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芬
摘 要 本文以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為背景,從發展農村綠色金融的機遇、挑戰與路徑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重點表明了把握農村綠色金融發展契機,挑戰防范綠色金融風險點的路徑,內外兼修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的主題。
關鍵詞 農村 綠色金融 風險
201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監會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對發展綠色金融的意義、方法、風控等進行了全面部署。作為一種金融新業態、新模式,綠色金融包含了兩個含義:一是綠色,這是綠色金融的前提和基礎,即必須支持綠色產業和綠色項目;二是金融,這是綠色金融的關鍵和本質,即應該符合金融服務的條件和金融機構的需求。從實踐來看,綠色金融項目更多是由大型銀行來承擔,中小銀行可發揮后發優勢,充分借鑒大型銀行經驗,把握綠色金融發展契機。
一、機遇:把握農村綠色金融發展契機
“十三五”期間,我國將逐步擴大農村金融服務的規模和覆蓋面,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農村綠色金融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實情況來看,大型綠色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往往并不缺少融資途徑,但農村一些小型綠色企業卻面臨著嚴重的金融供給不足,這恰恰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可以挖掘、開拓的市場。概括而言,農村綠色金融主要有三方面的融資需求:一是綠色農業、低碳農業的金融服務需求,也是傳統農業向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節水節肥、節藥節地轉型發展的主要方向。二是農村綠色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目前我國大多數行政村沒有環保基礎設施,每年超過90億噸生活污水、3億噸生活垃圾大都未經處理排放。三是農村、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主要是農產品和副產物的資源化利用,比如玉米秸稈、沼氣等可以發展生物質能產業,包括發電和制油等。
綠色金融是銀行轉型發展的助推器,也是銀行業務發展的新藍海。“十三五”期間,綠色產業市場空間巨大,年投資將達到2萬億元。發展綠色金融業務,將節能環保作為業務審批的主要前提,有助于降低銀行的政策風險和信用風險,提升社會形象。目前,全球主要跨國金融機構均已推行以赤道原則為主的綠色金融機制,綠色和環境壁壘已成為未來國際貿易和跨國投資的主要壁壘。發展綠色金融有利于推動銀行走出去,參與國際綠色金融市場。
二、挑戰:防范綠色金融風險點
當前,受體制機制不完善、市場環境不健全、業務模式不成熟等因素的影響,銀行發展綠色金融的經濟價值還沒有充分體現。金融機構尤其是農村中小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業務仍面臨諸多風險點,必須未雨綢繆,加強防范。
一是貸款客戶違約風險。農村客戶的經營水平和資金實力有限,而且環境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環境信息不對稱,一旦經營出現問題,較易出現違約狀況。中小金融機構應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對綠色產業政策和貸款客戶的研究,提高綠色金融業務的風險預判能力,強化風險監測和預警,對客戶的經營狀況和資金用途進行貸前、貸時、貸后全程監控。
二是綠色項目前期投入較大、投資回報期較長,天然帶有高風險、低收益的發展特征。中小金融機構可借鑒大型銀行的經驗,在資源環境定價機制尚未理順的現階段,探索適用于農村綠色項目和客戶的風控模型,建立客戶和項目分層體系,提高風險定價能力,實施精細化、差異化定價。
三是綠色項目的期限錯配導致的流動性風險。綠色項目大多是中長期項目,還款期超過10年,由于期限錯配的制約,中小金融機構提供中長期貸款的能力會受到較大限制。借鑒國外經驗,中小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綠色債券獲得中長期資金,緩解期限錯配帶來的中長期融資難問題。此外,中小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發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將綠色項目未來的穩定現金流轉化為可出售并流通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實現中長期項目融資。
四是中小金融機構對綠色產業的相關政策和發展趨勢,以及綠色項目的風險隱患缺乏專業化的認知和分析能力,容易導致環境風險。短期來看,中小金融機構建立既精通金融業務又了解綠色產業和項目的專業化綠色金融業務團隊存在較大困難,發展綠色金融業務還需要在體制機制和人才隊伍上蓄力轉型。
三、路徑:內外兼修建立綠色金融體系
推動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關鍵在于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從政府、市場和社會三個層面入手。首先,從政府層面來說,要進一步加大對綠色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健全完善綠色項目認定標準、資源環境定價機制、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和稅收優惠政策等與綠色金融相關的標準規則和政策體系。從市場層面來說,要著力提高中小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和支持中小金融機構完善綠色金融產品體系、風控機制,對綠色金融實施差異化考核標準,為中小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從社會層面來說,要重點發揮社會組織的監督和服務作用,對綠色金融項目進行定期監測、評價和報告,提高綠色金融項目的透明度和可信性。
同時,要推動建立健全綠色金融體系,通過創新金融工具和服務手段,解決綠色投融資面臨的各類問題。一是實施資源傾斜和差別監管政策,對綠色項目實施差異化授信和考核機制,適當提高綠色金融業務的風險容忍度。二是根據綠色項目特點以及貸款客戶信用狀況和還款能力,建立客戶分層體系,提高風險定價水平,開發相匹配的金融產品。三是加強與第三方評級評估機構的溝通和合作,提高對企業和項目進行資質審核和資產評估的嚴謹性和可靠性,建立匹配綠色項目的風險控制模型以及風險分散和補償機制。四是加強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打造既熟悉國際規則又掌握本土情況的綠色金融專業團隊。
(作者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平涼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