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華閩 呂少若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教師要將生活化策略滲透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觀察、多體驗。福建省晉江第四實驗小學根據每個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借助不同的載體,找準訓練點,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借助繪本,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寫話”能力
小學“寫話”教學是作文教學的啟蒙階段。以繪本為載體,將“繪本閱讀”與“寫話訓練”有機結合,為低年級“寫話”教學開辟一條新途徑。
1.繪本閱讀方式——讀圖猜想、聽文知意
讀整本書,猜測故事情節與內容。例如,在執教《詩情畫意》時,運用結構相似的排比句,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教師帶領學生在看圖、猜想的過程中走進繪本,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引導學生仿說、仿寫,借此感受詩歌的語言特點,感受“寫話”的“易與趣”。
讀重點圖,把握故事的主要情節。例如,在教授《彩虹色的花》時,教師先讓學生通過“問題—解決”的句式梳理繪本,提出蜥蜴、老鼠、小鳥、刺猬又分別遇上了那些困難?彩虹色的花是怎么做的?再現繪本主要的故事情節。
2.借助繪本,找準說、寫訓練點
根據“繪本”中的基本句式,有梯度地設計仿寫訓練點。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訓練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設計要體現出層次、梯度。教師借助繪本《你想要一顆星星嗎》中的語言表達特點,抓住繪本中兩個主要的句式“你想要 嗎?我把 送給你”“如果你想要 ,我 ”進行有效的仿說、仿寫訓練,這樣的訓練可以使學生在一堂趣味盎然的“寫話”課中,收獲有用的方法。
結合“繪本”所表達的主題,設計說、寫訓練。教師在選取繪本的主題時,從學生生活中最貼切的情感體驗出發,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借繪本所表達的“朋友”主題,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去感受友情的美好與幸福。立足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使其在“寫話”訓練中表達真情實感。
二、以周記為載體,提高中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中年級學生的教學中,教師將周記作為寫作教學的載體,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挖掘出源于生活實際的真體驗、真感受、真性情、真覺悟,是提高小學中年級學生寫作水平的途徑之一 。
1.激發興趣,挖掘“原動力”
教師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他們創作的積極性。一旦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它必將成為啟迪和挖掘學生寫作才能的一種源動力。
例如,教師讓學生觀看電影《大圣歸來之叢林對話》片段,引導學生在電影片段中的人物動作、表情、對話中,描寫人物的性格特點,為本節課的學習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有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注重引導,爭做“有心人”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留心身邊發生的細微變化,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可見,認真指導學生觀察既是寫好作文的起點,也是讓學生進行感知訓練與材料積累的一個重要
環節。
例如,教師在執教“巧抓特征,學寫動物外形”時,引導學生觀察小動物的照片,用詞語概括外形特征,用適當的修辭描繪小動物的特征。這樣對觀察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學生對于“觀察什么,怎么觀察,為什么要觀察”了然
于心。
3.貼近生活,找準訓練點
針對學生周記中對話描寫單調、乏味、言之無物等問題,通過教師修改、同學合作修改等方式,巧妙滲透寫法的指導(即訓練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學以致用,運用本課所學妙招,學會修改寫作。總之,借助周記這個載體,讓剛開始學習寫作的中年級小學生對寫作充滿興趣,從而樂于表達,善于表達,使其在循序漸進的持續訓練中得到提升。
三、采用多種方式,培養高年級學生的寫作意識
在教學中,適當進行多重文本寫作(非連續性文本和連續性文本相結合)訓練,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增加圖表、照片等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讓寫作服務于生活,有利于培養學生務實的文風,避免出現空話連篇的現象。
1.善于模仿,精心引導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在回顧自己的寫作生涯時說:“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學天才,和大多數普通文學愛好者一樣,我的文學之路也是從閱讀和模仿開始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模仿”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隨著學生寫作知識的豐富,表達能力的提高,再引導他們由模仿過渡到創新。
例如,在教授“學做一道家常菜”寫作指導課時,以學生學做菜這一生活實踐為寫作素材,將菜譜、做菜視頻及照片等一系列非連續性文本作為有力抓手。課上,教師恰到好處地運用了例文,引導學生在賞析中體會文章如何寫清楚、寫具體、寫生動。可以說,在這節課上,例文很好地發揮了示范作用,再加上教師精心地設計了從易到難的三階段遞進的寫作模式訓練。
2.多樣練筆,提高水平
練筆可以鍛煉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和口頭表達的能力,我們通過多樣的練筆形式,提高學生作文水平,促進作文教學的優化。例如,引導學生讀圖、寫圖,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練習使用數據、表格說話,讓學生養成關心周圍生活的習慣;嘗試圖文并茂地表達,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
現代信息技術能很好地支持音頻、視頻、圖像等多種格式,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將文字、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結合起來,鼓勵學生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作品,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
3.重視評改,培養能力
“批改”是作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學生批改作文,不僅能促進學生寫作而且能讓學生在不斷品嘗成功的過程中養成認真學習、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好習慣。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嘗試讓學生參與評改,使他們成為評改的主角。
如果說方法的習得是一個如琢如磨的過程,那么修改、評議正是一個研磨、消化、吸收從而內化的過程,在評改中進一步鞏固本課所學,提高寫作能力。評改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評改有針對性,緊扣所學知識,實效性強。(2)評價設計梯度,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保底的基礎型要求,又有提高的拓展型要求,讓各個層次的學生均有所獲。
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策略還有很多,只要教師深入研究、積極探索,一定能找到更多更好的生活化寫作途徑,力求當好學生寫作的引路人,讓學生寫真話、抒真情,讓學生從真實的生活出發,體會到寫作的樂趣,回歸寫作的本真。
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小學作文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QG1351-155)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第四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