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鄭循剛 李佳恒
摘 要 本文選取了云南省1980—2016年三大產業產值及就業人數的數據,并以此測算云南省產業結構偏離度和協調系數。通過分析發現云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總體較差;第一產業中存在大量勞動力無法轉出;長期優先發展重工業,導致工業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服務業尚不成熟,需要加以完善。
關鍵詞 產業結構 偏離度 協調系數 云南省
一、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在不斷提高,相應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進而帶動就業結構的調整,居民的收入結構隨之調整,消費增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但研究表明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會阻礙經濟的發展,只有當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相協調,才能促進經濟發展。
關于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的研究,研究方法大同小異,使用頻率比較高的是產業結構偏離度、協調系數這兩種方法,[1,2,3]部分學者還會使用灰色關聯度分析就業結構滯后與產業結構的滯后期。[4]研究范圍主要從國家和省際兩個層面進行。[5,6]
本文選取了云南省37年的三大產業產值及就業相關數據,數據均來源于《云南省統計年鑒》。
二、云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偏離度
產業結構偏離度表示的是一個地區產業增加值比重與就業比重的差異程度,因此本文采用相應年份的產業增加值比重與就業比重之比再減1,計算該年的產業結構偏離度。最優情況下,產業結構偏離度為0,這時人力資源沒有浪費,每一個勞動力的價值都發揮到了最大;產業結構比較協調時,產業結構偏離度大于0,存在勞動力轉出的可能;產業結構協調性較差時,產業結構偏離度表現為負,存在勞動力轉入的可能。
根據表1可以看出,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從1980—2016年一直處于負值狀態,且偏離程度越來越大,表明云南省第一產業勞動生產效率較低,存在剩余勞動力。
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一直為正數,仔細觀察發現,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0—1992年,產業結構偏離度由3.98下降至2.57,表明在這期間大量的勞動力轉向第二產業就業,導致就業人員數量的增加速度大于產值增加速度;第二階段從1993—1999年,產業結構偏離度呈現上升趨勢;第三階段從2000—2016年,產業結構偏離度穩步下降,2016年降至1.9,表明第二產業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逐漸好轉。
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與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均為正數,但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明顯小于第二產業結構偏離度,表明第三產業產值結構與就業結構較第二產業更加協調,但吸納的勞動力的能力比較弱。同樣分三個階段:從1980—1985年,產業結構偏離度從1.48下降至0.98,1986年第三產業結構偏離度開始上升,至1992年達到峰值(2.21),1993年開始,產業結構偏離度不斷下降。
三、云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系數
產業結構偏離度可以分別測算三次產業各自的產業結構差異程度,并以此分析產業協調性,但不能衡量總體的協調性,因此采用協調系數來衡量云南省總體的產業結構協調性。借鑒已有文獻中協調系數的計算方法,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C表示協調系數,Ij表示第j個產業的產值比重,Ej表示第j個產業的就業人員比重。
測算所得1980—2016年的協調系數依次為0.777,0.802,0.791,0.774,0.784,0.785,0.781,0.757,0.724,0.698,0.763,0.703,0.667,0.576,0.573,0.589,0.608,0.586,0.561,0.541,0.570,0.563,0.556,0.551,0.561,0.579,0.583,0.596,0.618,0.630,0.617,0.643,0.673,0.687,0.706,0.709,0.720。
從協調系數看,改革開放后,協調系數基本維持在0.75左右,但從1992年開始,協調系數跌出0.7,長達22年時間,協調系數圍繞0.58上下波動,2004年以后呈現回升的趨勢,至2016年協調系數已經達到0.72,但還未恢復到20世紀80年代的水平。
四、結論及建議
研究結果表明,云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總體較差。分別看三大產業,云南省第一產業協調性較差,存在大量剩余勞動力,并且這種情況正在惡化。第二產業協調性較好,但產業結構偏離度較高,可能導致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降低;第三產業的協調性最好,但第三產業正處于成長階段,還需要不斷完善。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云南省存在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導致農業生產效率降低。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就業信息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就業,同時應該為其提供基礎的就業培訓,改善人力資源。
第二,加強服務業發展的力度。云南省長期處于工業優先發展階段,導致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后,應該加強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經濟發展。
(張雪梅、鄭循剛單位為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李佳恒單位為四川農業大學經濟學院)
[作者簡介:張雪梅(1994—),女,云南曲靖人,碩士,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及管理。鄭循剛(1966—),男,四川雅安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技術經濟及管理。李佳恒(1995—),女,四川簡陽人,碩士,研究方向:金融學。]
參考文獻
[1] 單良,張濤.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時空演變研究 [J].中國人口科學,2018(02):39-49+127.
[2] 孫雨露,李正升,曹洪華,婁陽.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性測度及預測[J].商業經濟研究,2018(04):178-181.
[3] 景建軍.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協調性研究[J].經濟問題,2016(01):60-65.
[4] 衛平,任安然,李健.中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關系研究——基于協調性和沖擊性視角分析 [J].經濟問題探索,2015(11):54-62.
[5] 章曉英,游玲環,趙祁.重慶市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關系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31(09):45-50.
[6] 景躍軍,張昀.我國勞動力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關性及協調性分析[J].人口學刊,2015,37 (05):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