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 要:校園劇場既是學校開展文化交流、接受藝術熏陶的重要場所,也是學校辦學精神和環境氛圍的集中體現,作為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辦學理念,培養藝術人才有著重要作用。藝術類高校劇場作為師生教學、排練、演出以及學生舞臺心理素質訓練必不可少的場所,就管理與服務上也有更專業更高的需求。如何充分發揮劇場管理的優勢,更好的提供服務,值得深入研究。
關鍵詞:藝術高校;劇場;管理與服務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151-02
北京電影學院作為亞洲規模最大、世界著名的電影專業院校,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1]。其實驗劇場隸屬于北京電影學院影視實驗中心部門管理,由小劇場和放映中心共同組成的設施齊全,集放映、彩排、演出、會議等多項功能的專業劇場。
放映中心包含標準放映廳、中等放映廳以及小放映廳三個場所,其中標準放映廳是教學放映和各種大型活動、對外交流的重要場所,現場可容納觀眾700余人。中等放映廳主要為學校學術交流、大講堂、小型活動、作業展映等提供場所,現場可容納200余人。兩個小劇場分別可容納148人和196人[2],為小型話劇、表演學院及其他系院的畢業大戲、彩排、會議等提供了專業場所。
一、北京電影學院劇場管理的模式
北京電影學院實驗劇場管理人員主要是學校在職教師和少部分聘用人員組成,有負責燈光、音響、膠片等技術方面的專業老師,也有負責預約、管理固定資產的老師,不管主要負責哪一方面,實驗劇場的所有教師及人員都必須熟練掌握影院規定的各項標準放映工作,確保設備的正確使用,保障安全優質的放映過程。
北京電影學院實驗劇場主要是服務教學和各系院,不對外租賃。各活動因涉及的規模、設備、人員等不盡相同,因此在使用管理上也有明確的規定。
1.教學放映管理。為保障教學水平,提升教學質量,由教務部門協同校內眾多教授甄選了國內外數百部優秀經典的電影作為教學影片,每學期有十幾周在標準放映廳放映,一周三次,其中一次是專門開設給新生的經典影片分析,分為上下兩學期講解中國經典影片和外國經典影片,由學校知名教授先講解后放映,全方位提升學生對電影語言的理解和認識。針對教學放映,在每學期開始前,劇場工作人員會同教務部門溝通協商,優先安排好時間,確保教學放映的順利。
2.電影節及大型活動管理。作為國內知名電影學府,學校每年都會舉辦或承接一些電影節和大型的電影交流活動,如北京國際電影節、北京電影學院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等,這些活動通常會引來大量師生及外校人員的觀摩,由于場地的局限性,時常會造成人員爆滿,由此帶來安全隱患。為確保觀影人員安全,劇場方面會提前同舉辦院系進行溝通,填寫安全責任書,并聯合保衛處等部門進行安保工作,保障活動的圓滿舉辦。
3.外請人員講座管理。為開闊學生視野,多維度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學校每年會不定期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及教授等來校進行學術交流等活動。外請人員的講座活動在劇場舉行的必須嚴格經過學校批準,從場地使用、人員、內容等各個環節嚴格把關,如在中等放映廳舉辦的《2018 filmlight北京電影學院電影色彩科學研討會》、編劇大講堂《影視劇本創作的法律務實與編劇權益保護》《好萊塢電影劇本開發的成功之路》等,使其使符合校園文化的需要。
近年來,由于學校及各系院活動的增加,為了避免標準放映廳和中等放映廳及小劇場在使用上的沖突,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劇場實行預約制。除教學放映活動外,各系院需用劇場的要提前向劇場預約場地,劇場管理人員負責安排以滿足各院系使用需求,同時也確保了劇場順暢的運轉。
二、北京電影學院劇場管理與服務面臨的問題
1.人工預約管理。如何更好的發揮劇場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讓劇場更好的服務教學,對學校以及劇場都是巨大的考驗。北京電影學院劇場采用的人工預約方式,存在一些問題和弊端,如預約流程不清楚造成時間上的浪費、效率低下等,臨時加插活動給劇場管理帶來不便和考驗,不僅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時也降低了管理和服務的效率,阻礙了部門之間信息的流通。
2.票務制度管理。由于設施設備落后于技術的發展,北京電影學院劇場沒有利用上信息化、電子化的票務系統。在票務上,依然是傳統的人工售票模式,印票后由主辦部門負責蓋章發票,劇場不掌握發票情況,對于活動只能憑借經驗來判斷人數多少,一些活動存在逃票現象,同時為了方便在校學生觀影,很多放映及交流活動無需用票,憑學生證入場,因此在一些知名導演的放映交流中,入場人員眾多,同時存在外校人員被帶入劇場,時有安全通道被堵的情況,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
3.傳播渠道管理。北京電影學院劇場舉辦的各種活動主要還是口口相傳,貼海報、校園網公告等傳統的方式,信息傳播比較單一。盡管學校以及影視實驗中心已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活動可以在微信進行推廣,但是由于使用習慣的限制,更多的人還是通過宣傳欄、海報等來了解各種活動,舉辦方也沒有利用微信、微博等平臺來進行宣傳的習慣,一些優秀的影片展映因宣傳不足而導致觀影人員稀少,對劇場以及學校來講都是資源的浪費。
