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中英琉璃塔),小到個人事業以及命運的轉變,(越王勾踐劍成立新的研究小組為一批年輕的研究員帶來新的研究機會)這里面的每一個故事,都以嚴肅的態度出現在觀眾的面前,讓電視機前的觀眾了解到,每一件文物的保存回歸甚至是搶奪,都是一件嚴肅的大事件,任何一個環節的紕漏都可能導致我們無緣欣賞它們的容貌。而在這背后,每一位付出的人都值得社會尊重。
精英知識分子堅持以社會的良心自居,將獨立的人格和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原則,在世俗社會中,不退卻,不放棄,不從俗。在現代,我們很難通過原有的定義去確定何為精英誰為精英,但這并不妨礙作為普通人的觀眾在《國家寶藏》這個節目的啟發下,自覺承擔起個體的社會責任。
三、藝術的創造性
《國家寶藏》之所以成功,不僅僅是因為其將娛樂氣息濃重的電視節目賦予深厚的情感意識,也因為其在電視藝術語言運用上的成功,給與了觀眾視覺聽覺上的享受。
首先是聲音語言的運用。片頭畫面還未亮起時,極具中國古典音樂氣息的背景音樂已經響起。在佛教中象征著象王之吼的大法號的兩聲吹奏之中,就將觀眾的思緒拉進還在帝王統治時期,莊嚴恢弘的紫禁城中。未等電視上展開畫面,紫禁城中的一宮一殿已經呈現在眼前。片頭未完,歷史的時間感,地理的空間感和環境的真實感已經被營造出來。聲音語言在電視藝術中的作用,僅僅是在《國家寶藏》的片頭就已經顯現得淋漓盡致,更不用說在每期的節目中,節目組選取了大量類似《風入松》《少年游》《潛龍躍》等富含中國古典意象美的曲子,烘托氛圍,強化主題。通過音樂中的速度節奏高低等的變換,將歷史人物的情緒外化,讓觀眾僅僅通過聲音,就能解讀畫面內人物的喜怒哀愁,解讀每一件文物沉重的歷史內涵。
其次是畫面語言的運用。《國家寶藏》的舞臺設計氣勢磅礴,在大氣之中包含著五千年文化積淀出的傳統審美,在燈光的襯托下營造出一種意境美。主舞臺,顏色上以黑色調為主,黑色的地板以及開場黑色的背景熒幕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與泛娛樂化的節目劃出了一道鮮明的分界線。舞臺燈柱根據節目推進情況變化顏色,除了在開場之時配合頂燈實現莊嚴中帶著絢麗的舞臺效果,其余時刻,大多“偽裝”成不同時代宮殿中花樣顏色各異的立柱,這種設計,不僅能在小劇場演繹時候幫助觀眾更好得進入特定的歷史階段,而且強化了民族審美氣息。背后的大屏幕,則在關鍵的時刻,配合主持人的說辭呈現出不同的畫面,在豐富主持人臺詞信息的同時,用靈活自由的造型,營造特定的環境氛圍。在觀眾席的設計上,則用白色的燈箱圍繞觀眾,燈箱隨舞臺氛圍變化而變化,時刻將觀眾籠罩在完整的舞臺設計氛圍中。
此外,為了表現某一文物的歷史印記或傳奇,在節目形式上,節目組采用在一定歷史基礎上合理虛構文物傳奇故事的創作手法。小劇場的使用,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拉近了國寶文物與觀眾的心理距離,掀開了國寶神秘的面紗,通過賦予它普通人的愛恨情仇,讓觀眾的情感合理帶入,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瓷母”一期中,利用乾隆的夢境將不同時空的黃公望王羲之雍正皇帝齊聚一起,通過這三人之口,講出了后世對乾隆皇帝的評價和吐槽。“農家樂的審美”“牛皮癬似的批注”等現代網友的吐槽,出現在嚴肅正經的古人口中,別有一番樂趣。另外,故事本身所蘊含的戲劇性與沖突性,也天生迎合了觀眾喜好聽故事或者說是獵奇的心理。在皿方罍一期中,皿方罍器身和器蓋分離之后能否重聚,以怎樣的方式重聚,甚至重聚之后兩者是否是“親生”,都構成了一個接一個的戲劇懸念,吊起觀眾的胃口,讓他們心甘情愿的守在電視機前等待劇情的進一步發展。
《國家寶藏》節目所承載的藝術品格只是能夠保障口碑與收視同時獲得成功的部分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把握住了文物承載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的內核。但這并不代表《國家寶藏》是完美的,例如在大部分情節中,明星嘉賓的鏡頭以及臺詞數量,明顯多于素人嘉賓,在某幾期中,甚至出現搶話的尷尬場面。而這些默默奉獻的普通人,才更值得我們關注。當然,這樣的瑕疵只能說是瑕不掩瑜的。
讓我們期待更多具有社會良心文化品格的電視節目的出現,為我們在浮躁的冰冷的機器時代,帶來充滿人文主義關懷的傳統文化之美。
參考文獻
[1] 歐陽宏生主編.電視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
[2] 王亞萍.國家寶藏:歷史與現實的全新表達[J].當代電視,2018(3).
[3] 湯浩.《國家寶藏》首創“記錄式綜藝語態”[J].電視研究,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