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互聯網金融本身的特點及其可能存在的風險,通過研究其具體成因,并分別從行業技術改進、國家政府的控制與監管、自身內控機制建設和信用風險四個方面,提出風險規避的具體建議及方法。
【關鍵詞】 互聯網金融 風險 防范措施
一、互聯網金融的定義及特點
互聯網金融泛指一切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實現資金融通的行為,即以互聯網技術作為支持對金融活動進行新的重新組合所形成的不同于傳統銀行等金融行業的虛擬金融市場。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是超越計算機技術本身的,因此不僅代表著通過互聯網的平臺媒介,有交互、關聯、網絡的特性,同時是金融手段。其中的主語或者核心內容是參與者,是人,而不是技術。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的參與形式,而不是傳統金融技術的升級,故有其自身獨特的特點。
1、成本低。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完成信息甄別、匹配、定價和交易,無傳統中介、無交易成本更無壟斷利潤。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避免開設營業網點的資金投入和運營成本;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在開放透明的平臺上快速找到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更加節省人力物力。
2、效率高。互聯網金融的業務由計算機進行,流程標準化、用戶體驗更好。多數網貸平臺引入信用數據庫,大數據分析,風險控制模型等,客戶從申請到審批只需幾秒鐘,成為真正的“信貸工廠”。
3、范圍廣。互聯網金融模式下,客戶能夠突破時間及地域約束,隨時隨地尋找需要的金融資源,金融服務更直接,客戶服務更廣泛。此外,互聯網金融的客戶以小微企業和個人為主,能明顯彌補傳統金融業的服務盲區,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
4、風險高。一是信用風險大,二是規范盲區大。目前我國信用體系尚在完善中,雖近幾年遍地開花但也不能否認暴雷頻繁,相關法律還有待配套,信用普及度也有待提高。
二、互聯網金融的現狀
自1995年開始,互聯網技術與金融業結合,互聯網金融開始以其獨特便捷的服務模式改變著傳統金融模式,如網上銀行、移動支付、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等。互聯網及通信技術的創新發展為互聯網金融提供孕育與發展平臺,社交網絡及用戶需求是互聯網金融成長的必要養分。
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平安、宜信,拍拍貸、人人貸等P2P模式的網絡信貸平臺迅速發展,騰訊、京東、慧聰等互聯網科技公司也紛紛進入小額貸款領域,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與阿里巴巴等平臺合作,開展“網絡貸”“E單通”等互聯網金融業務。特別是2013年6月阿里巴巴的余額寶推出之后,掀起了互聯網金融的又一輪新的高潮,極大的促進了改變大眾的傳統理財和購物方式,極大彌補了傳統商業銀行在第三方支付工具中對交易量小而散大眾的支付服務。
三、互聯網金融面臨的風險
1、技術風險。互聯網金融的依托工具是互聯網技術和通訊技術,通過在虛擬的網絡進行業務操作,且缺乏實體經濟作支撐。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而衍生出來計算機病毒、木馬、黑客對互聯網程序及金融系統的威脅仍是重大風險。據賽門鐵克2013年發布的《揭露金融木馬的世界》白皮書透露,2012年網銀木馬攻擊了橫跨亞洲、歐洲與北美洲的600多家金融機構,它一般通過后門程序攜帶入侵,具有超強的精準性與高度的復雜性。一旦出現技術故障或漏洞,都將會對消費者的個人資料、資金安全造成嚴重損失,然而以何種方式來保障和補償消費者,目前仍沒有可以借鑒的成熟經驗。同時,受互聯網金融機構技術及更新換代速度限制,互聯網金融還面臨著以技術風險為核心的其他風險影響,如系統性風險、數據丟失風險、信息傳遞風險等。技術風險作為互聯網金融核心風險,正在并將長期威脅互聯網金融的安全。
另一方面,我國現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互聯網金融設備及相應配套模型體系,大多使用的互聯網金融軟硬件設施均從國外進口,存在潛在威脅。
2、法律與監管風險。雖然相繼出臺了《電子簽名法》、《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網上證券委托管理暫行辦法》等法規,但由于互聯網金融涉及到互聯網和金融兩個行業,傳統的金融業務制度和法律規范并不能適用互聯網金融。另外由于互聯網金融的主體資格法律并沒有明確規定,造成市場準入、交易主體身份認證、維護客戶信息、確認電子交易合同真實性、市場監管等方面極其欠缺,這就使得交易雙方權責不明確,投資雖然有收益,但同時也存在風險,一旦發生糾紛,雙方當事人的權益很難得到有效保護。