4.燈光音響創作空間。作為劇場中大型活動的承載者標準放映廳,越來越多的舉辦了需要舞臺演出效果的活動。標準放映廳及中等放映廳建設的標準是影院放映模式,因此燈光音響以及舞臺布置都是以影院模式為標準,作為演出的可塑性比較差,當遇到需要絢麗燈光音響的發布會以及歌手大賽等活動時,需要外租設備、搭建舞臺等,同時由于劇場方面技術人員缺少,一些活動也需外聘燈光師、音響師等,前期的安裝以及后期的恢復、人員溝通等不僅費力耗時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三、其他藝術類高校劇場管理狀況
筆者調研了部分藝術類高校劇場使用和管理情況,大部分劇場都是服務于教學,不對外租賃。劇場由學校下設的部門負責管理,人員主要由校內的教師和部分的外聘人員組成。在票務方面沒有統一的印票發票部門,劇場不掌握發票情況。劇場使用時間安排上,如中國戲曲學院劇場,每學期開始各院系會上報本學期使用劇場的大概時間,劇場根據使用情況做好安排。在管理方面,中國戲曲學院劇場的非技術類等事情主要由外聘人員負責,技術人員則專職負責演出、排練等需要技術支持的活動。相比中國戲曲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劇場在管理和服務上更完善。
中央戲劇學院的劇場所屬于中央戲劇學院教學實習演出中心。教學實習演出中心的教學團隊由教學人員和教輔人員組成。教學人員由各系專業指導教師組成,負責具體指導學生實習,解決本專業實驗教學的問題;教輔人員為演出中心專業技術人員,主要負責保障實習演出的正常運行,解決在演出實習中需要崗位技能而學生無法操作的技術問題[3]。劇場管理科包括了舞臺技術部、劇場場務部、劇組經營部、黑匣子管理部。為了滿足教學演出的需求,所有崗位均有專人負責,保障了活動的順利。另外,增設了流動崗位,由第三方公司進行流動性派遣,以滿足劇場的服務職能[4]。教學實習演出中心參與教學計劃制定,每學期末,該部門和各院系一同制定下學期劇場使用計劃,各院系上報活動方案,教學實習演出中心根據規模確定使用時間、配備燈光音響及相應的技術人員,活動從前期到收尾全程負責,不允許外租設備進入劇場,保障了活動的進程和質量,確保了時間安排的合理性,同時也提升了部門之間的溝通效率。
從管理上中央戲劇學院的劇場已經形成了專業化、規范化、流程化的模式,在燈光、音響、舞美、置景等方面不僅有專業老師負責,劇場也為本院學生提供了實習機會,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使劇場形成良性循環。
四、結語和建議
學校的劇場屬于高校的固定資產,其主要的目的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的學習實踐提供場所,因而劇場最根本的任務是服務于教學,服務于藝術院校的教學實踐,一切都以實踐教學為根本任務[5]。劇場管理及服務是藝術類高校中重要的一環。隨著科技發展,對劇場管理及服務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1.管理專業化。中央戲劇學院劇場的管理模式給藝術類高校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模版。雖然藝術類高校各有不同,但在劇場方面,管理專業化、分工明確化、工作體系化有利于發揮團隊工作的優勢,促進部門之間的溝通,提高管理與服務的效率。
2.預約信息化。傳統的人工預約方式暴露了諸多弊端,阻礙了學校發展的步伐,推進校園信息化發展刻不容緩。隨著互聯網發展的不斷深入,網上服務預約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推廣,劇場可以借鑒使用開發適合學校劇場管理的網上系統,將預約平臺放到網上,不僅省時省力,預約的信息化可以切實提高劇場管理和服務水平,更好的做到以教學為中心。
3.票務網絡化。從社會發展來看,票務管理已經從人工操作走向了電子票務管理模式,而高校劇場大多依然沿用著人工窗口售票模式,無論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制約了服務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票務管理網絡化、電子化是提高劇場管理及服務的必要條件。其優點是:節約了人工的時間和成本,提高了效率,靈活方便的購票方式,升級了服務體驗,有利于數據的收集、整理、查詢、多維展示等,并可以形成可視化報表,量化放映之間的差異,優化劇場的使用。
藝術類高校劇場管理與服務的質量決定了一個學校的綜合實力。打造專業化的管理團隊,利用信息化技術,不僅對提高和規范劇場管理有積極推進作用,同時可以通暢學校信息流,提高各部門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 北京電影學院簡介[EB/OL].http://www.bfa.edu.cn/xygk/node_31. htm.
[2] 北京電影學院實驗劇場[EB/OL].http://www.bfa.edu.cn/jfjg/ yssyzx/ yssyzx/2009-09/21/ content_30119.htm.
[3] 中央戲劇學院.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年報告(2016年) [EB/OL].http://web.zhongxi.cn/xyjg/jxkyjfbm/jxsxyczx/syjxsfzx/.
[4] 王曄.學院派劇場:戲劇愛好者的集聚地——中央戲劇學院實驗劇場調研報告[J].藝術百家, 2013(8):431.
[5] 李琦.高等藝術院校音樂劇場管理探究[J].藝苑論壇, 2016(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