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亞娟 蔣婧 楊婷嵐 盧穎 方詩?!〔探鹆?/p>
摘 要 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經濟價值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關注,當代大學生群體對互聯網終端的電子商品依賴度高,但保護個人信息的安全意識并沒有與此形成正比。本文通過調查大學生群體對個人信息隱私安全的防護意識,分析目前面臨的現狀和風險,針對新形勢下出現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提出相關意見并反思存在的原因。
關鍵詞 大數據 個人隱私 大學生
一、大學生對隱私保護的認知現狀
針對本次調查研究的內容,我們確定以江寧高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主要圍繞大學生保護個人隱私的主要途徑和對隱私保護的認知度及建議等方面進行分析。本次調查,網絡問卷有效收回395份,實地調查問卷發放100份,有效收回85份,一共收到480份有效問卷。
(一)大學生對隱私保護的意識
調查表示,僅有45%的人能夠主動采取措施保護個人信息,40.74%有防范意識但沒有具體措施。當個人隱私受到侵害時,68.61%選擇舉報,28.47%選擇默默忍受??梢钥闯?,大部分人會采取自己認為合適的措施去解決問題,但是默默忍受的人仍占了總人數中不小的比例。
(二)大學生保護個人隱私的途徑
調查中,針對從自身角度規避信息泄露的途徑這一問題,65%的人認為不隨意使用公共場所的Wi-Fi,71.43%認為不隨意注冊使用第三方網站,89.29%認為不掃描或者輕易點開不知名二維碼和網站,32.14%認為經常修改密碼會對保護個人隱私起到積極作用。
二、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隱私泄露的原因
(一)我國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沒有形成體系
就個人信息的保護而言,我國有相關的法律規定,但是缺乏統一的內在聯系?,F有的法律對個人信息的保護范圍主要是個人隱私,并且主要針對的是個人隱私被侵犯后的規定,是一種事后救濟機制。沒有具體到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理由、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信息主體的權利、個人信息收集、營銷的規則、個人信息保護的執行機制及監督機制等個人信息保護法應當具備的重要內容。
(二)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立法可操作性不強
憲法具有高度概括性,憲法中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很多條款都需要其他法律來細化,而我國還沒有制定專門的關于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所以憲法只能發揮有限作用。就民法而言,它也沒有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內涵,法律效力弱。在行政法方面,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法條系統性不足,高度概括的內容實踐起來很困難,難以有效保護個人信息。
(三)缺乏網絡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的監管
1.沒有專門的監管機構。個人信息保護涉及面廣、信息量大,應該由專門的機構對網絡上的個人信息隱私進行監督,由于專門而明確的立法缺失和個人信息界限不明,我們沒有權責清晰的監管機構。一般的相關部門也只負責互聯網的行業管理,并沒有管理個人信息的部門。
2.管理不具有強制性且監管措施不嚴。相關法律沒有強制約束力,需要相關行業主體的配合。由于缺乏嚴格的質量保證和控制,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被扭曲,造成大數據樣本統計對真實個人信息的偏離,產生錯誤的結論和認識,嚴重影響個人形象。
(四)界定個人信息保護范圍面臨的困境
1.個人信息和個人隱私的關系問題。因為個人信息有不能歸屬到個人隱私的部分,所以應該明確區分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對個人信息的范圍進行單獨界定。
2.個人信息范圍問題。廣義說將一切個人信息納入刑法保護的范疇,這造成保護范圍過大的問題;極端狹義說將個人信息等同于個人隱私,這不利于全面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限制說將與公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排除在個人信息之外,并且沒給出個人信息的具體界限;識別說主要立足于公民個人信息對公民個人的識別性特征進行定義,但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保護個人信息隱私的對策
(一)大學生層面
大學生應增強個人防護意識,在使用各種社交軟件時注意設置密碼,盡量不要使用公共局域網發送個人信息。具體的做法有單獨設立銀行卡、支付軟件、核心郵箱、常用購物網站的密碼,警惕短信和電話,注意手機驗證碼等信息的保密。
(二)社會層面
公司的商業秘密在網絡環境下更易被泄漏,競爭對手的入侵或是本公司員工的過失都有可能給公司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對于加強反入侵技術是現代企業迫切需要的,這不僅是維護企業的形象和利益,也是遵守客戶至上的原則,切實保護客戶的隱私利益。
(三)公檢法監督層面
公安局、檢察院和法院應聯合監督和處罰,對個人信息保護“防”重于“懲”。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應深入基層,加強技術,深入開展打擊整治網絡違法犯罪專項行動。進一步加強安全監督管理,切實維護公民個人信息和網絡數據安全。
(四)立法層面
隨著獲取個人信息的手段越來越先進,侵權行為也變得越來越容易,對保護隱私的法律要求也越來越高。立法保護包括對數據本身進行立法,賦予數據主體各種權利以實現其對數據的控制,規定數據運營商的義務,規范大數據買賣行為、和云服務格式合同等。
(作者單位為南京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章赫男.社交網站個人信息安全問題與對策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2):116-118.
[2] 付小穎.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對策[J].河南農業(下),2014(12):57-58.
[3] 劉雅輝.大數據時代的個人隱私保護[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5,52(1):229-243.
[4] 楊勇.大數據環境下對網絡安全的探究[J].信息與電腦,2014 (3):143-144.
[5] 劉德良.論隱私權[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