第三方支付是從2010年才開始納入央行監管,現階段互聯網金融仍存在一定的監管盲區,有很大監管難度。特別是前幾年遍地開花的各種高收益網貸平臺鉆政策漏洞,游離于政策邊緣,導致行業素質參差不齊,監管措施無法及時跟隨市場進步,最終必然導致像2014年的“跑路潮”及最近的大洗牌現象,然而這無疑對互聯網金融安全防范及客戶信息安全造成威脅。
3、內控機制風險。互聯網金融實質涉及的是金融的業務,因此傳統金融業的風險,依然存在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甚至會比傳統金融業風險更大。內部控制是金融機構風險控制的核心環節,互聯網金融的內控機制不完善將會導致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商業銀行常見的經營風險,另由于互聯網金融行業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國內并沒有成型的管理風險控制體系可以借鑒,故大部分企業均處于摸石頭過河階段,企業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和專業知識都較薄弱,內部操作流程仍有待提高。
4、信用風險。首先,互聯網金融是以信用為依托,但我國的信用體系尚未完善,大眾信用意識仍處于懵懂階段并不清晰違約的代價,也沒有完善的征信模型和信用體系借鑒。其次,正因為互聯網金融具有低成本、準入門檻低等特征,在虛擬的網絡進行交易,難免會有一些不法分子會利用技術和法律漏洞,在互聯網金融市場進行套現、洗錢或是網絡詐騙,甚至有少許工作人員會將客戶的信息資料泄漏或出售以牟取利益,侵害消費者權益。在互聯網金融市場上,投資者通過平臺出借資金,無法充分了解資金的去向及融資者信息,也有部分企業利用高收益為誘餌,惡意隱藏相關的風險信息和限制條件。
四、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對策
1、建立安全屏障。一是改進互聯網金融運行環境,加大對計算機物理安全措施投入并跟隨市場及時調整,互聯網金融的基礎為計算機系統,增強計算機系統防攻擊及防病毒能力。二是加強數據管理。將互聯網金融納入現代金融體系的發展規劃,制定統一技術規范,構建傳統金融和互聯網金融間的“防火墻”,建立互聯網市場分級預警機制,創新數字化非現場監管手段,促進互聯網金融安全等級的提升。三是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信息技術。重視信息技術的發展,大力開發互聯網加密、密鑰及數字簽名技術,提高計算機核心技術水平和安全防御能力,保障互聯網金融交易安全。
2、建立法律、監管體系。一是從宏觀層面建立互聯網金融相關監管法律,實時了解市場動態,不斷加強法律監管的針對性和時效性。二是梳理互聯網金融業務范圍,明確業務監管部門,實時準確對接監管,并打造互聯網金融統一數據平臺,形成以監督主體為主,相關部門為輔的綜合監管體系。三是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將是否具有相當規模互聯網設備、是否掌握關鍵技術、是否制定嚴密內控制度、是否制定各類交易的規范操作等作為準入條件,實施靈活準入監管,防范風險同時加大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扶持力度。
3、健全風控體系。一是加強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內部控制,制定完善的計算機安全管理辦法和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制度,完善業務操作規范,充實內部科技力量,不斷學習各種先進理念并建立專門從事風險防范的隊伍。二是構建互聯網金融數據庫和風控模型,完善行業內部風險評級并互相共享風險數據,對內部風險提供進一步指導,從而促進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4、完善征信體系。一是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是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市場風險的基礎。以人民銀行的企業、個人征信為基礎,多方面收集非銀行的信用信息,建立全面客觀的信用評估體系,避免互聯網金融公司做出錯誤選擇。二是加強公眾意識,針對從事互聯網金融業的機構建立信用評價體系,切實維護互聯網消費者利益,避免信息不對稱給消費者造成選擇風險。
【參考文獻】
[1] 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防范研究 [J].業務管理,2013(3)
[2] 石嘉琳.互聯網金融風險問題研究[J].Times Finance,2014,(10):40-42
[3] 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00-102
作者簡介:吳恙(1988- ),女,黑龍江省訥河市,互金公司,企業管理