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大多數民辦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隨之而來的“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建設成為重要課題。本文結合部分高校對“雙師雙能”教師認定工作的實踐探討,綜合分析現階段“雙師雙能”教師評定標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 應用型高校 “雙師雙能” 認定標準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大多數民辦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發展,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人力資源是一個組織首要的關鍵資源,而教師資源對高校發展來說更是重中之重。強大的師資水平是高校實力的顯現,也是高校辦學特色和戰略定位的中堅力量。如何突破現有資源限制,提高人力資源質量,如何在現有人力資源條件下開展“雙師雙能”教師認定及培養工作迫在眉睫。本文結合部分應用型高校“雙師雙能”教師認定實踐工作,綜合分析現階段“雙師雙能”教師評定標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
一、“雙師雙能”教師認定標準及其存在的問題
大部分院校為適應轉型發展,已開展諸多“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建設工作,其中不乏部分院校已取得良好成效,但許多高校“雙師雙能”教師認定工作仍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諸多問題。
(一)制定標準無特色
一般高校參照教育部相關文件,制定出的評價標準包括教育教學條件、專業技能、專業實踐等。這些寬泛和普遍適用的認定標準并未結合學校的發展戰略定位,不能體現學校的辦學及學科特色。在這種統一標準下,認定工作便淪為一個口號、一種提法和轉型期的標簽,由此認定的“雙師雙能型”教師并不能真正代表高質量的人力資源,無法為轉型期的高校帶來實質變化。
(二)評定標準“一刀切”
縱觀已開展“雙師雙能”認定工作的高校,其評定內容均未按照年齡、教齡、學校職稱、學科方向等分類列標準,致使評定標準的應用可操作性差;另外,“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后,內部無級別分類,導致只要被認定為“雙師雙能”教師就“一勞永逸”,所有“雙師雙能”教師無差別,在內部無法區分優良、合格、不合格等水平。這種“一刀切”的評定標準對完善“雙師雙能”教師隊伍建設不能起到鑒定與激勵作用。
(三)重資格認證、輕能力評價
在厘清“雙師雙能”內涵的基礎上制定認定標準是對評定工作實踐的基本要求。“雙師雙能”最核心的要求是指既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專業相關技能,又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并能夠指導學生完成專業相關實訓內容。而目前大量已公開的認定標準并不能完全涵蓋以上核心要求,出現的普遍問題是未能突出應用型培養方案的大學教師職能,即教學能力、專業建設能力、服務社會能力等。
(四)缺乏規范的指標體系
在認定標準中,學校一直要求應具備基本條件,如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師德高尚、熱愛教育事業等,還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資歷條件。綜合實踐來看,這些認定內容缺乏系統性、相關性弱,實質是職稱、實踐和能力的脫節。這種簡單的內容確定模式雖能暫時完成“雙師雙能”教師資格的初步確定,但無法進一步開展配套工作,如青年教師引進、在職教師培養、骨干教師轉型等。因此認定標準應在系統原則的指導下形成科學的指標體系。
二、構建“雙師雙能”教師認定標準體系的對策
構建科學、適用、高效的認定標準體系是“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的質量保障,是應用型高校教師發展的方向指南,因此急需建立科學合理的“雙師雙能”教師認定標準內容及認定過程,推動高校成功轉型與可持續發展。本文通過研究已公開的應用型高校有關“雙師雙能”工作認定標準,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探討解決對策,提出構建認定標準體系的設想。
(一)制定標準應注重學校發展特色
學校的戰略目標、專業特色、人才培養、服務面向、層次定位等都是影響標準制定的重要因素。另外,從“雙師雙能”概念的發展歷程來看,由片面地強調“雙師”素質到融合的“雙師雙能”概念發展,既突出了對應用型高校教師的素質要求,也強調對教師能力的評價,詮釋了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的標準。因此,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應注意將學校轉型階段發展現狀與評定標準相結合。
(二)制定標準須涵蓋全面、層次清晰
“雙師雙能”型教師評定工作面向的是高校在職、在編的所有教師,因此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應考慮到給予院校現有師資及潛在師資同等的認定機會,并且以教師素質與實踐能力為基石,考慮教師能力與實踐能力,不能有所偏頗。同時,應注意與普通教師區別開來,對不同能力和層級的老師也應有所差別。
(三)制定標準須注重制度之間的聯動性
“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工作并非單一工作,須系統考量相關制度,制定標準的過程中應注意制度之間的聯動性。具體可分為標準制定過程、標準制定內容及標準制定之后的管理存續問題。在標準制定的過程中一定要所有教學部門工作人員共同參與溝通,從而增強制度的可執行性。關于標準制定的內容應結合對“雙師雙能”教師的培養、評價及激勵方面的指標。同時,關于標準制定的管理應是動態的,根據外部市場經濟要求及學校內部人才培養共同確定。
(四)制定標準與實踐結合增強可操作性
在各院校內部,存在多種類型的教師,包括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對于不同教師的認定標準應有所差別。在對已有轉型高校認定標準的研究過程中發現,對于轉型期的師資隊伍建設可采取視同和認定為兩個標準。另外,關于認定標準,應采取標準之下細化指標的方法,得出相應的評定細則。
總之,在制定認定標準的過程中應避免“一刀切”,要結合學校發展戰略定位,在深入研究“雙師雙能”內涵及外延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認定工作與教師評價、發展的密切關系,制定出有相應衡量指標的標準及其評定細則,從而為應用型高校成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優質的師資力量。
(作者單位為安徽建筑大學城市建設學院)
[作者簡介:周琪(1991—),女,安徽六安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安徽建筑大學城市建設學院人力資源管理教師。基金項目:本文系院級質量工程項目,編號:cj2017jy007。]
參考文獻
[1] 馬慶霜.試析應用型高校如何完善“雙師雙能”師資的認定標準[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9(03):102-105.
[2] 張建芳,虞曉君.民辦高校“雙師雙能型”教師內涵及認定標準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6(31):149.
[3] 段金鎖.四位一體“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基于教師職業成長的角度[J].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2016,29(01):75-80.
[4] 肖平平.應用型高校“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6(08):118-119.
[5] 林權.應用型高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7,4(0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